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得到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

如何启动行为的改变

2019-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zcl稍等

这是对陈海贤老师《自我发展心理学》第一部分8讲的一个小结,我选取了9个关键的句子,然后进行扩展,多数是自己的思考,肯定有不少纰漏之处,主要目的是加深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然后利用输出倒逼输入,希望也能够勾起你对“改变”的思考。


1.对生命说是


往往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成人的世界一般连对错都没有的,哪有什么完美自我,完美世界啊?不要在心存“完美”的幻想和执念,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即可。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指出: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2.改变环境VS.改变自己


改变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作为内容的改变,诸如,你经常换工作,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或者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第二、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常举的事例,一个工人在砌墙,一个工人在建一栋大楼,一个工人在建设美丽的城市。

当你想改变的时候,先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建议阅读《改变 问题形成与解决的规则》,其实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你的灯亮着吗?》有一部分专门讲有些问题是不需要的解决的,或者说不需要你解决的。改变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你只需等一等即可,时间可以把一切都冲刷去。


3.改变的本质


这里的改变主要就是行为的改变,其本质就是创造新的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

在《跃迁》一书中指出看待问题要升维,只要这样你才能不反复被同样的问题所折磨。所以想改变的时候,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看待改变这件事,这样你不会陷入需要不断改变的困境中。


4.心理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见得是熟悉的环境,或者说舒适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


5.冲突


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人们往往是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却踩着刹车。作者提供一个工具——X光片四步骤:

1、你的改变目标;

2、正在做的与目标相悖的行为;

3、这些行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4、内心的重大假设。


6.如果......就......


许多人内心有许多“如果......就......"的假设,这样的假设导致自己在行动上有所限制,但是人们一般会把自己不自觉地放在“闪光灯”下,觉得自己要是不... ...很容易被人说成... ...从而心中产生焦虑,害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个我的理解就是给自己的定的“人设”不是一个普通人病,老把自己的特点当作优点,老是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忽视了真实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老好人”。


7.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其实和《微习惯》有点像,无论任何事情,只有你先做了才行。因此“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


8.消费型快乐VS.创造型快乐


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9.对自己说“你挺棒的!”


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求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正像我们常说的:“如果不吃饱,哪有力气去减肥啊?”


我的感想


正如在课程中陈海贤老师提出的那样,最怕的咨询者就是道理我都懂,可宝宝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像查尔斯  都希格写的《习惯的力量》中指出的那样,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建议阅读此书——《习惯的力量》。

所以想改变行为,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改变。不能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了而打自家的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不要妄想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去换个心态来应对这个世界。

反过来说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敢于下手的狠角色,不突破舒适区,不会有成长,成长代表着蜕变,肯定会撕破些东西,有点疼痛感、有些不适感。

具体如何对自己下手,还是先从思维上改变,找到自己的内心假设,也就是“如果... ...就...”句型中你是怎么填写的。先改变这个填写的内容,然后再去跨出小步子来行动检验自己的行为与假设到底有哪些改善。最后还是要在思维上接纳自己,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在焦虑和不安的位置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