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生张继
1.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一天,一年一度的科考成绩公布了。长安城一处布告栏前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长着一身书卷气,眉清目秀的年轻书生张继,信心满满地来这里,奋力往人堆里钻,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
哪知,大红榜单一张接一张地仔细瞧,从头到尾,边边角角,一字不漏地辨认,均不见张继二字,不禁浑身冒汗,心急火燎地搓着两手,抓耳揉腮,喃喃自语:“怎么会呢?怎么会这样?……实在是不应该呀……”
他心有不甘,不相信会是如此结局。于是仍痴痴地瞪着两盏探照灯似的眼珠子不停地上下左右认真搜索,突然瞥见“张季”二字,不由得喜上眉梢,心存侥幸,想必乃监考官误把“继”写成“季”了?
不想,正当他抱着一线希望窃喜之际,忽听得有个人振臂高呼:“我,张季,终于中举了!”如同一声惊雷滚滚而过,一下砸中张继那颗本就忐忑不安的心。
他如梦初醒,原来此“季”非彼“继”吔,考生中确有张季这个人,榜上实实在在没有我张继的名字哦!此时此刻,他才彻底相信自己落榜的事实。希望,顿时像肥皂泡一样“噗”一声破灭了。
他沮丧,羞愧难当。三步两回头地举头空羡榜中名,依依不舍地离开。失魂落魄如酩酊大醉的酒鬼,踉踉跄跄回到旅馆,一头栽倒在床上。
想父亲年老体衰,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衣食饱暖;自己十年孤馆寒灯苦读,只为考取功名。尽管“四季攸来往,寒暑变为贼,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他仍矢志不渝。
一路跋山涉水,餐风宿露,风尘仆仆赶考,只求金榜题名,袍笏加身,高头大马,插花游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不想牛刀小试,一下就落得折戟沉沙地步,事与愿违,不禁双泪涕流……
2.
张继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勤奋读书。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悬梁刺股,已有一番不小成绩,决定去参加科考。自己及父老乡亲都觉得他一定会高中。
临走前,初恋情人王晓薇向张继承诺一定会等他高中归来。张继感动不已,并许诺高中后必定会与王晓薇成亲。就这样,张继带着诸亲人的殷切期望,背上行囊兴冲冲地往京城赶去。
来时信心百倍,不想今日却名落孙山。原先美美幻想的琼林酒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只能如来时路一个样,灰头土脸地回归故里。犹如一桶冷水兜头倒下,他防不及防,浑身颤栗不已。
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对他满怀希望的父老乡亲及初恋情人的失望情景,也不愿意面对自己一败涂地的悲凉境地。何去何从?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因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人志士纷纷逃到今江浙一带避乱。
张继思前想后,无计可施,只好很不情愿地悻悻然离开心酸地长安城,随着一群拖儿带女、闹哄哄的逃难人流南下,过着漂泊的生活。
3.
时逢秋冷雁高季节。一天,心事重重的张继乘上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到达苏州已是半夜。因为太晚无法进城,船家只好把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上。
落榜生张继时近中秋,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悬挂高空,月光如洗,洒满水平如镜的江面,恍若不停跳跃的闪闪金币。
秋风阵阵,萧瑟寒凉。一座弯腰驼背似虹的石拱桥横跨两岸,桥底下粼粼波纹犹如抛珠溅玉,旖旎不止舟自横。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景致。
此时,满怀愁绪的张继站在船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倍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落寞与惆怅。
他忧心忡忡地眺望着明月缓缓躲进云层,逐渐西斜,月光黯淡。天边几颗稀疏的星斗,似乎昏昏欲睡,在尽力睁开眼睑,眨着那一星半点清冽的光,显得冷艳凄绝。
江边模糊不清的灰白色芦荻在朦胧的夜色中点染着凉意,枯草尖想必已凝结串串晶莹剔透的霜花,更显寒气满天。
岸边,江枫簇簇,与船上闪烁不定的渔火两两相对。草木摇落的四周万籁俱寂,意兴阑珊。月朦胧,鸟朦胧,萤火闪烁,秋虫呢哝,晚风叩帘拢。
“呱!呱!呱……”几声粗哑的乌鸦啼叫,从远处黑黝黝的树木上传来。
人们都已沉沉入睡,唯独张继醒着。形单影只,俯首帖耳蜷卧在随风打转、摇摆不定的小舟舱头。
想自己废寝忘食,十年寒窗。一路磕磕碰碰走来,竟落到如此凄凉地步,有家不能回,前途又渺渺茫茫。天地之大,不知何处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不觉潸然泪下……
4.
“噹!……噹!……噹!……”
忽地,矗立在姑苏城外那座寂寥清静的寒山寺,敲响了警世夜半钟声。那清脆又掷地有声的“噹噹”声划破夜空,响彻四野,并穿越时空贴着漓漓的水面,更加清晰地传送到他的小舟上他的耳膜里,如重锤一下下撞击他的心扉。
落榜生张继他孤苦伶仃,百无聊赖。心想,我既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能像武士那样耀武扬威披盔戴甲,跃马扬鞭上战场,报效国家,金戈铁马入梦来,何不舞文弄墨写首诗,留在世上,也不枉来此一遭?
想到这里,他不禁满腔热血沸腾,精神抖擞,一扫颓靡情绪,一跃而起,奋笔疾书。
他立时诗情泉涌,尽抒胸臆,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题下一首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意境清远的诗篇《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并把他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不能安居乐业,流离失所的无奈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有人评他“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就算这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也是一首写愁绪的古诗代表作。
当年诗人张继六次科考六次没有考中。他落第归乡后,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几岁。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去世连丧葬费都筹集不全,可见其清廉正直。令世人叹服!
(座落于苏州市姑苏区枫桥路、渔隐村景区的张继铜像)
落榜生张继尾声
笔者以为,张继之所以能写出《枫桥夜泊》如此高品格的诗作来,诗情画意一目了然,跃然纸上,是跟他当时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息息相关。
如果,他落榜后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应该是整日面对唉声叹气的老父亲、愁眉不展的爱人、促狭的书房斗室、一些小人的冷嘲热讽,以及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他会怎样?
他只能摇头叹息自己的命运不济,怀揣一腔报国无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心情。写下的诗固然也是愁肠百结,可哪能跟姑苏城外那秀丽深远的意境相媲美呢?
如果,他一举成名, 又会怎样?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加官进爵,门庭若市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跨马簪花,荣归故里。一挥而就下的诗句,那一定是字字珠玑蘸满蜜汁,喜气洋洋,冠冕堂皇;
……
由此,笔者深有体会,作文写诗,一定是跟心境环境紧密相关。只有作者胸中饱含真情实感,笔下流淌的诗文才会生动形象,感人肺腑。
所谓“诗以言志,书为心声”,应该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