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我们圈住了谁?
朋友圈,我们已经娴熟得不能再娴熟了。过新年了,朋友们疯狂发文:祝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抱团emoji....马上情人节了,虐狗CP们抱团:亲爱的,情人节快乐,么么哒,飞吻emoji....然后是母亲节,孝顺博爱的子女们画风变成:妈妈,母亲节快乐,爱你呦!也祝愿全天下的妈妈幸福快乐安康,玫瑰emoji....再来是六一,爱宝心切的爸爸妈妈们联合发文:宝贝,六一快乐,要健康快乐成长哦,爱心emoji....紧接着父亲节,继续孝顺博爱子女的画风:爸爸,父亲节快乐,您辛苦了!也祝愿全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再接下来,教师节,莘莘学子和辛辛家长们马不停蹄刷屏...然后是国庆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感恩节,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朋友...圣诞了....元旦了....乃至于要高考了,要毕业了...
朋友圈,我们总能找到那么多一概而过的节日话题刷一刷,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不可否认,我们想的很周全。但细想之下,我愈发地觉得可笑。我们对某个人宝贵唯一真挚的祝福和感念,为什么要通过朋友圈来传达那么生硬的千篇一律的文字?为什么要像颁一道圣旨一样,昭告整个朋友圈,还顺带把全天下的一类人群祝愿了个遍,是博爱吗?真的要送祝福的话,真的想感激的话,为什么不直接一点,为什么不重点对号入座?面对面地表达,或者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微信,几句问候,难道会比发朋友圈复杂?重要的是,朋友圈发了之后,你是否在意你真心要表达的对象真的能全部准确无误地心神领会吗?万一他解读不了你那随波逐流生动有趣的字句呢?万一他用不来你运用自如的那个朋友圈,又或者他根本就不在你的圈?那么,这样的祝福和感念,意义何在?目的何在?结局何在?
朋友圈,像上瘾的毒药,我们夜以继日地依赖它追逐它。
每天不点进去个十几遍,总觉得手欠,大脑缺氧,日子累积成遗憾,总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以为失去了世界的中心。
我曾经试图跟自己较劲,要求自己半个月不能碰朋友圈,结果不到五天就抛弃了固有的决心,第二次重新较劲,就只能坚持三天了,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得出了坚定地结论:抛弃这个圈,是不可能了。
我不由得想到2个伪命题:对女生而言,一年瘦10斤和一年不点朋友圈,她会怎样选择?对男生而言,一年吃素和一年不点朋友圈,他又会怎样选择?
每天不厌其烦地或看或晒,我已经想不起,若干年前没有朋友圈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状态,我们是如何表达心情,如何沟通友情,如何知晓天下新鲜事情的?没有朋友圈的时候,我们会比现在好还是不好呢?
有了这个奇怪的圈之后,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都在晒什么?为什么要晒?晒朋友圈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
每分每秒,几亿人口,敲击着冰冷的九宫格,在各自的圈里,晒祝福,晒心情,晒工作,晒家人,晒聚会,晒旅行,晒吐槽,晒时事热点,晒鸡汤,晒愿景甚至晒今天穿了一件好看的裙子、尝了一杯好喝的咖啡、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还有就是时至今日,在朋友圈占据半壁江山的微商们孜孜不倦地晒商品(我发誓这是一个客观陈述句,本人对微商朋友们虽然谈不上过多的赞同,但也丝毫不存在偏见。)....
我想,不管晒什么,最起码,别招人烦吧。当然这种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除了上述晒祝福的一类发文,我较为反感的发文是晒鸡汤和晒愿景。说起鸡汤,我想起前阵子杨绛先生过世后,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她的遗世箴言再顺带哀悼一下这位清高的先生。我不禁想问,你看过杨绛先生的书吗?看过,看了多少,又是否吸收了呢?杨绛先生骨子里的才和贤,你领会到了多少?再或者,她那字字精华的箴言,你真的有认真感悟过吗?阅读和哀悼不是应该用心吗?为什么要像走过场一样,一发而过?最可笑的是,后面的评论附和:嗯,杨绛先生说的真好!但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她是女的,流汗emoji。
对某一领域的无知本身不应该受到偏见,毕竟术业有专攻,但把如此低级的无知晒出来,不觉得无趣而low吗?再无聊也别给自己挖坑啊,用无聊的时间去多了解一点,不是更明智的选择?
