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校本课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355人  山北有海

听了三节综实课
——关于“课”的思考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参加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了四节课,尤其是一节蓬莱仙阁主题的研学旅行行前指导课,一节以不织布(无纺布)为材料创意制作海洋生物的手工课。

现场交流,有三点体会如下: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的定位问题。

王秀玲所长上午在《指导纲要》解读中提过一句话,“一定不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上课’等同起来!”我想引申一下王所的话,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定注意不要滑入传统学科“上课”的误区。换个角度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里的“课”,位置和作用很独特——它们应该是我们课程实施整体中的一个一个的“针脚”。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我的这个意思有三层建议:

首先,建议不要把一节课设计得过度“完整”。我们每节课在课程(主要是主题活动)实施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其次,建议每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针对问题及其解决,这本是我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最后,如果说学生的成长是“藤”,那么,我们的“课”是一个个关键节点上有利于促成“发新芽”、“开新枝”的营养素(花?)。

基于成长,为了成长,而不只是基于知识,为了技能,这是我的又一个建议。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所以,在传统学科教学已经在努力谋求“活”的课堂的时候,在它们已经在千方百计努力摆脱“绝对控制”,在努力摆脱僵化模式,在努力避免“知识本位”的时候,我们,作为十几年的新兴学科,一定注意在一开始就别奋不顾身地跳进传统学科教学的“老坑”里。

我们的课,该是为了什么的课?该是怎样的课?建议大家深思。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第二,我们的“课”,从哪里进?从哪里出?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我们的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这句话,我刻骨铭心!!!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那么,我们这种“异地”“异生”的展示课,要真正体现这一性质,要从“这些学生”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从“教师自己的课题进展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怎样进?怎样出?

今天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没到过蓬莱阁,他们可能还有不少没见过海……

但,他们在泰山脚下!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从学习者角度,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会先从“我”来到“你们泰山”说起,然后说研学,说旅行,说“我”和“我的学生”围绕蓬莱阁做过的一些探究……

从这里进,然后启发设计蓬莱游,之后引入本节课的主体——研学方案的设计与指导……

然后,怎么出呢?

“我”会从“邀约同游”出去——

秦老师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蓬莱仙境研学旅行手册,“我”会在课的最后,留下“我”的各种联系方式(不用事先注明,现场教师说学生记就好),然后叮嘱他们,如果能真的去蓬莱,记得告诉“我”。如果实在不能成行,可以小组继续研究,完成本研学手册,然后以各种形式发给“我”,“我”会非常感谢,“我”会带着“我的学生”在蓬莱等着你……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从学习者角度,“不织布的创意制作”的首要基础,是学生的针线活儿技能……

怎么进?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泰安多山,物产丰富,山珍野味,如灵芝,如赤鳞鱼……“我”在海边,我们海里也很多生物……

从这里进入,“我”和“我的学生”特别喜欢制作,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意再现了琳琅满目的海底生物……今天,和泰山脚下的“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可否?

再然后,这个设计制作需要一定的基础,大家针线活儿咋样?谁是针线活儿“小巧匠”呢?怎么用针?怎么走线?……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然后进入本课主体内容。

再然后,怎么出?

海洋主题的不织布创意制作,大家的表现“让我吃惊”!你们真棒!

那么,有没有可能按照这种创意思路,将我们泰山的一草一木、奇珍美物设计制作出“我们自己的山之主题”呢?如果可以,大家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后继续延伸创作呢?老师期待哦!如果你们能有进一步的作品,记得老师“我”的联系方式,一定要告诉我,我们到时候争取组织“山脚”“海边”的交流分享,相信对“我的学生”以及泰山脚下的你们都是很美妙的体验……

从这里出,是不是可以更深刻地延伸到学生的“真实生活”?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从哪里进,从哪里出,这体现的是一种境界,建议大家一定关注。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第三,我们的学生观。

这是定位问题,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永远不把学生当做自己上课的“工具”!

我们是陪伴学生“共同成长”的!

至少不要太明显地把“别人的学生”当自己上课的“工具”!

即便只当一节课的老师,也要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尽责。

这是我们的方向。

以此共勉。

关于综实“课”的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