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心理学心理学爱生活就爱文学创作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家们的经验分享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1288人  吴庆_沟通分析心理师

(附:心理咨询师的工具箱)


编者简介

吴庆,笔名霍然,霍然沟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特邀心理咨询师。“人生脚本访谈&重塑”项目创始人,人生脚本访谈师,人生脚本访谈师培训师。“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暨“团体互动式阅读疗法”创始人。

《亲历“少有人走的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心智成熟之旅》一文作者。

《想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读读这些书——史上最全心理咨询师必读书目》一文作者。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第一本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师成长手册》一书策划编辑。

《身心灵修行与疗愈大全(上下册)》一书策划编辑。

【受训经历】 武汉大学哲学硕士,研习心理学超10年,接受过人际沟通分析学(TA)系统培训,叙事疗法系统培训,精神分析治疗自我体验与实操技能系统培训,萨提亚家庭治疗、蓝图职业规划、活水生命教育等培训。

【培训经验】

企业单位培训:曾为联通公司、人民保险公司、苏泊尔公司、亚太监理公司、武汉船用机械公司、华夏心理、社区行政人员、华中科技大学等提供人际沟通、情绪解压、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等培训60余场。

讲座沙龙:主讲“人际沟通分析学(TA)系统课程”、“提高情商——人际互动体验”、“少有人走的路——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体验沙龙”、“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听懂职场中的潜台词”等沙龙和讲座200余期。

联系方式

电话:15802791997

微信/QQ:1025262729


版权说明

本公益电子书所有文章皆转载自网络,所有相关权利归原作者


目录

编者简介 2

上篇: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家们的经验分享 5

      咨询师应如何成长(曾奇峰) 6

      心理咨询师如何学习和自我成长(李孟潮) 11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徐钧) 13

      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苏晓波) 26

      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张海音) 29

      亲历“少有人走的路”—— 一个普通心理咨询师的心智成熟之旅(吴庆) 46

下篇:心理咨询师的工具箱 69

      想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读读这些书 70

      101种防御机制 75

      心理学常用情绪词汇 79

      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招募、活动流程和规则 103


上篇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家们的经验分享


咨询师应如何成长(曾奇峰)

作者简介:曾奇峰,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 ,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 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全国独家心理咨询杂志《心理辅导》专栏作家;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

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很重要,

但感受比理论更重要。

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咨询,

你把你看到的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是镜子。

表达不准确、不简洁、

不清楚就会造成误解。

一、表达能力好,才能做咨询师。

怎么看咨询师是否正规?

第一,有没有正规的设置。

第二,有没有小组、督导。这点就判断出一个人是否为正规的咨询。不同的人在小组中收获不一样,每个人的吸收能力不同。与水平有关,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第三,要有终生学习观。对精神分析来说,人的一生太短了。人活一辈子,不足以了解自己。

职业准备——研究电脑,需要七年的时间,不害人、不害己的咨询师,成长至少需要10年。

这10年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需要把自己的三分之一收入用来培训和进修。

心理学有无限广泛的空间,可以用精神分析来搞教育、培训、性学、品论电影等。

心理咨询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偷懒,只要不走弯路(学了一些小的学派),就非常幸运了。小组读书、翻译书,是一种好方法。

二、咨询中如何避免走弯路?

我87年开始搞咨询的,在黑暗中探索,现在好多了。第一,有书籍可读。第二,有前人的经验分享。

如何快速成长?

