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婚姻育儿

【“课程设计法”,让孩子挖掘自身真正的兴趣所在】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130人  梁老师素养课

在谈孩子话题前,先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三番五次跳槽的原因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句“我没兴趣”?

我身边一位朋友,经历三番五次跳槽后,觉得销售工作有激情、收入高,就兴冲冲跑去做销售。结果,连续两个月没签单,又判定这不是“感兴趣”的工作,于是再次辞职,继续寻找下一份“感兴趣”的工作。一来二去,深受打击,再无心找工作,开始怀疑人生......

我2013年本科毕业,当时有不少同学的第一份工作目的是追寻稳定,或者经由父母包办,进国企、进银行、考公务员。以为这份工作很理想,却不萌心自问究竟是喜欢这份职业本身,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的光环。结果,大多待了一、两年,因为“实在没兴趣”就换了工作。

没兴趣?跳槽!

这些同学的回答如出一辙:“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现在已经不喜欢这份工作了,就一定做不好!”

这种现象让我反思:有时,我们所谓的“不感兴趣跳槽”往往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想要的那一面,却得不到,又不愿意怀疑自己的能力、天分,而选择逃避现实的一种浮躁、焦虑的做法。


于少儿教育层面,父母在给孩子报辅导班时,会问“宝贝,你对这个感兴趣吗?”孩子对兴趣的理解是“你想了解这个吗?”他的回答大多是“想!”于是报这报那。

有部分课程,孩子学了不久后失去兴趣,因为已没有了好奇。表现为顺从父母的意志假装上课,实则当天异常煎熬。上课不认真听,而是找其他同学玩,以此逃避痛苦,回来书包一扔。

父母还觉得自豪,我家孩子学了弹钢琴!学了编程!学了素描画!……有些无须考试的兴趣类课程,一时无法检验。如果需要考试的,成绩一出就立刻“由晴转阴”。细想,和职场跳槽前后的经历有类似之处。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在没有进行人生设计时也不明确,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而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这报那,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苦不堪言。这不并非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缺少亲子间的沟通辅导、原型对话。

有两点:

1、在报兴趣类培训班前给孩子做“原型对话”。

2、报班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辅导。

具体可参见《正视“教育外包”,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

那么如何才能挖掘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不断扩大兴趣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呢?今天我们另提供一个好方法,用以检验孩子的阶段学习成果,和真正兴趣所在,并有助于提升他的自我认知水平。那就是让孩子依据所学来设计一门课程。

美国一流的私立天主教大学——戴顿大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甚至为此建立正式项目。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贝茨学院利用每个学年的最后五周来提供一门短期创新课程的设计项目,让教师根据学术发展的变化来设计一门新的课程,或者重塑已有课程。

该项目由众多学生参与,以3—5名学生为小组,与教师共同研究、设计、制定方案。最新改版、或全新的课程将在下一学年向全校学生开放。

戴顿大学& 贝茨学院

我在课堂中,让学生们以不同的兴趣分组,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我作为指导教师,奖设计过程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引言——“现在有一个新人,希望成为和你一样在该领域优秀的人才,你觉得需要用几堂课能教会他?”

第二环节:步骤——每堂课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进行教学?每设计完一课,我给予启发:“很好!现在他已经掌握这一知识点,接下来该让他向你更靠近一步?”

第三环节:问题——“恭喜!课程设计已基本完工。想象一下:如果下学期开这门课,你作为新人参与学习,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处理?”

比如足球兴趣小组研发的:《如何设计足球训练教程》

共分为五课——

第一课:足球规则讲解、观看比赛。

第二课:训练技能课(一)带球、传球、过人。

第三课:训练技能课(二)防守、解围、射门。

第四课:站位、走位、适合踢什么位置。

第五课:踢一场友谊赛、借此发现问题。

在设计完后,学生们根据提示,思考问题——

如何解决个别学生跑步速度慢?每天练习跑步!

如果有学生总是犯规,如何处理?奖罚分明!

有同学体力不行,容易疲惫,怎么办?允许坐在地上休息!

守门员见球就躲,怎么办?可以轮流换守门员!

遇到队员不服从教练指挥,怎么办?及时替换下来!

如何更好地激励各位队员?喝饮料!多踢比赛!啦啦队!……

允许头脑风暴,鼓励创意,切忌评判。当我看到学生们冥思苦想,坐立不安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烧脑、应用所学知识的表现。

我的课堂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在该阶段,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尽可能不要过分在意孩子的成绩,而是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各方面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将孩子的兴趣、擅长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课堂、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我课堂上设计“尤克里里精品课”的学生

之前我听开陶艺兴趣课的老师说:“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教案、新课程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我编写的教材有问题,还是我上课模式单一?是因为课程内容不适合孩子还是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难管理、满足?

其实跳出思维圈想问题就显而易见——没有从学生角度来进行设计。教学不能混为一谈。我们的教学可以按照产品设计理念,不仅仅从我们考虑的实用角度,还要从呈现方式、用户(学生)需求层面进行不断打磨。

有些特色学校,准备了很多供学生挑选的兴趣课门类。这些课程本身富有意义,比如陶艺、摄影、剪纸、插画……学生可以自愿挑选。

无论是什么兴趣课程,都需要让学生有积极发言、提供建议的机会,并适时采纳综合意见,比如我设置的课堂评语纸、民主调研等环节。

在精进教育的途中,为确保现有教育体制的高效运转,不能做到每一门学科都充分融入民主设计的理念。也不能照搬国外,立刻开设供学生们集体讨论、研发课程的项目。

但由于我们大多有引以为豪的兴趣特长,有好为人师、希望展现的一面。所以在课堂中不宜过分建立学科壁垒,尤其是兴趣社团课。为此可以加入特别环节——课程设计。

这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兴趣得以施展。并借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感兴趣知识的深入理解。

为什么会深入理解?因为设计课程是需要探索、思考的,大脑接收信息时的活跃度非常高。这一过程的参与可以让每个学生,清晰地从自身学习经历的角度思考,并彼此交流、探讨——关于如何设定学习场景、教授方法、课程内容。

如果学生发现了自己还不懂的,会更加认真地去检索、阅读、学习,以此来展示自己在这方面很专业、值得被信任。而通过此举,老师、家长也可以观察到这是否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我想将来当老师!”“恩,你想当老师,希望教什么内容呢?”“教数学!”“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有很多同学不喜欢数学课,就学不好。我想告诉大家我的学习方法,让大家都能学好!”

孩子们需要释放、展示的舞台,而且很享受教授他人的感觉。我们也的确需要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激发真正兴趣、擅长,充分认识自我,将所学知识呈现的平台,并不断改良、精进。

让我们为精进教育理念、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做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