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净宗学会

「发大誓愿第六」(上)——《印祖文钞解大经》(加注)﹝10﹞

2021-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沙门的世界

「至心精进第五」——《印祖文钞解大经》(加注)﹝9﹞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

居心诚敬·入道要门

「发大誓愿第六」(上)

【经】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剎。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导读】

「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文钞续编卷下《楹联· 弥陀》)

 

简注易解

【发大誓愿第六】

【注】:

◎大誓愿:指本品所说的二十四章──四十八愿。

【解】:

法藏比丘遵从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导,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

【经】: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注】:

◎听察:“鉴定”的意思。

【解】:

法藏比丘向佛报告:唯愿尊敬的老师,大慈大悲为我“鉴定”(听我所说,照察我的诚心)。

【经】: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注】:

◎功德庄严:

功德”是指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成佛。

庄严”指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无论人事、物质,都超过诸佛国土。

【解】:

法藏比丘说:我若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时,所居住的国土(极乐世界),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庄严,人事、物质、修学生活环境,都要超过一切诸佛国土。

【经】:

【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注】:

◎禽兽、蜎飞蠕动:总指畜生道众生。

【解】:

这是法藏比丘发的第一“国无恶道愿”。

愿我的佛土(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

【按】:

众生造作贪瞋痴等恶业,就会感得这三种极苦的报应。此愿显示弥陀佛国中无有造贪瞋痴恶业的人。

【经】: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注】:

◎焰摩罗界:指地狱法界,是十法界当中最苦的一界。

◎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道称为三恶道。又名三恶趣、三途。

【解】:

这是第二“不堕恶趣愿”。

极乐世界中不但没有三恶道,甚至从地狱界等恶道中,发愿来生我国的一切众生,受到我的教化,假使他们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化导众生,也永远不再堕入三恶趣,并且都能够一生圆满成佛。以上两愿实现了,我才成佛;若不实现,我不愿成佛(末后四句是两愿的总结)。

【经】: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注】:

◎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就是赤金,是最上等的黄金。在此表佛身不变不坏。

【解】:

这是第三“身悉金色愿”。

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都具足永远不变不坏的(紫磨真金色)的身体。

【经】: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注】: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又称“三十二相”,是此世间人认为的大贵之相,佛应众机所好,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圆满的贵人相:

1、足安平相

2、千辐轮相

3、手指纤长相

4、手足柔软相

5、手足缦相

6、足跟满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如鹿王相

9、手过膝相     

10、马阴藏相

11、身纵广相    

12、毛孔生青色相

13、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肤细滑相

17、七处平满相  

18、两腋满相

19、身如狮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圆满相    

22、四十齿相

23、齿白齐密相    

24、四牙白净相

25、颊车如狮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广长舌相      

28、梵音深远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间白毫相    

32、顶成肉髻相。

详见《三藏法数》。

【解】:

这是第四“三十二相愿”。

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时,都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经】:

【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注】:

◎端正净洁:容貌端正,身心净洁。

【解】:

这是第五“身无差别愿”。

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容貌端正、身心净洁,都是一样的身相,身形容貌都没有差别,也没有好丑之分。以上三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

【注】:

◎宿命:过去多生多世的生命。

【解】:

这是第六“宿命通愿”。

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过去无量劫中多生多世所造的一切善恶果报。

【经】:

【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注】:

◎洞视,彻听:

洞视”一切不同长短的光波,无有障碍,都能看得清楚,这是指天眼通;

彻听”一切不同长短的音波,也无障碍,都能听得明白,这是指天耳通。

”与“”的意思是一样的,看和听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力都能达到十方三世,无有限极。

【解】:

皆能

洞视”:是第七“天眼通愿”;

彻听”:是第八“天耳通愿”。

法藏比丘说: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洞视”、“彻听”,知道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如果以上的三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注】:

◎他心智通:别人起心动念都能知晓。

◎亿那由他百千:“那由他”是印度计算数量的单位,相当中国的“千万”。这里是形容数量极多。

【解】:

