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六篇“季氏篇”,本篇提到当时鲁国的政治情势的问题,也提到了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
在上文品读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文中先是提到“益损三乐”。
孔子认为有益处的快乐有三种:第一种是“乐节礼乐”,用音乐来调节自己;
第二种是“乐道人之善”,就是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方式;
第三种是“乐多贤友”,多交朋友,交朋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而有损害的乐也有三种:第一种是“乐骄乐”,“骄乐”就是放纵、不节制。放纵享受酒吧的那种轰鸣声。
第二种是“乐佚游”,出去游玩无节制。比如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说走就走,没有规划和准备。
第三种是“乐宴乐”,“宴”是沉迷的意思,对一件事情沉迷无度,骄奢放纵,喜欢吃喝玩乐。
文后孔子提出,侍奉君主时有三种说话方式要避免:“躁、隐、瞽”,
话没有轮到他说却说了,这是急躁;话轮到他说却不说,这叫隐瞒;未曾察言观色就开口,这是瞎子。”
继续下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时,血气不定,要戒除女色;等到到壮年了,血气方刚,需要戒除善斗的心理;等到到老年的时候,血气衰弱了,要戒贪。”
有感解读:
这章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需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君子有三戒:
第一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青少年血气未定,心智不够成熟,过于放纵容易消耗自己的体力,更容易犯下很多错误。
青春期的人在大脑发育方面,关于欲望的这一部分已经完全成形,就是说成人所能够有的欲望,诸如名、利、权、情,青少年可能都会追求。
但是,关于控制欲望的这部分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为了欲望犯下很多的错误。
第二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壮年人血气方刚,气血旺盛,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别跟人发生争执。
按我们今天的划分,二十岁到四十岁或五十岁这个阶段,属于人的壮年时期。血气方刚之时,与人攀比争斗,很容易给自己惹祸,不如把这些精力放在思考怎么把事做好上。
人在壮年时期,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欲望,规划好自己的事业、生活以及人生,将一腔热血用于对社会、人生有益的事情上。
第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老了,发现自己的精力也不旺盛了,也没那么争强好胜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别贪心。
过俗话讲,人老了以后“贪财怕死没瞌睡”,就是喜欢要钱,喜欢攒东西,这儿藏一点那儿藏一点。
老年人因为自己身体渐衰,担心子女不孝,害怕没有足够的钱财养老送终,而变得小气吝啬。
所以,老年人戒之在得,不要太贪心,放宽心态,坦然生活,如此方能过得更加舒适。
人生的每一个时期,所需要面对的心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君子三戒。
继续下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译:
大人:指有修养有地位的人。
知:懂得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有感解读:
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要心存敬畏。
第一,“畏天命”:要敬畏天命。
第二,“畏大人”:要敬畏那些比你位高权重的人。这不是谄媚,而是因为这些人定有过人之处。
第三,“畏圣人之言”:要尊重前人所说的至理名言。
要注意,孔子说的是“畏”,并不是“信”,他的意思并不是让人一概接受。
孔子认为君子处事应该心存敬畏,这样才能约束自己,警醒自己不犯错误。
而小人因为不懂得天命而无所畏惧,从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能感知生命的力量,心中感到有寄托有快乐。
一旦人没有了这些敬畏,没有信仰没有寄托,就会无视法律法规,恣意妄为,不学无术,从而变成一个堕落又危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