驺虞·呼之欲出的慈悲
(素材之用)
[诗经·国风·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於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於嗟乎驺虞!
⑴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驺(zōu)虞(yú):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⑵茁(zhuó):草木茂盛貌。葭(jiā):初生的芦苇。
⑶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发:发矢。一说“驱赶”。五:虚数,表示数目多。豝(bā):母野猪。一说两岁的兽。
⑷于(xū)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
⑸蓬:即蓬草,又称蓬蒿。
⑹豵(zōng):小野猪,一岁的兽
泽野芦苇和蓬蒿,长势甚好,一个“茁”字,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天高云淡,草浅兽肥。不由得叹道“驺虞”。
简短而富有意趣的一首诗。历来也是争议不断,争议的点是“驺虞”……
如此情趣诗意的泽野,大约是政通人和,祥瑞来临前的祈福。祈福上古瑞兽的降临。
驺虞形如老虎,而身有五色花纹,还记得有一种瑞兽也有五色花纹吗?那就是凤凰。它有一条比自己身体还长的尾巴,奔跑如风,日行千里。不过就是这么威猛的它,却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它天性仁慈,不愿践踏花草,不捕食其他生灵,不是自然死亡的动物它不吃。所以,人们赞誉它是一种仁兽、义兽。所以古人常常用驺虞来比喻有德行有仁心的圣人,比如:“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召公即是辅助周康王成就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与周公齐名的召公姬奭。)
而驺虞出现的最后一次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在明代诸多书籍中记载,永年二年秋驺虞见于河南之钧州,有人将其献给了明太宗朱棣。后世有人写诗赞美驺虞,为“其内仁厚,其外舒舒。不食生物,不践生刍。驱之不迫,抚之不惊。”
驺虞是与古代“四灵”同时出现的瑞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它有着崇高的敬佩之情。
此外,还有三种我们熟悉的瑞兽!
一是貔貅,象征着财气,一角的貔貅称“天禄”,两角的称之“辟邪”。民间多以玉雕刻其模样佩戴以祈求财运和辟邪。
二是白泽,白泽是传说中神兽,象征祥瑞,是一种能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的瑞兽。相传,白泽能说人言,通万物之情,晓天下万物状貌。最早出现在《抱朴子》中,记载黄帝冬巡狩猎与白泽相遇之事。
三是九尾狐,古书上说,自先秦时代就把当作九尾狐是一种瑞兽,它浑身全赤色,声同婴儿,居住在仙境青丘之国。若有人吃了它的肉,终生可避妖邪之气,不受蛊毒之害。因为法力超强,天帝会选一些优秀的九尾狐去日宫、月宫执役。
每每查阅中国古人留下来的传说与故事,总让我感觉华夏的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草一木,鱼虫鸟兽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正是这种传承让千年的华夏文明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山海经》
2、《淮南子》
3、《抱朴子》
4、《云笈七签 · 轩辕本纪》
5、《明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