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的古镇
高中地理课是无数文科生的噩梦之一,实在搞不清什么经纬线、大山大河等,我虽然也搞不太清楚,但勉勉强强不迷方向,山川河流草原城市名字更是激起了我对远方的无限向往。
大学以来仗着不迷路,倒也走了一些地方,不说开阔眼界,但也让我明白了国家幅员的广阔,一些风景也能让人发出时间空间的感慨,抛却最初的兴奋,对路上的艰辛有了部分认识,但最让人烦恼的是全国各地的景点越来越同质化,千篇一律,当然“黄金周”的假期“人从众”是另一种烦恼了。
说到“人从众”,即使大家都知道不舒服,但还是要出去,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这几天真的没有时间出去玩啊,平日里加班加点辛苦这么久,谁都有权利出去放松一下,身心愉悦才是我们赚钱的目的,赚钱只能说是手段。
说到景点“同质化”现象,自然风景还好,打着人文历史牌子的都是“重灾区”,名人名家纪念点,一两座人去楼空的庭院,一些现代的牌匾,就这以纪念的名义,遛猴一样,天天无数人走马灯似的在或许一些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打卡拍照,本来一件庄严的事弄得不伦不类。庙宇、道观,更是普遍的烧香拜佛、凡是一棵上了年纪的树都可以挂个红绸祈求姻缘,凡是水池都可以造个龟像往里面扔硬币,凡是一口古井用刚打的水洗眼便可消除眼疾等等等等,带着满满的功利之心,和佛道的清净无为有什么关系呢?洛阳、开封虽然离得近,目前还没去过,但一想到刚去过的西安,曾经去过的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古街,就再也提不起去的兴趣了,商业化太严重,物价奇高,上到建筑、下到纪念品,都一水的敷衍劣质,像搽多了脂粉的东施。
谁都知道旅游景点要想做得好,首先景点上要下功夫,突出当地特色,不要人云亦云;其次是服务的心态,由于不少景点的性质,一些真是管理的心态特别重,服务还体现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有部分溢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因购买食物过少拒不售卖就过分了吧?
或许以后旅游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谁还不去谁的山头上喝一喝茶呢,市场更规范一点的话,互相更舒服一点不好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这都是促进我们理解人生的有效方法,但“同质化”的风景有什么好看的呢?还有越来越“同质化”的语言、情绪、表情,这一切都让这个世界越来越无趣,为什么我们自诩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人生过的越来越狭隘,心胸也越来越狭窄?人人都活得那么累?越来越不开心?
最后借用清华大学已退休教授孙立平的一个新的概念,这“屁滚尿流”的人生,虽然是“同质化”的古镇,但这背后是不是暗暗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整体现状的部分折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