这是第九“他心通愿”。

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得到“他心智通”,如果不能完全知道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众生的心念,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

【注】:

◎神通自在: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波罗密多:印度话,有“圆满”的意思。

【解】:

这是第十“神足通愿”。

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圆满具足“神通自在”,得大圆满无有障碍。

【经】: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注】:

◎一念顷:极短促的时间。

【解】:

这是第十一“遍供诸佛愿”。

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到达十方国土,去普遍游历供养诸佛,我就不成佛。供佛是修大福,闻佛说法是开大智慧。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注】:

◎远离分别:“分别”是对一切事物和道理作错误分辨、思惟。

◎诸根寂静: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寂静”,离开烦恼称为“”,绝除妄想称为“”。

【解】:

这是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寂然安静,如果不能决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觉。这一愿是阿弥陀佛保证往生者,必定一生成佛的保证书。

【经】: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解】:

这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我成佛时,愿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普照十方一切佛刹,光明绝对超胜一切佛光,胜过日月的光明千万亿倍。

【经】: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

这是第十四“触光安乐愿”。

我成佛时,若有众生,见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触到他的身上,没有不得到安乐的,自然会以慈悲心来行善,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解】:

这是第十五“寿命无量愿”。

我成佛时,我的寿命无量,国中无数天人、声闻寿命也和我同样的无量。

【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注】:

◎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上说:以须弥山(黄念祖居士说是近代天文学上银河中心的黑洞)为中心的星系,称为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合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千数经过三次相乘,所以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计校:“”音(jiào)较,“计校”就是计算较量。

【解】:

这是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我成佛时,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假如一个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的长时间,共同来计算极乐世界声闻、天人二类的寿量及人数,他们如果能算知此二类大众的寿量与人数,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注】:

◎称叹:称扬赞叹。

◎我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及功德。

◎国土之善:指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善妙。

【解】:

这是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无数诸佛,假若不共同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及演说、推荐、介绍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妙(指一切诸佛皆为众生宣扬净土三经,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就不成佛。

【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注】:

◎闻:听闻。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义。

◎至心:真诚心。

◎信乐:深信爱好。

◎善根:指身口意三业永断贪瞋痴等烦恼,精勤清净所生的一切善法。

◎心心:纯一之心。

◎回向:回转趣向。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于所期望的目标。

◎十念:指临终时连续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五逆:“”判逆。“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重罪。

◎诽谤正法:是破坏、攻击佛法。“”说别人的坏话,“”恶意攻击别人。

【解】:

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只要以至诚心深信,爱好修学念佛法门,并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发愿求生我的国土。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在临终称念十句佛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诽谤正法”的人,他们不得往生。

【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注】:

◎发菩提心:

菩提”是印度语,中文译作“觉悟”。

发菩提心”就是发求觉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

◎功德: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获善果是德。

【解】:

这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萨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的信心坚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经】: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注】:

◎昼夜:“昼”白天,“夜”夜晚。

◎诸菩萨众:指观音、势至和极乐世界与往生者有缘的菩萨。

◎须臾间:指很短的时间。

◎阿惟越致:(阿鞞跋致)是梵语。华言:不退转,七地以上的大菩萨称号。

【解】:

这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昼夜都不间断。此人在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经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国土,成为圆满证得三种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大菩萨。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文钞解经】

丁八、佛令说益分三

戊一、正具说大行愿分三

己一、陈说请听

【经】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己二、总说

【经】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解】

「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问答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为亘古今通天下毫不可易之公理公则。西方以极乐名,然则亦反乎悲乎。」

答,世间所有若根身,(卽吾人之身)若世界,(卽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旣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nàn﹞〔诘责,质问。诘问为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增广文钞卷二《复冯不疚居士书》)

己三、别显 分十一

庚一、国土殊妙

(一)国无恶道愿

【经】

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解】

「地狱」,「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文钞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