第一,读书。以读主要流派的书为主。走路要走大路。一些小的学派大行其道,这不正常。大学派人多,得到社会的认可多。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三大家。这些是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的智慧结晶。

《比昂的临床思想》(轻工业出版社)推荐购买阅读。

第二,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创建自己的学派。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超越了所有的人。

第三,需要更加广博的知识。读200本小说,对一个人的思想就有帮助,就不会做小人。

A金字塔最底层是人格。咨询师有一点神经症,有利于更加深刻的思维。

B一个人的人生阅历,35岁前搞咨询有些嫩。男人像一锅粥,煲到50岁才有味道。

C心理学的书籍、精神分析——人类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好的探索人类心理的工具,是自我了解的最好工具。

精神分析,不是宗教,不是世界观,是医生手中的工具。精神分析就是工具!精神分析不是信仰。

精神分析同佛教相比,比较简洁。

只有精神分析,没有人格、阅历做基础,比较危险,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出问题。不要和没有学精神分析的人乱说。

攻击自己是通过攻击别人来实现。“蓝色自杀”——让别人来杀死自己。

没有心理疾病,只有关系!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心是如何来的?

三、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原著,语言非常优美(歌德文学奖),经过翻译之后,不仅失去这种原味,而且艰涩难懂。

精神分析学是一切心理咨询的基础。不学精神动力学解释,要不做错了,要不就是浅层的干预。未来的咨询方向是整合。进食障碍在德国得到非常高的重视与良好的服务,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专科医院对此处理。

反对将精神分析带有性的色彩。早期精神分析被称为泛性论。后期的客体关系理论对性的色彩淡下来。

避免将精神分析讲的晦涩。要将精神分析读透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其中的内容。

只要处理移情、反移情、阻抗,就可以认为是做精神分析。这是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划的边界。

只有我们搞的才是真正精神分析,这是自卑的表现。与长了疮才高贵是一模一样的。

第一句: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

“仁者心动”,心会影响外在的关系。在团体中,一个人的感觉,与现实相联,天然会有勾引别人来伤害她的气息。看一个人,我们不需要打开他的脑壳,我们只要看看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就会明白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在早年的和父母(养育者)的人际关系,影响整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父母,就已经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创伤。

移情——反移情:原意就是一个普通的词——转移。

移情——和别人打交道,把过去的情感投射到现在的关系中。

第二句:你长的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把你想成什么样子。

把早年的跟父母的关系呈现在现实和咨询师的关系中来。看此时此刻如何和咨询师打交道,就知道他的童年。

第三句:注重过去的呈现,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和有一个不一样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移情——“人格的气味”一个人在严厉的环境中长大,和别人交往,一定会让人感觉紧闭。

移情——过去在现在的重复,也被称为时间的错误。本来应该与新的人物打交道的态度,而沉浸在过去与父母打交道的态度,处于孩子的状态,典型的没有成长的状态。一个人过了30岁,心理并不一定就处于30岁的状态,20岁、5岁,甚至更小的状态。

如何识别移情——反移情——咨询师的感受。永远都不要猜想别人在想什么,而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对来访者的感觉——我感觉他是神经症,这个是判断。我感觉她与父母的关系有问题,这也不是感觉。

正确的感觉——我头痛、肚子痛、头晕,咨询师需要训练自己的感觉——感觉到自己的紧张。

一定是先自己知道的感觉,然后推测来访者传递了什么东西——咨询师先感受到了自己的反移情,而后明白了来访者的移情。

现在你是大人了,决定权在你手中。完整的活在当下,就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人。我们会用血液、肌肉、表情、骨髓、方言,来忠诚于自己的过去。人格会在过去停留。

好的提问一定要设想有几个答案——我和你谈话为什么会那么舒服——我一直在讨好你,我要做最优秀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如何学习和自我成长(李孟潮)

有关培训公开信一种——给参加我培训的学员及邀请我讲课的组织者们

作者简介:李孟潮,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家,心理治疗师,在精神分析中文文献归纳、精神分析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教学上具有先锋作用。在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有独特的造诣。专业论文80多篇,三十万字,译著多部,科普文章数十万字,发表于《心理月刊》,《心理辅导杂志》,《心理医生杂志》,《精神康复报》,《健康报》等多家报刊杂志。

各位学员,各位组织者:

在我们组织和参加一个专业培训前,我认为下列信息是有必要提供给你的:

1)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爱好,而是专业伦理要求和从业责任。也就是说,每年不参加足够学时的专业训练是对工作的不负责。

2)最贵的培训往往是最不专业的。

3)对于你提升专业能力最有帮助的培训形式是:个人体验、小团体督导和案例讨论会。你应该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金钱化在这上面。而两天的工作坊基本上是偶尔为之便可以了。

4)参加专业培训是你工作的一部分,应该使用工作时间,而不是休假时间。

5)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精力,你才可能真正聆听来访者。如果你使用了休闲时间参加培训,你需要补充回这些休闲时间。劳累,是对自己职业和来访者的不尊重和不负责。

6)自我成长最有效和最省钱的方式是参加定期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工作坊中个人成长性质很少,有些工作坊把你的痛苦打开后就没有后续的工作,这样的体验其实是有害的,会让你以后害怕暴露自己。

7)我个人接受的案例讨论会是免费的、一对一督导和个人分析都不超过两百元一小时,参加工作坊和培训只考虑学费三百元左右一天的,一般首选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举办培训。供你参考。

8)不理性地参加各种工作坊对你不利,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这个行业不应该是学员变成粉丝到处听课,但是仍然不会做一个系统的治疗,而老师和咨询机构成天想着通过培训赚大钱,而不是考虑如何做好临床工作。心理咨询不是娱乐业。即便现在是,以后也不应该是。

9)心理咨询业在全世界来说也只是一门保持生活水平中等的职业。不会发大财的。不管你参加了什么培训。

10)对初学者来说长期系统的培训比工作坊更有助益。

11)如果你的需要是做治疗的话,你该去接受治疗,而不是参加治疗师的培训。

12)培训老师成为你朋友后,就没法成为你或你家人的治疗师了。

13)一个好的咨询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督导体系,包括:一对一案例督导,小组专题督导,同业督导,案例讨论会。这些活动应该是低费的、小团体的、长期的。

14)如果咨询机构不积极建立督导系统,而是去搞很多培训,这个机构要么很无知,要么很功利,要么人家本来就是培训公司,名字取错了。

15)要是我是一个来访者,我会选择那些在督导体系下进行的咨询和治疗的人做我咨询师。对我来说,没有督导系统的心理治疗不能称为心理治疗。

16)一个不错的督导组有以下特征:6到8个人;封闭式;所有组员经验相当;长期活动;案例有句对句片断;督导师固定长期。

17)飞行督导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当地的督导师,而不是替代。

18)如果你请我去讲课,你是雇用我去工作的。而不是和我交友或者请我去旅游的。如果我有旅游或交友的需要,我会另外安排时间专门去做这些事,而不是从工作时间中"抽个空"去做,更不是从旅游时间中“抽个空”去讲课。

19)几十个各怀恩怨或不太熟悉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案例,至多可以算是案例讨论会,谈不上督导。

20)督导小组最重要的是:安全,可信任,稳定。而不是督导师是否大名鼎鼎。

21)写的好不见得做的好,做的好的不见得教的好。反之亦然。

22)我答应你举办工作坊的目的很简单:缺钱了。而拒绝你邀请的原因也只有一个:没那心情。让我们发展纯粹的金钱关系吧,那多美好。

23)培训虽然赚钱,但是你真的缺钱吗?我真的缺钱吗?我们真的缺钱吗?我们当初是因为想多赚钱来做这一行的吗?

24)我的课是讲给心理咨询专业人业员听的,所谓专业人员是每周至少做一个小时心理咨询的工作者,心理咨询是这个人的主业,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心理咨询不是这个人下班后捞外快的手段或者业余爱好。

学习进步

李孟潮

2008-6-25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徐钧)

作者简介:徐钧,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中国大陆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1

如果从取证成为心理咨询师,那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式,上海目前有九家培训机构可以负责这一培训。

但取证是否意味着成为可以进入行业的心理咨询师呢?

