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中二读书会

朕一生自信(写的比较轻松的读后感)

2017-06-18  本文已影响13人  大橙大橙

一周前:

还没有开始读《自立》。

一边吃面一边想大瑞的问题,什么是自立呢?好吧,答不上来。我好像知道,“自立嘛,就是自强,不依靠别人”。那什么叫不依靠别人?我又一次感到生活中真是有太多无觉察。

一周后:

读了一遍《自立》。有的时候是中英对照着读的。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本来看不懂以为是翻译的问题,然后读了原文发现译者翻译的没毛病,我就是不懂爱默生在说什么,但读原文有一种向作者直接发问的感觉;这是一种直接的交流。

“朕一生自信”,这是这一遍给我的感觉。(我先承认有很多地方我没看明白。)

我很怕别人说我傻x的。很多时候我不敢说出我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我不信任它们,一点都不。但是爱默生在第一段就说了:相信你自己!你怕啥!要一直压抑的等到某一天,有一个陌生人准确而颇有见解的说出我们深藏内心的思考和感受吗?“一般人总是忽视他自己的思想,仅仅因为那思想是他本人的。在每个天才的作品中,我们都发现了自己曾经遗弃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想法,它没错的,总有人和你呼应的。

我一直不喜欢旅游。出去无聊。我一直是跟团游的,可能是没有真正的旅行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不一定。太多声音说:“你得出去转转。”报纸杂志,上大学之后老师的建议,社会上遇到的好多人,都这么说。“别一天到晚待在学校里面,和同学去玩一玩。”“你可以大学四年每个学期跑一个方向,然后全国都去遍了。”“旅行可以开拓你的视野,增长你的见识……”于是乎我就强迫我自己出门旅游。大一我超抑郁,听说爬山舒缓心情,我就爬黄山,然后站在黄山顶上——换了一个地方抑郁。放小长假的时候还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说室友回去探亲,也不很远,坐船6.5小时,想了想就跟去了。我之所以做决定是社会上备受推崇的这个观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事实并没有证明这一点。这次旅行虽然并不糟糕,但我没有体会到转移坐标的乐趣。没钱出国啊,去过最远的是藏区了。跟自己组织的采风团去的,从江南到藏区。这次去藏区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我决定我不会再跟风出去旅游了。

社会上的声音总是告诉我旅游太有意义了。可我怀疑,我也只敢小小的小小的怀疑。一次上课,一个我很喜欢的很走脑的的老师问:“旅行这件事,意义在哪儿呢?你出去旅游,究竟有什么意思呢?”她只是问。但她给了我内心的想法强有力的支撑:我不觉得旅行不可或缺。《老巴塔哥尼亚快车》里面分出了三种旅行者:背包客,跟团游,还有一种是作者自己那种独特的旅行。作者对前两者都没说什么好话,对,背包客他也不赞扬。杨照也说过旅行这件事,旅行的本质是人类不得不的迁徙,移动到一个新地方,调动全部的感官感知周围的陌生世界。我认为觉得“旅行不可或缺”和“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本质上没差别,说话者自己也不知所云吧。

不过,就算世界上没有人和我想的一样,我不会在天才那里发现自己的想法,那就不一样吧,那就没有吧。自己想想看,没有呼应也不会怎么样。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不敢投稿的,怕被说傻x,但是,受到了爱默生的鼓励,傻气就傻气吧。

我希望我自己越来越自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