再来,有一次看朋友发了一条特鼓舞人心教人振作的鸡汤文,我微信问她:你是不是心情受挫,发了那样的鸡汤?她回我:不是我,我发这条信息完全是为了一个感情受挫的朋友,我想激励她振作起来。我吃惊:那你干嘛不直接对她说,不是更有效?她说:就是要这样,激励到她,大家也看的到。我竟然无力辩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喜欢的鸡汤,别人未必见得待见喝适合喝吧?还有既然真想给别人灌鸡汤,为什么不直接send他,交互性地娓娓道来?这个社会那般复杂而多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鸡汤,心情低落的时候,感情、事业受挫的时候,事与愿违的时候,我们怎么会不需要鸡汤的治愈。但是别人安利的再强大的鸡汤,如果不对味,无异嚼蜡,因为你不懂我,sorry,我也刚好没有get到你的点。
所谓愿景,无非是潜伏在心里尚未付诸实践的计划或想达成的事,比如今年计划读多少本书、去哪些城市或国家旅行、要赚多少钱,要学会哪项加分的业余技能、要回几次家、要跟朋友聚几次会、是否要结婚、是否要二胎等等诸如此类。我想说的是,这些,你一厢情愿的想法,为何不等到你真正付诸实践了你努力过后有结果了再来坦诚你圈里的朋友?真的有必要那么急着跳出来宣告你那么多宏伟的计划和闪闪发亮的心语星愿?如果只是想要获得某些朋友支持和认同,为什么不私信?为什么不拉个群群聊?
一直觉得,朋友圈晒的应该是一种状态,一种实实在在自自然然体验过历经过的有结果或有成果的状态,而不是透过你想要达成的你渴望的,一味衬托自己,牛逼闪闪地飘着。如果你想做什么,想要实现什么,请等你做到了再来晒!那样的话,朋友圈的点赞会大方和真诚许多。
朋友圈,这个奇怪的圈,我们圈住了谁?
不可否认,朋友圈授益了我们很多。无论何时,不管家人朋友散布天南海北,不管大地冷暖交替阴晴圆缺,打开朋友圈,我们就能看到我们在意的人发了什么,分享了什么,经历什么,收获了怎样的心情。得知他心情好,我们会分享和借鉴他的喜悦,他心情不好,我们有机会安慰他开导他。不管怎样,能同在一个圈,大抵上是有共同交流的,有一个空间可以收获朋友的消息,是一种选择。
然而,随着朋友圈的普及和盛行,曾经有过共同交流的朋友间渐渐淡忘于江湖,见他只在朋友圈。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成为一种人见人爱的交流方式。图文底下的评论越多,点赞数越多,我们作为图文的作者总是越欣喜和自豪,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作品有人欣赏,意味着寻寻觅觅总算找到一些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了呢。所以,我们只是为我们意兴阑珊创造出来的作品为我们自己而低俗地自豪着,为那一行行如瀑布倾泻下来的评论数量以及密密麻麻的爱心数量而缥缈地欣喜着,而评论者们一片赤诚写下来的评论内容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有时候,很多评论看起来像久不见面或久不聊天甚至素昧平生的新、老朋友间带感叹号或疑问号的有意的或无意的寒暄。朋友间的寒暄什么时候变成了朋友圈评论?
当然,朋友圈,免不了五花八门的言论,偶尔也有琳琅满目的惊喜。发朋友圈,看朋友圈,朋友圈任何的行径,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任何人无可厚非,谁叫我们身在同一个圈呢?
我只是觉得朋友圈这种“鸿飞无痕,不计东西”的交流方式,如此轻薄和泛滥。可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圈在里面,忙的晕头转向的时候也不忘向朋友圈汇报自己有多忙,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找素材,今天朋友圈发什么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
渐渐地,我们花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变得如此欲罢不能。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心竟然被朋友圈绑架了。绑匪却是我们自己,帮凶是心里那只不由自已的情绪化小恶魔。
朋友圈,我们到底圈住了谁?很明显,是我们自己。
喜欢木心《从前慢》描绘的那种真挚而唯一情谊,不计时间和速度的,不计人数和次数的,爱人之间的,朋友之间的,邻里之间的,始于心,忠于心,一件琐粹的小事都是那样安静而踏实,哪里还需要多余的辞藻和泛滥的emoji。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