那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可以说,从取证开始,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征途刚刚开始。

从一个取证的心理咨询师,到成为一个被行业接受的心理咨询师,有许多要准备。

上海目前大约有二万左右的人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但目前真在心理咨询第一线工作的存活率大约只有几千人,至于排除其中在学校等机构任职的,独立在社会上以心理咨询师维生的大约只有不到上百人。

美国心理咨询界有一个名言,不要成为孤独的心理咨询师。也就是说成为一定群居动物的心理咨询师才是容易发展和安全的。

所以取证之后的心理咨询师,有不少喜欢接手个案,但这往往是不恰当的。这时候,最好能够在心理咨询师同学或者心理疗法进修的同学中找到伙伴,然后组成学习小组。有个二、三年的时间,接手个案就比较稳定和安全。

成立小组的心理咨询师,相对具备了能够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在之后的几年时候中,这一个小组或者几个小组将支持心理咨询师走向成熟。

成立怎么样的学习小组呢?

学习小组的成立宜精不宜滥,这有几个反映,1.在人数上最多不要多过八人,如果超过,那么最好别超过十个人;2.在学习态度上,大家都有比较一致的热情;3.在喜欢的方向上,大家比较接近比较好;4.在各自的个性上,最好别有太偏激没有包容力的成员,大家相对比较健康;5.在学习上,大家要有一些适度的学习目标,例如一年中读什么书,有什么讨论;6.在小组中,应该建立一定的规则,包括迟到、不到、退人、推荐新人等等制度;7。要区分学习小组和体验成长小组的区别,千万别混淆。

体验成长小组,最好是由十分有经验的督导级心理咨询师带领。也最好在学习小组相互区分。

这样学习小组就可以开始。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2

成立志同道合的心理咨询师学习小组之后,应该干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在这个小组中来解决个人的心理咨询问题,这是不恰当。这样的情况在上海多年之前的学习小组多有发生,可能在以后也会继续发生。如果这个小组因此最后成为为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心理治疗小组,那就十分不恰当。一。无法完成学习互助人任务;二,这些需要治疗的组员也不可能真正获得心理治疗,有的时候反而会是伤害。

所以小组的目标要明确。一般最好的小组任务是从读书开始。

读书要有取向的选择,选择可以是各种的,根据团体的喜欢兴趣来选择,可以提供的四种取向为,精神分析取向的,认知行为疗法取向的,人本主义治疗取向的,婚姻家庭治疗取向的。

有一些想做心理咨询师的个体,在组织小组时有时候因为兴趣,去组织什么灵性成长小组。那么就由于方法走错而最后目标也无法完成——说白了,就是这种团体通常无法使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共同成为心理咨询师。

可以介绍的是,当代中国的心理咨询界,绝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基本认同这样一个概念:精神分析是比较基础的方法,而其他疗法相对是基础于或者是发展于精神分析的方法。所以选择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学习的开始是好的。

学习精神分析是否是从阅读弗洛伊德文献开始呢?

这通常不适合,因为阅读弗洛伊德文献适合更高一级的进修时才进行。

可以推荐的阅读书目:《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弗洛伊德及其思想后继者》、《心理治疗实战录》、《心理治疗入门》、《病人与精神分析家》。

当然,也有选择家庭治疗的。那么阅读书目可以是,《家庭治疗概论》、《家庭与家庭治疗》、《萨提亚治疗模式》等等。

我以前写过一个贴子,基本介绍了一下与门派相关的书目贴,你可以根据此贴选择书目,请参阅以下地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5/0915/16/1592_12663.shtml

