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深处的空间-----------心得感悟
时间:2019年11月04 地点:湖北美院 分享人物:卢志荣 温浩 于历战
讲座从7点半持续到11点40左右。
这应该是算是我至今听的时间持续时间最长的讲座,有意思的是全程没有打瞌睡,也不像某些大师,照着PPT练完。
在听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些点还是蛮有意思的。
为什么大家都听得兴致盎然不觉得困?
1)在我看来很卢志荣老师的设计表达和引导是息息相关的。
在讲学生作业的时候我在观察,他是如何想到这个点,怎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
如果对面的是我的客户我能否带着客户让客户跟着我的思路,对我的设计及思考过程尊重并认可,我想这是对于每个设计师的课题,对我来说更是。
那是什么让卢老师有这样的深厚的功力和敏捷的思维呢?
里面做家具的温老师提出来3点
1)广度
广度在我看来是基本学科的重要理论,不光是设计学科本身,其他的学科也最好有个广泛的涉猎。这样在别人谈到一个事情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这是需要长期的积累。
2)深度
深度在我看来是对自己最擅长的学科的T字型的纵向挖掘程度,想到问题的本质,提出合适且优雅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在一个专业里深耕,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条理性,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高度
在深度广度都有的基础上,随着岁月的积累,自己的感悟,高度在我看来是会慢慢显现出来,之前说的1万小时的理论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量的积累,自然会有质的跨越。
回到设计本身,有几个点是触发我的
A.在评讲的过程中,我对家具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一个女同学做的是桌子和椅子的家具作品,就完成度来说还是有学习的地方。
就使用场景来说,如果是书桌和书椅的话,是明显高了的。
所以家具本身是不能脱离使用的情景来设计的,往深入挖掘就是单体与单体的关系,怎么组合?怎么使用?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是哪里不合适?尺寸?比例?还是环境?
家具这个板块确实还有很多可以挖掘。
1)使用情景
a.单体与单体之间的关系。
b.单体里面有细节吗?如果有为什么这么做?
c.尺寸 他的比例是否合适,宽度,高度,长度。我们最常见的很多仿品的家具看似跟经典家具很像,但是仔细看很多地方并不协调或耐用
d.环境 你希望什么样的人使用?在哪里使用?
e.目的:买这个家具的人你希望有什么变化或是为了什么而设计?
B .对空间的另一种解读视角
也是学生作品,是5*5*5的6个方盒子,间距是2米,但是需要统一融合,怎么来串联起来。
我发现卢老师对空间的解读,跟看问题的角度挺有意思。
关键词:体验感 设置行为路线 视觉的停留时间长短
1)希望他在里面有个怎么样的体验?能给人带来什么感受?以及人在空间形成的空间体验,跟实际的尺寸是否一致。
2)一个一个空间走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还是自由路线,还是人为的设计路线,
3)让用户在该停留的位置停留,哪些地方可以停留的地方久一点。
最触动我的其实是卢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和阐释
灵魂深处的空间。
灵魂深处是有多深?
看起来是挺形而上的话题,其实我认为是追寻自己做设计的本源
:发现自己
你或许是追寻自由,不受时间的束缚,可能目前是为了装饰而设计,也可能是深陷某一个阶段难以脱身。
发现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也是你做设计出来的作品核心的地方:你的品格
这里面包含的就多了,你的审美,学识,涵养,旅行,看到的每一个东西,读的每一本书,这些在你的脑海积累生成,重新组织,积淀,在时间的孕育下,会在你的作品里面体现。
这个是目前最打动我的地方。
还有很多点需要细细的消化,在工作中得到印证,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