庚二、永离恶趣

(二)不堕恶趣愿

【经】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解】

三恶道乃苦中之极,首两愿「国无恶道愿」、「不堕恶趣愿」,唯愿众生无苦。四十八愿,首为凡夫。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卽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旣往生已,卽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絶无一法能满愿者。」(文钞续编卷下《歧路指归序》)

「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文钞续编卷下《念佛恳辞序》)

庚三、报身殊妙分八

辛一、(三)身悉金色愿

【经】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解】

「真金色」表示常住不变,法身常住不变。

「法身本体,圆离名相。寂光真境,不属根尘。非有非空,五眼莫之能覰。非心非色,四智从何以宣。寂照虚通,真如净妙。万德具备,一法不形。佛净常住,尚不可称。生秽轮回,岂复能立。此实生佛本具之理体,无上菩提之法源也。此理生佛平等,无有高下。但以众生在迷,日用不知。虽具法身,妄受生死。虽处寂光,妄见秽恶。以故如来垂慈,广说诸经。普令一切众生,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辛二、(四)三十二相愿

【经】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辛三、(五)身无差别愿

【经】

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辛四、(六)宿命通愿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

辛五、(七)天眼通愿

【经】

皆能洞视。

辛六、(八)天耳通愿

【经】

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辛七、(九)他心通愿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剎。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解】

「要常常存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吾人之心,自可不造恶业。」(文钞三编卷四《答崔树萍居士问》)

「宋葛繁之日行利人事。赵阅道之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吿帝。袁了凡之立命,周梦颜之著书。莫不汲汲然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明因果,示罪福。使人知举心动念,天地鬼神,无不悉知悉见。虽欲欺人,以天地鬼神悉知悉见,而有所不敢。从兹勉力为善,实心戒恶。虽最刚强难化,不可以理喻者。闻三世因果之道,必渐行戢﹝jí﹞〔止息〕敛,以致转暴恶为良善者,不知其几。」(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他心智通」,「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如澍庵无论问何书,卽能一一诵得清楚,一字不错。其人素未读书,何以如此。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看佛经亦如此、古人谓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于此中谛信)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者,卽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卽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非其心常常有如许多经书记忆不忘也。凡夫不了,将谓有许多奇特。究其实祇是业消慧朗,障尽智圆耳。」(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辛八、(十)神足通愿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

【解】

极乐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神通,但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神通。

1、「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祇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gǎo﹞〔明亮的样子〕日当空,霜雪俱化。」(文钞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

2、「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卽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增广文钞卷一《复弘一法师书》)

3、「持呪〔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卽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覶﹝luó﹞缕〔覶缕:委曲详述〕及之。」(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庚四、供诸佛

(十一)供诸佛愿

【经】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解】

「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庚五、定成正觉

(十二)定成正觉愿

【经】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解】

「远离分别」,「不生不灭,非色非空。不在中间内外,不属过现未来。生死涅槃,到这里总是空华。众生诸佛,于此中悉是假名。寂兮寥兮,虽圆五眼无由睹。高也明也,纵具四辩莫能扬。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作诸法之宗。圣由是而作圣,显诸德而不居德。凡以此而为凡,作诸过而不染过。非情虑之可拟,岂名言之能诠。迷之则永沈苦海,悟之则顿登性天。若能反观内照,直下即彻心源。」(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四二)》)

【解】

「诸根寂静」,即理一心不乱。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卽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卽此是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但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待至业尽情空,心佛双亡时。则一切法门,河沙妙义,无不融会贯通于自心矣。净土法门,其妙如是。」(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证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增广文钞卷一《复慧朗居士书》)

定成正觉愿(「真实六愿」之一)。

「真如佛性,生佛了无二致。逆顺修持,圣凡天渊悬殊。盖众生虽具性德,絶无修德。纵有修为,皆与性德相悖,故谓之为逆修。以故性德莫由显现而得受用。佛则本性德之理体,起修德之事功。三惑由兹净尽,二严由兹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常住寂光,享受法乐。但以悲心无尽,又复示生世间,示成正觉。随顺机宜,说种种法。俾彼各各识取衣珠,就路还家。