(见附件1关于心理治疗进修的阅读作品推荐)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够体贴了。

学习阅读,大家要互相帮助,每次几章,可以轮流准备主持,大家准备问题,来进行讨论,这样效果会比较好。但要坚持,每二周一次或者一周一次。这样坚持个三年就会有成果。

在组织学习小组的同时,要准备一些“银子”有选择的参加一些真正主流疗法的培训——请关注我在其中使用的“有选择的”、“真正主流疗法的”。

有选择意味着,每个人的银子有限,通常三、五年内参与专业培训的银子如果算着使用,大约需要二万到五万。如果不算着用,那十几万都可能。我见过很多这些随便参加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但最后他们没有成为心理咨询师。参加培训本身是一种对自己发展的投资,所以要谨慎和有选择。有选择也意味着,寻找与你匹配的疗法培训,而不是不与你匹配的。

为了有选择,可以在参加各种培训前利用书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其案例》(第六版或者第七版)来阅读了解一下你所要参加的培训——这实际已经说到第二条“真正主流疗法”。在这本书中找不到说明的疗法,基本是旁枝末节的疗法,换句话说就是次要的疗法,在国际上比较少有人使用的。

别轻易听不少培训机构忽悠,有些培训机构是商业性或者拓展团体,所以他们不是为了给你增加专业能力来的,而是让你给他们送钱去的。

所以,参加培训,你要参加就参加真正主流疗法的培训,这会对你的提升有真正帮助。

同时,真正有用的专业培训,通常是系统系列的。例如著名的中德精神分析班,中挪精神分析班,中美认知行为疗法班,中英人本聚焦疗法班,中国现代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研修班,中德家庭治疗班,中加情绪聚焦疗法班等等。这些一个培训都通常长达二年到五年。

所以,如果要省钱,除非很特殊,一般一到两天的培训参加意义不大。要参加就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且,还有一个好的人脉可以建立,这样对你今后从事这个行业是十分重要的。发现自己说得太露骨了,好像自己以前没有这么想过。但为了大家的奋斗成功,要全部真实的告诉大家你可能为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做到的。

另外,一般专业的培训,目前就实际来看,平均四百元一天的培训可以理解和接受,个别的特别好的国外专家的五百到六百一天也可以有。因为培训成本放在那里。

至于再高不少价格的培训,个人建议就别参加了,因为他们是希望你送钱给他们的。

同时,如果是国外专家,也要谨慎,并非国外来的都是真专家,有许多也是来赚钱的。一般国外专家,你通常可以看他或她是否有在大学心理学背景或者精神科背景,如果没有的,那看看是否至少有社会工作者的背景,如果还没有,那就建议别参加了。别轻易被“国际大师”的商业噱头所迷惑。要特别说明的是,真正来华的国际心理学大师,基本对钱不会太看重的,也就是培训费用反而不贵。

所以参加培训的银子要用在刀口上。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3

参加专业培训期间,或者参加完专业培训后,作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需要再做什么呢?

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读书小组集体参加培训,这样一可以享受培训折扣,二可以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深入小组内的讨论,如果参加不同方向的培训,那大家还可以分享到自己没有参加过的培训;

第二种方式是在保持自己原来学习小组的情况下,在所参加的系统培训项目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组成新的该培训疗法的第二学习小组。可以找一些该疗法的著作和教材来说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所学习的内容。

这样人脉也开始增加起来,会有不少心理咨询的工作和合作机遇在这些培训项目后产生。

这由参加培训继续或成立的两种方式的小组之一,无论是哪种,千万记得一件事情。别太崇拜你所参加培训的培训师了,许多心理咨询师在进入行业的初期会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度崇拜自己的培训师。但一定记住,培训师无论是培训方称为“大师”、“专家”,还是社会名声为“大师”、“专家”或者诸如此类的称呼,他们都不过是如我们一样的凡人而已。只是他们在专业上是走在更前面一些老师。能够对这些老师摆正自己的心态,会对自己的发展有益。

