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179人  秋之准备

      期末考试进行得轰轰烈烈。

      九年级不参加县抽测评比,考完即可评卷。我巡视的乡镇有老师正评改语文试卷。九年级的作文题是:再见_______。题前提示:

人生,总是充满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荒凉的小径,再见时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游过的城、老家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这个作文题目指向的是“再次见到……”翻看学生作文,有一半的学生把题目中的“再见”理解为“告别”。其实,命制试题时并没有想着要在作文题上设置障碍,而且提示语已经把“再见”的意思做了界定。可是,学生依然写了诸如“再见初三”之类以告别为内容的作文。评卷老师感叹说,现在的学生常犯一种病,叫“视而不见”。

一语中的。

想起儿子跟我交流他的语文考试情况,他见我第一句话就是第三题写错了。很无语。题目是这样的: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均出自这本散文集。

B.《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尖锐地指出农药的使用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C.《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科普巨著,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情趣盎然,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D.《水经注》是一部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三峡》即选自《水经注》。

      这道题在命制时,考虑到学生会审题失误,我把“有误”下面加了着重号。结果,儿子依然把题目看错。像他这样的学生还有吗?一定会有的。这也是所谓的“视而不见”吧。

      又想到九年级语文考完之后,一位老师在微信中的感叹:“语文教学总给人一种无力感,使尽浑身解数,却难敌一篇怪文章!会让你的一切汗水,都付之东流!唉!……语文难,教也难,学也难!不变难,变更难,不读书,就是难啊!学生的积累不够,读书不够,讲的再多又有何用!?在当今功利性社会的怪圈中,要想靠老师一己之力,提升语文成绩真的是难似上青天啊!”且不说其他的感慨,单说对阅读文章的评价,我很不敢苟同。这次九年级考的是一篇小说阅读和一篇议论文阅读。后者题型常规,难度不大。这位老师针对的大概是小说阅读。因为九上教材中有三个单元是小说,九下前两单元还是小说。而我们这次末考的考试范围是九上全册和九下前两单元。理所当然,阅读要以小说阅读为首选。我选择的是一篇外国小小说,题目涉及次要人物的作用、人物心理、情节的作用、衣饰等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主题理解这五个方面。从题目设置来说,不算冷僻。近几年中招考试已经在考这些内容。如果语文教师研究了教材,研究了试题,应该能猜到要考试的题型。或者,如果语文教师对教材中的小说展开过精心的教和学,学生应该对这些题型不会太陌生。那么,我们老师是不是也有“视而不见”的“病”呢?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昨晚,春霞在群里发了好老师寒假写作训练营的链接。我翻看了好几遍,想找找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愣是没找着!只好问春霞。等春霞截了图给我看,我再打开链接去找,播出时间赫然出现在眼前。我愕然,哂笑:什么眼神啊,这真真是视而不见啊。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是忙碌的生活、泛滥的信息让人目盲神昏,还是心不在焉、急燥不安致使视而不见?久思,不得其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