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时间管理自己非虚构💅世间语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时间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肤浅的P君

我并非时间控,我只是把时间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注意是我的时间,不是他人的时间。我曾经果断地跟一个相识多年的好友断绝关系,表面上是关系破裂,后来仔细分析原因,竟是我嫌他十分地不尊重我的时间,严重浪费我的时间。


你的时间.jpg

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多是挂钩在工作上的,那先从工作角度谈:
大多数职场上班族把早晨最好的时间都浪费在了通勤上。这个时间段大约是07:00-08:00,正是早晨果腹后清醒的时刻,大家却用来通勤。到了公司以后,又继续干一些“外围”工作,比如点名,开会,收拾整理昨日烂摊,做TO DO LIST。当09:00的时候,大家貌似都进入工作状态了,太阳这时候也热了——我们又开始困了,来杯咖啡怎么样?这样的工作状态效率会高么,它还会造成上午时间比下午短的假象。

这里有2个小问题:
1.我们无法实现保持“专注力”工作。上午的时间是否是大脑高效的工作最佳时间我们不予谈论,但上午的时间一定是专注工作时间区的好选择,我们用这段时间做什么呢?比如进行创作、写论文、阅读资料等等,不建议用来查邮件、打电话、开会。开会真没有那么重要(除非是小型创作团体间的会,否则每次会产生大量冗余),你知道公司的会为什么通常要开一小时?因为我们计划要开一小时——细思可笑。如果你在一个单位里有着决定会议的权力,你可以尝试重新调整一下以后的开会策略。

2.每个人大脑高效专注工作时间区不一样,很多年轻人通常喜欢深夜工作,不到夜深人静,工作状态仿佛开启不了,尤其到了二十二点半之后这个被称为“一天头脑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点,才开始享受明知道维持不了多久用起来却蛮横无比的金贵时刻,仿佛要迎接高潮的到来——大脑颅内高潮?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十分严重,严重到白天无法打起精神的地步,为了夜晚养精蓄锐而自动屏蔽白天的精力释放。我给出的借口是上午很短,下午也不算长,还是晚上不错,时间充裕,受打扰少,容易进入状态。后来我对这个模式表示了怀疑(实际是对自己的经验性怀疑),决定尝试,本末倒置一下,把一日中高效的时间区设定在了早餐后的上午。遵照“在专注力高的时间段,做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工作”原则,要求“写文章,必须要在身体和头脑还没有疲惫、注意力最为集中的上午进行”。
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了解自己,不仅仅在时间观念上,在其他方面也对自我了解十分有限,描述起自己来却信誓旦旦——我们常常夸大自我描述,这些描述通常并未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外人对自己的旁听和描述。

我知道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的上午做对某些人很难,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早起我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要早起么?不能熬夜吗?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必须早起,不推荐熬夜。如果当夜入睡晚于24点,我通常无法按时早起,闹钟也无法叫醒我,这很容易误事。如果第二天有很早的预约事件,我通常需要他人叫醒。如果有熬夜发生,次日也无需补觉,因为保持每日节奏是最重要的,让短期不利交给身体自己处理——这也是身体的适应力所在。
我一直认为不能早起的人不可以成大事——因为你凭什么呀。嗜睡和嗜吃者皆难成事。


周七.jpg

无用的周概念和无脑的“节日”

在时间上我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我砍掉了"周概念"。总体来看,无周概念带给我的好处远远多于不利。对我来说,日是最小的基本单位,然后月度,年度。
原因有四:
1.周的周期长度是个典型鸡肋,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完成一个大项目或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N周。
2.周概念意味着每周是你的周期循环长度,包括工作强度周期、高峰周期、日常事件周期、资金浮动周期、物资补充等等,它把一年分割成多达50个周——这个循环周期太多了,很多事情可能刚有眉目,你又需要遵循它的步调进入下一个周期,等待下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可能会严重干扰进展。一周作气,再衰三竭,周概念表示一年你需要50次高潮迭起来适应这个社会的节奏,有的时候一个上班高峰就会使你当日的精神萎靡不振。
3.休息日。我认为做五休二是十分低级的上班模式——现代人比以往更会调节在工作状态中的休闲模块,通常在工作日中有着不错的休息模式以满足次日的持续性工作要求,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当日的劳娱分配而不是当周的劳娱分配。当周劳娱分配会降低工作效率,并会积累更多的工作劳疾因子,是一种典型的五天打鱼两天晒网模式(即便在这种模式下,很多人依然想压缩工作日数量)。
4.错峰。如果你采用周模式,那就必然要向时间高峰和低峰妥协——你无法错峰出行或行事,连放假也要扎堆。 看看那人挤人的“旅游黄金周”——你确定他们是真的在旅游?不是在人潮人海中体验职场压力下的随波逐流式精神放空?