参加培训除了学习知识,我经常看到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字不差的笔记老师说的每个字,这种精神值得赞赏,但不要学习死了。老师所展示的只是一种疗法的框架和启示,真正要掌握某种疗法是需要我们自己继续在此基础上去探索的。可以说,老师教学再多,不过也只是一个启蒙和启示性的教学,真正要深入掌握这一疗法的本质,需要自己继续努力,并且将技术整合到自己的风格中来才是更有意义的。而且在这样有老师协助开始,然后自己更独立的发展的道路上行走,你会发展得更健康和成熟。

在学习小组和参加系统培训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开始。那就是寻找体验师进行自我体验。这几乎就是专业化的真正开始。治疗别人之前自己先接受一定的治疗或者分析。

我这里所阐述的体验分析,并不是那些体验式的培训、体验式培训工作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也可以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由于目前认知行为疗法一般不设置体验,所以没有参加认知行为疗法的体验。

体验分析师或者体验师的寻找十分关键,寻找体验师不能随便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就行的。我十多年来遇见过不少抱有这样的想法寻找体验师的心理咨询师,有不少本来挺有前途的心理咨询师被那些“体验师”搞糟搞乱了,有的反而体验出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来了。

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体验师,宁愿不体验也不要轻易尝试。因为这件事情是不能开玩笑的,那是你自己打开内心给一个人,同时这个人可能会对你今后的一生的生命价值观都产生影响,这岂能儿戏?

那什么是合适和合格的体验师呢?

这是一个关于体验师标准的问题。我这里提供一些标准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1.该体验师十年以上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学工作者,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资历中至少要有一段五年以上,连续每周工作二十个个案以上的经历的心理咨询师。

2.该体验师需要有精神分析或者人本主义疗法的系统训练,这可以由阅读体验师的简历获得,一般在中国可以作体验师的心理咨询师,通常多会有中德精神分析项目、中挪精神分析项目、国际精神分析训练的等等专业精神分析训练(至少在三年以上的)背景,如果体验师并没有这样的背景(这些背景通常可以在网络上查到),那么小心了。不管怎么有名,都不要去轻易试验自己。

3.该体验师有稳定和充分的时间提供你体验分析。

通常有发生的问题是,有一些需要体验者寻找到符合以上第一、第二条的体验师,但发现体验师一会跑去东边讲课,一会跑到西边培训,或者自身工作很忙,根本无法保证你的体验分析时间和体验分析的稳定性。那么这样的体验师你是不适合找的。

稳定和充分的体验时间,对参加体验分析是十分需要的。

4.了解该体验师在行业内是否有比较不错的心理咨询声誉,了解该体验师是否在心理咨询中是能够有清晰的心理咨询设置。

同时也可以从以前在该体验师处做过体验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的朋友处了解一下。

5.当你进入体验时,建议你先观察一下体验师的设置和分析时间安排是否很混乱,如果是很混乱的,建议小心要早点撤退了,因为设置和分析时间混乱通常意味着遇见一位不适合做体验师的体验师了。

一般体验师的收费价格也是稳定的,开始就要谈好。

如果体验师在和你的体验咨询过程中,知道你有某些社会关系等,要求你能够协助他做一些帮助他推广培训和组织培训之类的事情,那你基本知道早点离开这位老兄或老姐比较好。因为这是反移情的付诸行动,对体验分析是有害的。

合格的体验师一般也会在体验期间很注意和你在社会活动中的接触,他或她绝对不会接受你的社会化的邀请。因为实际体验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设置规定是一样的。

6.在最早到你体验师那里,最好感觉个五到六次体验分析过程,如果你觉得你的体验师不合适或者感觉不好,那不管对方对么有名,多么有专业力量,坚决离开是为好。

因为这涉及一个心理咨询的匹配性问题,未必任何一位有名的专业的体验师会适合你。

我这里有个量表供你可以评估你的体验师是否合适你。

http://www.easemind.com/club/thread-211301-1-1.html

7.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流行网络的体验分析。这种方式在国际心理治疗界也在尝试。但就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方式会有用,也方便。但这种网络的体验方式我是抱有一定的谨慎态度的。网络体验分析和地面的面对面体验分析是十分不同的。所以我会建议你,如果你真的想体验,那么参加地面的面对面体验分析更有价值和意义。

