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清明 了知人生

2023-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清冷的春雨中,在悲凉的清明中,我们再一次停下来思考,思考人生或生死。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失去父母的第一个清明,走来的脚步总是沉重而忧思的。沉重的是故事,忧思的是情感。清明前夕,父母的故事总是在我的头脑中盘旋,让清明氤氲在亲情的弥漫中,温馨沐浴着我的生命。

站在父母的墓前,泪在心中流淌,无数的话语想对他们说。想起了小时候他们那欢快的笑声,想到了他们中年对我的负重奉献,想起他们生命最后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心疼与悲哀……

一生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明白了: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

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

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

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到哪去?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最悲凉的清明词: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宋·苏轼

熙宁七年的暮春,苏轼在镇江公干,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此时,恰逢清明节,他想杭州了,想家里人了。

在许多人看来,春日里,百花盛开,处处好风光,可苏轼却高兴不起来,已经到清明了。

身处异乡的我,无法为祖先扫墓,只能在黄昏的小院里思念着亲人。

亲人与自己隔着咫尺江山,像极了余光中的那首诗:你在那头,我在这头。

望穿秋水,音信全无,怎么办?

到梦里吧,梦里去与他们相会吧,可是,角声又惊醒了我,梦中相聚也成了奢望。一颗游子的心顷刻破碎。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父母,先辈们,永远在我们子孙后代心中!

我固执地相信,逝者从未离开,只要我们记得他们,他们会佑护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