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是如何演化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泰勒主义,泰勒主义带来了生产线——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和周40h工时慢慢形成了。在我国90年代,为了全面大生产,是没有周六周日休息这个概念的。我并非想表达周概念只是一个阶段性存在,而是我们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它继续存在的意义。

过节的正确方式.jpg

节日概念。
原则上常规节日我是不过的,因为跟我没什么关系。我的建议是,你要过什么节日——取决于那天对你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即自定义过节,而不是国家让你过啥节你就过啥节。比如某个周一对你来说是某个纪念日,那么你就把这天当成特殊的日子来对待,节日不一定要用休息日和仪式来表达,在你心里的念不忘是最重要的,要知道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你大可不必按照国家法定节日去安排你的休息——那些法定节日跟你有强关系吗?端午节跟你有强关系吗?端午节也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你知道吗?你是大人了,应该自己安排自己的节日了,不是这节非过不可——我想说,我们的很多固有认识即便被当作常识了,也大多是不准确的或者错的——错了又如何——因为这对我们不重要——我们无心无力纠正——我们都在忙着赚钱和享乐——所以我们也会把端午节过成情人节。不过节并不会损失什么,但节日会让你开心吗?不一定,但你的钱包可能会不开心。
每每看到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或者海边的下饺子——景色不重要,重要是人多,人多了,也便成了景色——甚是可笑——可能他们从不在乎被当成笑话——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笑话组成的。

还有一个我感到十分困惑的是“寒暑假”的存在——它表明了那些确立已久的社会结构根本就是完全错误的。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学校春季放假,让孩子帮助父母种庄稼,从夏季到秋季学校不上课,以便学生帮助父母收庄稼。这些假期渐渐地合并成一个漫长的暑假。“即使技术进步已经把我们的社会经济从农田转移到工厂再到服务,这样的传统却还在继续发扬。学校仍然围绕学生需要放假务农这一完全过时的组织,对当今实际需要而言,眼下我们或多或少拘泥于于此,且太难撼动。”
现代学生为什么还要放无意义的寒暑假?因为我们懒于修改目前的框架结构——有时我们期望于市场做出自我调整而放弃主动改革。结果是它就这样继续存在——我们却把它当成理所当然。


对待时间的一般性原则

plan.jpg

1.杜绝浪费
杜绝浪费是对时间合理利用最有效的方法,从根源上节省时间。2个建议:
删减不必要的工作。
做一件事情,提前收集相关测评和经验。比如买东西三部曲——想买一个手机:第一步,评估该物品的购买需求指数,确定是否要购买(大多数女生死在了这一步上),严禁购买鸡肋。 第二步,上网搜索相关测评或教程,不了解不购买。第三步,立即购买(不要犹豫),马上支付(不要让你的时间在为买一件东西付款的过程中浪费)。

2.专注力
为了提高效率,通常的做法是开启多线程工作模式,比如一边修改文稿一边听英语,一边做饭一边洗衣服,一边处理收藏一边打电话...事实证明,要想工作高效,单线程专一模式是效果最好的,即onebyone。吃饭的时候要专注吃饭,不要一边看视频一边吃饭。

3.P-D-C模式
我将传统的PDCA循环再简化,让它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几乎所有的场景。
P(Plan)-计划。包括预估,测评,分析,计划,筹备。注意不可过度计划,这步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一步。
D(Do)-行动。Just do it! 干就完了。
C(Check)-调整。对事件的反馈、调整、修复、总结,为下一次提供自构经验,指导新计划。

4.番茄钟
番茄种像轻断食一样风靡全球,这个东西本身也是量身定制的,不必数据要按照上面来,我认为25mins+5mins的节奏太快,所以采用45mins+15mins节奏——这不就是学生课堂节奏嘛,很简单却对我很有效。

check.jpg

以上几点是不是很简单,如果你有对时间的任何想法或分享,欢迎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