8。在和你的体验师工作的初期,了解你的体验师是否是个涵容别人而不苛刻,工作有原则而不失弹性和幽默,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和人本主义信念的人十分重要。如果你的体验师不太具备这些素质,那么小心点,如果你发现这些在初期就影响了体验,那么早点离开为妙。同时,体验师的个人生活是有规则的,而不是很混乱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找到合适的体验师,无论做二十次,或者五十次,还是几百次,都是很合适的。那将给你带来许多人生的回顾和财富。一,他们可以为你亲身示范心理咨询技术及其作用;二,体验师本身成熟的人格发展对自己会有很大;三是对于自身潜意识固着的溶解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的各种精神现象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性把握。而这些能够帮助你在将来的心理咨询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不是全部都来自分析师,我自己一直感谢我体验师Dr. Thomas Pollak的协助。

在体验分析之后,我要说起自我分析,至少在我感觉里自我分析对我自己有很多帮助,有的甚至超过精神分析体验中的,虽然精神分析体验可以提供自我分析以基石。

(未完待续)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4

自我分析是心理咨询师十分重要的成长方式。

自我分析有不少方式,我个人以为最好的开始,是慢慢从注意自己的梦做起。这样容易绕开自己理智化的防御。

我这里介绍关于梦工作的四步。

在开始梦的分析前,可以告诉自己内心,我要开始生命中的终生航行,我会开放地对待潜意识和自然,并且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害怕。我和潜意识是朋友。

第一步,如果想开始自我分析,可以先开始注意自己的梦,记录自己的梦。准备个小本子,放在床边。睡觉做梦早上一醒来,就可以记忆关于梦的几个关键词。然后等洗漱完毕后,再根据关键词补充清晰。

因为如果醒来不记几个关键词,有研究表明一般三到五分钟后许多梦就会被遗忘,再也想不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记忆力挺好的,早上一醒来就觉得可以记住梦了,满怀自信不去记录,但过一个小时再回忆梦,就会发现往往不容易回忆起来。

开始记忆自己的梦,最好别做了梦就赶紧好奇着去分析,或者去翻阅书对照象征。其实这么做是很外行的。如果你真想做自我分析,开始记录梦后,未必要每个梦都分析。而只是先记录。你这样做之后会发现梦会渐渐有变化,或者变清晰。

第二步,开始记录梦一段时间,如果有某些感受的梦出现,例如,某个梦莫名其妙的让你感兴趣,或者让你念念不忘。就可以慢慢注意这样的梦。自己未必要理解分析这个梦,而是将此梦放在心里经常玩味玩味,感受感受。开始的时候未必有什么领悟或者特别的想法,但这样做了后,慢慢你会习惯起来。开始能够渐渐了解自己梦的一部分意义。

但自我分析往往容易被误解。有时候,由于我们学习了心理学,会用心理学的象征含义来套梦,那是很错误的一种做法。因为每个象征的意义就人就背景如果不同,那么他们的意义也会十分不同。例如,你梦里见到一只蝴蝶,你接着想我真厉害,蝴蝶是转化的意义,看来我的自性性过程要完成了。这就是典型的防御性的解梦做法。其实这只蝴蝶在梦中是在什么背景下,而你的生活又是如何的,这些会有许多相关性,并不是梦中一个事物就代表全部了。不然那就不是解梦的自我分析过程,而是有点自我欺骗的意识过程了。

第三步,有了梦的玩味,可以用身心去体验体验梦中的角色或者梦的气氛,这会引起一定的联想或者感受。不管发生什么,谨记:这都是一种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是错是对、是福是祸并不首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坦诚对待自己的梦,并且愿意听取梦的潜意识所想提供给你的东西。