又以末法众生,障深慧浅。若仗自力,断难即生了脱生死。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令博地凡夫,与信解修证之诸菩萨,同仗弥陀弘誓愿力,往生西方。以期彻证性德,了无遗憾。此如来出世度生之一大轨范也。」(文钞三编卷三《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序》)

 

庚六、法身庄严分五

辛一、(十三)光明无量愿

【经】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 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解】

光明无量愿(「真实六愿」之二)。

「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常光。举凡明暗通塞远近,悉皆彻照无遗。固不假日月灯明,方能有见也。无柰众生迷昧本性,背觉合尘。致此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暗塞远处不能见。卽近在目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泰山亦不能见,况其他乎。由是轮回生死苦海,如盲无导,了无出期,可不哀哉。大觉世尊愍之,为说种种契理契机之法,使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

又恐根基稍劣,现生未能断尽烦惑,再一出世,复成迷昧。遂开一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但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实为如来普度众生之无上第一妙法。犹如乘大火轮,于大海中,普拯沈溺,同登彼岸。有缘遇者,幸何如之。」(增广文钞卷四《镇海李太夫人然灯照海记》)

辛二、(十四)触光安乐愿

【经】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辛三、(十五)寿命无量愿

【经】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解】

寿命无量愿(「真实六愿」之三)。

「须知吾人之寿,原自无始无终,由其真如妙性,为烦恼惑业所蔽,故致随业升沈于六道轮回中,其寿便局促短小,不堪言状。如来愍之,为说断惑证真之法,令其返本还元,超凡入圣,从中下手易而成功高者,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第一。」(增广文钞卷四《裘焯庭先生与其夫人双寿序发隐》)

辛四、(十六)声闻无数愿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自大法东来,庐山结社。一切善知识,多皆主张净土法门。以其仗佛慈力,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chì﹞〔奚啻:何止〕天渊悬殊也。而一切四众,由念佛而亲证三昧,断惑证真,直登上品者,亦不乏人。其他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感佛接引而往生者,则非算数譬喻之所能知也。」(文钞三编卷三《乐慧静优婆夷生西记》)

辛五、(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解】

「若不共称叹我名」,「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卽此一名,卽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文钞续编卷上《复陈其昌居士书》)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文钞续编卷下《楹联· 弥陀》)

诸佛称叹愿(「真实六愿」之四)。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

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徧达四洲。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文钞三编卷三《乐清佛教净业社缘起》)

庚七、闻名普益分十

辛一、(十八)十念必生愿

【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解】

本愿文道出净土法门的纲宗——。「至心信乐﹝yào﹞〔喜好、欣赏〕」是“”,「愿生我国」是“”,「乃至十念」是“”。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依此说,其言则可依从。不依此说,纵说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亲见本来,皆属宗家作略。不到大彻大悟后,兼深通经藏,或致明宗,而隔絶往生胜益也。要极要极。」(文钞三编补《复慈霞大师书》)

「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闻我名号」,以下有几愿都标明「闻我名号」、「闻我名字」,其中的「闻」都是指「闻信」,含有“信受奉行”的内涵,而不只是一经于耳。

「一句南无阿弥陀,诚为我佛之心要。竖彻五时大小乘,横该八种权实教。」(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二)》)

「至心信乐」,「如狱囚之欲出牢狱,归本家乡。」(文钞三编补《与张具孺居士书》)

「至心」,「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旣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卽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卽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卽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增广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心心回向」「心心」,“净念相继”之心。

「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此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耳能听得明白,则六根都摄无遗矣。如此而念,名为净念。净念能常相继,则可得念佛三昧矣。」(文钞三编卷一《复孙艺民居士书》)

「回向」,「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

回向之义,大矣哉。

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愿生我国」,「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旣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乃至十念」。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

