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娃的锅盔岁月
八、九十年代里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那个时候陕西农村的生活还比较拮据,尤其是在我们这样家里孩子多的情况下,温饱问题在麦子收获前比较突出,那个时候能有一块锅盔,算是奢侈的了。早上起来能吃到热乎的刚出锅的锅盔,绝不亚于现在一顿大餐。
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常有发生。贪吃锅盔甚至吃到吐、为了吃锅盔兄弟间大打出手、为了偷吃锅盔更是处心积虑地等待家人到很晚睡后,独自一人偷偷摸摸到厨房偷取,一半在被窝里偷吃,一半留着第二天带到学校里吃(很多时候会忘记带走,母亲在收拾卧室的时候经常会在我们兄弟们的枕头下发现一半块锅盔)……..这些行为在现在看来让人啼笑皆非,但那个年代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这样的感受只有经历过才懂得其中之味。
我记得在高中求学期间,锅盔陪伴的不仅仅只有我,还有寝室其他同学……
那个时候,在每个周日的下午,从上午饭后我会一直忙到下午去学校前(周日晚上还有晚自习)忙着给自己烙锅盔(有时候是母亲帮忙),再炒些绿辣椒拌点土豆丝。
锅盔一般有脸盆口那么大,切分后可以装半个书包,再装上一罐头瓶炒好的辣椒。然后一起带到学校寝室……寝室有富家子弟,偶尔也会当我们的锅盔为零食,尝尝嘴;也有和我一样的,我们便相互交换锅盔或者带来的菜…..每次带的锅盔大约可以满足我们2-3天中饭或晚饭(隔三差五地吃,连着吃也受不了)的口粮。
秋冬季节坐在冰冷的床铺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以锅盔为餐,榨菜、辣椒、开水为伴的那段日子,到现在一直让人回味……
那时在我们的乡村甚至县城,网络并不是很发达,想要了解外界的信息除了报纸就是电视,对外界称之为“传统小吃”的范围的了解很有局限性,更不会想到赖以生存的口粮——锅盔还能成为一方的特色,服务于民。比如陕西特色小吃——乾州锅盔,它已经形成一种产业而为农民增收创收。
岁月在流逝,物是人非。
在历史的洪流中,传统而古老的美食给三秦大地遗留下最原始的记忆,也给人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 年代得以生存留下浓重的一笔。
年龄一天天在增长,不变的是家乡的味道,是让人怀念的锅盔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