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背后的逻辑:被爱的感受力和去爱的能力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周前,礼物就买好了,放在地下室不起眼的角落里;五天前,花束的包装材料也被我偷偷藏在跑步机的角落里;三天前谎称下班后加班晚点回家,其实悄悄的去了趟超市买了她喜欢的零食。这一切悄无声息的准备,是因为想给她一个小小的仪式感,因为她要小学毕业了!
虽然六年的小学生涯,抵不过即将到来的初中期待,也抵不过以后的高中充实,更抵不过四年的大学精彩,但仪式感不是因为精彩才需要,而是因为有爱才变得必需!
一、被爱、被重视:仪式感提供的情绪价值
如果说爱是生活中的日用品,那么仪式感一定是这日用品的精美包装。可多少人经历了没有“包装”甚至被套着“破抹布”的爱?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刻着矜持和含蓄,即便是爱,也会表达的别别扭扭,用最软的心说着最硬的话,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满满的嫌弃。
我们正是因为从被“嫌弃”的旧时代迈进了勇敢表达的新时代,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感受被“嫌弃”的爱,所以才要学会表达爱,即便不用言语,也要学会用“仪式感”把爱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曾经,我们没有感受到的爱和重视,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让身边的人感受到。
周末的时候,可以用一顿丰盛的午餐来感谢自己和爱人这一周来为家庭的付出;孩子的考试结束后,可以用一次100块钱的零食大采购来犒劳孩子一学期的辛苦;平常的节假日,可以用一次野餐或者500公里以内的自驾游来庆祝一家人这段时间的努力。
生活中细微的行为都可以表达爱,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但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去爱和表达的能力。
二、去爱和表达:仪式感给与的能力
老公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人,他觉得所有的言语不如行动,所谓的仪式感不如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动来的实在,比如多分担点家务,多做点好吃的。甚至一束鲜花的价值不如一顿大餐来的实在,至于仪式感,他觉得浪费那些时间和精力准备不如买点实用的东西更有价值。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的爱经常建立在他以为的“为你好!”基础上,因为他就是这么长大的。
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我爱你”,更没有仪式感。有的只是:因为写字离桌子近而脊背上得到的一棍子又一棍子;因为走路没有挺直腰杆而被踹上来的一脚;因为家里穷而经常不让吃饱肚子,还要被告知“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借口。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从来没有感受到“我爱你”带来的心灵悸动,没有体验过仪式感带来的被爱和被重视的情感满足。即便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那也只是他一个人的兴奋;哪怕是他的孩子出生了,他的家人也可以忽略他的幸福,因为那是他的家事。
他在原生家庭里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关心和重视,所以他也不会表达爱。常常会把一句关心的话变成一把刺向别人的匕首,把爱表达成了别人对他的恨意。有段时间,他和女儿的关系恶化到了“仇人”的地步。
一个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我不希望我的女儿重蹈他的覆辙;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所以我要尽我所能让女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三、让爱的行动为成长护航
为了女儿我想改变老公,后来才发现:我们终其一生只能改变自己。所以,我能做的只有等他自己改变,只是这个过程漫长且艰难。幸好,他一直在学习,在实践,也在改变中不断地自省。可是只等他改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必须用行动去制造机会。
当他“为你好”却带满刺的爱上线时,我要么带着女儿逃离,要么及时阻止;在他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时,我们能做的只是用一只耳朵进去另一只耳朵出来;在他的不耐烦和嫌弃还未长大时,赶紧用撒娇的法宝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给女儿的礼物卡片上,我写上祝福,他也必须写,哪怕是一句”我爱你!“;给女儿买的物品里,我会强调哪一个是爸爸买的;在我和女儿的追剧时光里,他也需要陪同享受,哪怕是端茶倒水、递水果零食,就算偶尔打起了呼噜也代表着为了女儿他愿意付出的意愿。
慢慢的,亲子的关系变得不那么艰难。他也学会了在某些时候“闭嘴”,在某些时刻“看不见”,甚至还会在恰当的时候送上一句“赞美”。他终于懂得了爱是需要包容的,爱是需要赞美的,家不是用来据理力争辩驳的地方,而应该盛放着满满的爱。
每一步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每一个代表爱的行动都在为成长护航。
我在给女儿准备的毕业卡片上写到:小学毕业,只是你人生一个很小阶段的结束。以后的人生,希望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永远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应该是每个人发自内心为了自己而要成就的事业。我是,老公是,女儿也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