「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旣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卽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旣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卽浅卽深,卽小卽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簡择,怜彼是佛尚未成。」(文钞续编卷下《阿弥陀佛像赞》)

「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絶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卽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增广文钞卷三《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有人请教印光大师:「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互相冲突。再者,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之。不知因无此四字,不成冲突否。」大师答:「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旣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旣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絶无谤法之事,何得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旣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絶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絶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文钞三编卷三《复陈薪儒居士书》)

「诽谤正法」,「彼世智辩聪者,以己拘墟之见,辟驳佛法,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与生盲骂日,谓无光明者,了无有异。一切外道,咸皆窃取佛经之义,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闲之道本也。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其滋润流露,则为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非谤佛也,乃自谤耳。以彼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冀彼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尊重,最可爱惜,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卽不信受,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不堪作佛,佛徒为如是施设,则佛便是世闲第一痴人,亦是世间第一大妄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尚肯护衞依止乎哉。」(增广文钞卷三《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世有天姿稍聪明者,每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直是谤佛谤法。夫华藏海众,乃已证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我何人斯,敢与彼抗。」(文钞续编卷下《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

十念必生愿(「真实六愿」之五)。

「往生西方,注重信愿。仗佛力故,虽素不信佛者,直至临终,一经善知识启迪,果能生信发愿,称名求生,悉得往生彼国。以此心乃末后之心,最为有力。」(文钞三编补《王母汪太君往生记跋》)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文钞三编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辛二、(十九)闻名发心愿

【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廻向。愿生我国。

【解】

「发菩提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乃最简便之要诀。」(文钞三编卷一《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坚固不退」,「一心念佛,决志求生西方,任何知识令修他法,均不改此志。」(文钞三编卷二《复刘慧焯居士书》)

「世间聪明人,多多不自量,视净土法门为等闲,而欲于仗自力之各种深妙法门,得其巨益。卒至但识教义,未能心得,纵有心得,亦不济事。弃易求难,弄巧成拙,聪明人十有九箇,犯此心病。不被此等知见所转,又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为真佛弟子,决定现生可以了生脱死。」(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南圃居士书》)

「复以善根廻向」,「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愿生我国」,「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文钞三编卷二《复琳圃居士书》)

「平生絶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旣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卽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辛三、(二十)临终接引愿

【经】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解】

「一心念我」,「一心念佛,无事不办。」(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昼夜不断」,「择一寂静隐晦之处,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个无知无识之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文钞三编卷一《复叶玉甫居士书》)

「临寿终时」,「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彼虽不能念,听见佛声,心即清净。若持咒,则止有加持力,彼无由随诵。此从古以来之定例。助念于将去时为最要。岂持咒毕,方以念佛为回向乎。光文钞中亦有其说,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终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诵别种经咒,则不能令彼心中默随也。关系非小,故为补书于后。」(文钞三编补《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幷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文钞三编卷二《复德培居士书三》)

「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卽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卽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与说,到自己临终,彼等卽是助道之人。岂但与己有益,实亦与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絶不与彼说其利害,则汝临终时,彼等决定是破坏正念之人,决不助汝净心,令得往生也。汝旣信光,光不得不为汝计。光以五十二年之阅历,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与汝说,便为不尽己分。」(文钞续编卷上《复许熙唐居士书》)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卄二)》)

「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实时开悟。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往生之后,既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成办。彼修禅宗已经彻悟者,念佛往生,固是上品上生。证菩萨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若不念佛往生,未断烦恼习气,仍不能了生脱死。非若念佛法门,无论悟与不悟,烦恼习气,纵尚未断。但得往生,便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也。」(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临终接引愿(「真实六愿」之六),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深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专仗佛力。

「明理性而了生死,圆教七信位方能,可知不以念佛为事之失,其大莫能喻焉。」(文钞续编卷上《复章缘净居士书》)

「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决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文钞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西方发愿文》

云栖 莲池大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无量寿佛赞

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惶,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多声)

惟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