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今天,俞可平教授做了一场精彩的《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的报告。
当下中国的文化声音是复杂多元的,面临的环境也是复杂的。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要求在短短几十年内同时涌向中国:向西方学习与成为西方思想的奴隶;复兴传统文化与回归封建思潮;全球化与迷失自我;坚持本土文化与故步自封。不同的人秉持着不同的呼声针锋相对,此起彼伏。
似乎这之间有一个度存在着,我们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要去寻求这个合适的度,寻求一个平衡。如俞教授所说,谁也难以并吞谁,谁也难以说服谁。这是一个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新的文化形态。
我是很希望这样的局面的维系的。从历史的角度上看,量子力学的诞生就是由于对光是波还是粒子,两派人的互相辩驳,一步步形成了体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听起来似乎不错。
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俞教授没有提及的,那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学术界的教授们或许还能做到以理相争。但在被忽视的网络环境中,对问题的讨论存在一种极为糟糕的现状,出现了非常特征明显的两种人。
一种是极端偏激的人,他们对自己信服的不明所以但又完全信服,对自己反对的同样不明所以又完全反对。对自己不知的一旦接受了某一方观点就立刻信服然后自动带入到前一模式中。他们无法进行辩论,不接受任何批评意见,擅长以感情说理,以声音大说理。这种人被称之为“键盘侠”。
第二种,我称之为“话题终结者”;他们对一个问题不持有任何态度。总是求一个圆满的,绝对正确的但毫无意义的结论。比如“网络是好是坏?”他们就很有可能说“网络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它就是这样,不用争了。”这种拒绝讨论的态度,也十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这两种人的盛行,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人的辩论素养的天然薄弱,长期的线性思维的引导,使得我们很难做到兼容并包与理性对话。同时也与网络对不良信息的放大传输有关。
人们的公民素养必须提高,网络素养,思想素养必须提高;从而文化素养才能对应提高。而对此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迫切地需要政府清楚地意识到,并且采取措施。
引导合适的文化多元发展氛围,树立文化讨论的规范。
最终,达到净化环境,提升公民素养的目的。
真正实现自上而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7年12月7日
下附笔记:
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最大的政治,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
(如何了解党:代表大会,两会,政治报告)
十九大强调:社会文明,文化自信【强调的就是需要解决的】
网络上对重大的问题上充满着分歧和争论。【毛主席,文化革命,西方国家】
文化决定制度,行为模式——不断变化
【女德班】
【破四旧:砸了庙以后,木头给谁?——打群架;改革开发以后把庙又建起来了,菩萨前立了毛主席,周总理,杨开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同时存在)】
【孔子像立在天安门——顶礼膜拜与强烈抗议】——最后孔子像又被拉走了
【树立马克思的像】
一切的对立证明文化在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大讨论:传统与现在,保守与激进,民族化与全球化,中国化与西方化
第一场:文化现代化:批判改造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市场,民主,自由,平等,人的主体性——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
现代化过程引入冲击,学习西方,开启民智。【破四旧,文化革命】
第二场:文化复兴:把中心放在复兴传统文化而不是批判,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分割。
多元思考,回归自我。
新儒家思想传播
第三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要意识到文化本身的存在,应对现代化,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那么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两种不同观点,都来源于文化自觉,都在寻找出路。
第四场:文化全球化:不是简单的民族文化的同质化或单一化,而是民族文化之间产生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并且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产生越来越多的“全球共识”,“全球价值”和“全球意识”【寻梦环游记全球同时上映,日本游戏的火热(儿子因为玩日本游戏学会了日语),时尚看向巴黎】,可我们的本不能忘
第五场:文化本土化: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过程,对文化全球化的一个自然反应,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合理的驳论”【季羡林预言: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100年前梁启超发出过一样的呼唤。地球彼岸的人等着我们去拯救。】
几点思考:
文化大讨论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反应。
现代化角度:文化讨论的任务:发展起与现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基本的着眼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两者有非常相似的逻辑与相同的对立观点,共享许多基本话语。
全球化角度:文化讨论的任务: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基本的着眼点是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从这一观点上发展了一套新的体系。“全球化与本土化”,“单一化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双重边走下的复杂文化格局:多种声音,多种现象。
【所谓民主科学与新儒家的对立,引进教授失败】
现代化的两条主线:现代化和民族独立【K歌曾经被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污染【靡靡之音(情歌),话筒不能晃来晃去】,头发造型,喇叭裤】,观念的转变在中国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我们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自我。
西化与中化/先进与落后——不能感情用事,把学习定义为“汉奸”“西奸”“代表既得利益阶层的落后势力总是利用这一点”
学习西方与保持自主:如何控制这个度。如何坚持自我【在心里,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表现成什么,只是我们需要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把落后的追回来。但到某一刻,比如说现在,我们是时候,独立出来,引领世界。】【对邓小平先生的评价:有局限性,但他时刻不忘独立,不能把所有改革开放的问题归咎于他】
西化与反西化: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如何避免西方对中国的控制,如何使中国不被“西化”。
美国化与反美国化:西化与反西化的表现【美国本身的社会主义风潮也是丰盛的,他们也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思考。因而特朗普的许多制度都在受到限制。全球民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是不同的】【德国,法国都在抗拒用英语。】
几个结论:
传统话语让位于新的话语:“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让位于“全球化”与“本土化”
新的主流文化开始形成:既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了文化转型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种极端观点。
新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三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