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34 《当我遇见一个人》02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读到第二章时,忍不住回去看了看这本书的发表年份——2016年6月。
为什么想要去看哪一年写的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太新颖,观点太独特,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规律的大智慧。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我们的观点去看世界,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孩子。却从未注意到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
不打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今天是周末,周围的孩子们都被家长带着去赶场了,穿梭于各个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好好的一个周末,都消耗在了补习班和兴趣班上。
为什么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如此盛行?
都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
三楼的小明弹得一手好钢琴,你也给孩子报了一个钢琴班;对门的萱萱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英语……
我们是不是在拔苗助长?
限制是伪造的爱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
我们试图制造一个框框,把我们的孩子放进去,以为他们就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我限制他吃甜食的量,还会故意不在家里存放甜食。后来听说在奶奶家他会叫着弟弟偷偷躲起来吃东西。宝爸说我管得太严了,我还较劲地说不管不行啊。
今天看到这一个章节,我才明白他偷偷吃东西的原因。
今年开始,我每个月给他100块钱零花钱,告诉他自己支配,我不干预。但其实每次给完钱,我都会“教育”他一番:你要存一部分钱来养你的鹅,留下一部分来作为零花钱。他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最终还是顺从了。今天带他去超市,他拿了最喜欢的饼干,超过了自己的预算(今天只花10块钱),我没有阻止他,但却表示了不满意。我想我没有遵守约定“不干预”,过多限制了他花钱的自由。这违背了我的初衷:要他学会花钱学会控制花钱。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制定规则是必要的,但是如何让孩子轻松地接受规则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只有自然形成的规则才容易被孩子轻松接受。
我规定九点必须上床睡觉。儿子却总是说自己没有玩儿够,不肯睡。我们只能告诉他,周五和周六晚上可以多玩一会儿,平时因为第二天要上学,需要早起,所以不可以晚睡。除非他想迟到。
一开始他无法接受。早上起不来床时,他自己感受到了痛苦,以后乖乖早睡了。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
大学时,一位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灭顶之灾来临,能够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当乞丐的孩子,而不是我们正常家庭的孩子。因为乞丐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我们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因为我们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我们为了减少他们接触危险的机会,拒绝让他们亲身体验。
我们初为人父人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选择跟孩子一起成长,获得一份自我解放和自我疗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