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学习0424-0429
一、税收成本
引例:这些英雄好汉(李逵 一顿饭吃三升米;李元霸 一餐一斗米,食肉十斤;中世纪的贵族和武士也特别能吃。)为什么特别能吃呢?一个人一天只能吸收那么多能量,能吃和体力大、本事大、聪明,好像也没啥必然联系。
从《沐猿而冠》从里面看到一个新的解释。
欧洲“以物易物”的黑暗的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也就是从国王到贵族一层一层的分封土地。假如你是个贵族,被国王分封了土地,你封地上的人对你有纳税义务,那你怎样才能把税收上来呢?
中国古人在政治上非常早熟,早就发展出了成熟的官僚制度,但欧洲贵族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办的呢?
欧洲中世纪大小领主们主流的收租方法就是连续不断的长途巡视,他们带着家眷、亲兵、侍卫、仆人、弄臣,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走过去,走到哪里吃饭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当地老百姓供应的饭食也就算是收税了,住了几天,吃饱喝足,收税也就收完,然后赶到下一个地方继续。
这种收税方法的好处:
1.欧洲中世纪的交通非常不便,老百姓长途运输货品去交税,不方便。
2.领主在各地巡视,也有宣示主权的意味在里面,每一次巡视都是对双方关系的重新确认。
3.领主在各地巡视期间,也能顺带的镇压叛乱,增进治安,审判案件,解决纠纷,提供一些公共服务。
4.领主一边巡视一边收税,还省去了一笔养一个庞大官僚组织的费用。
所以说,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用边巡逻边吃的形式收税,顺便也履行统治者的功能,这恰恰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式。
既然吃是收税,那为了多收税就要拼命地吃。谁食欲好,食量大,那就是占到便宜。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人描绘英雄好汉,总说他们食量惊人,因为食量巨大,是权势地位的象征。
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伯特,说过一句收税方面的名言:征税就像拔鹅毛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税收,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而现代社会还真创造了两个条件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第一个条件是现代社会的协作网络变的极其复杂,政府就可以选择特定的网络节点进行征税,既降低了征税的成本,又可以让纳税人的痛感变小。比如由工作单位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二个条件是经济不断增长。比如说收营业税,就是你公司做生意,挣钱了,国家才拿走一部分,只是在增量里面抽取,而不是在你的存量里面抽取。
以上种种,说明一个道理,社会运行,有时候和做生意是一样的,不能只考虑收益,不考虑成本。
二、学校的作用
引例:为什么从古至今学校的教学形式都是 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人们在学校里寻求和得到的,其实不只是知识,而是其他东西。在互联网上获得知识,非常简单,不过你放弃和中断学习,也是同样简单的。但是如果你去上正规的学校,就要麻烦得多。所有这些,都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得到一套约束办法,但你不能或者不舍得轻易放弃。
学校制度的核心要素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提供了外界的约束和强制,至少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这种功能,还没有成熟的替代品。它能帮助人们克服人性中的好逸恶劳,这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事业成功来说,坚持比能力更重要。
大多数所谓培养自律的办法,本质上都是找到合适的他律。
成年人区别于儿童的,就是成年人必须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