分享我以前一个梦的经验,在梦中我和一个国外的治疗师在一起,有人在起诉这位治疗师。我当时为这个治疗师做律师而辩解。之后开始玩味这个梦,甚至和小组讨论这个梦。我当时的联想是我会参加这个治疗师来华的培训,而且我会完成她要求的固定课时,而且我坚信这点。但在6个月后我永远离开了这种训练,并且对这一疗法也抱有谨慎的态度。那时候我才知道,梦中的起诉者实际就是我自己,而辩解不过是一场伪装的游戏罢了。从根本上,我是不认同这位治疗师的种种做法的。这样的经历就增加了我的经验。

第四步,当你有了更多经验后,你可以自己围绕对梦的种种体验或者幻想或者情感,来做自由联想以及尝试性的自我诠释。如果不清晰,甚至可以和一些有专业素养的朋友讨论某些点。在这些过程中,你的意识会越来越和你的潜意识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自己的了解也会随之加深,甚至在一些关键地方去超越自己的局限和盲点。我现在解梦的许多经验就是从自己梦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来的。

自我分析的过程,也可以用绘画、沙盘、艺术、文学作品等方式来进行。

我过去的一位十分资深的国际分析协会的督导师Dr. Friedrich

Markert说起他每个月都会去话剧,阅读文学作品。那会给他带来许多生命的重要体验。我深以然也。好的文学、艺术、话剧等,乃至人文或者自然景观的深度旅行,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深度的生命体验,这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体验和理解来访者的生命。

在外面的世界看到里面的世界,在里面的世界看带外面的世界。

自我分析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口误、诙谐、最近的喜好中去体验、感受和讨论,只要能够去开放自己的心灵,那自我分析就会慢慢带给自己许多精神财富和生命体验。理解了自己,然后再去理解别人才变得容易。

自我分析的目标与个人体验分析的目标是十分类似或者一样的。在个人体验分析没有完成前,做自我分析往往会被自己固有的视角所局限。自我分析与个人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自我分析可以和体验分析结合是比较好的开始。

也可以在体验分析结束之后自己继续终生自我分析,大部分杰出的分析家或者心理治疗师都是这样做的。

当然,如果一时没有找到体验分析师,也可以自己先开始。

如果解梦方面想读一些书,建议可读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第七章(其他的不是最重要的)、《人类梦史》、《用身体解释梦》(这本我的学生正在翻译中)三本著作。

同时,我经常也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也要做一些自我分析,即使他们可以不同意精神分析,但他们同样可以使用DTR和功能分析的思维方式在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这样的练习会使自己有对疗法更深的体会。而帮助自己能够在个案中协助来访者的认知及行为的调整,对自己的生活管理和情感管理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有些咨询师说,那是给来访者作的,我自己干什么去浪费时间。那只能说明你在这条路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你自己也不愿意实行你所宗的疗法来启发和管理你自己的生活,你怎么能够要求来访者来接受你的咨询呢?

附件1关于心理治疗进修的阅读作品推荐

推荐按照阅读次序:

1.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北京出版社

3.客体关系治疗——关系的运用,台湾心理出版社

4.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台湾心理出版社

5.心理治疗入门(理解整合自体心理学的实践),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十倍速疗法(短程精神分析治疗),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7.卡桑德拉的女儿─欧美精神分析发展史,台湾究竟出版社

8.病人和精神分析师,上海科技出版社

这些书学习完已经很牛了,之后如果还有兴趣则可以广泛阅读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例如老弗的文集、科胡特的作品、沙利文的作品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精神分析主流疗法的阅读。除此之外还有荣格派心理分析学的作品:

1。容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

2。二百万岁的自性,中国社科出版社

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

4。人类梦史,海南出版社

5。可理解的荣格,东方出版社

6。月亮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

7。秋空爽朗,东方出版社

还有兴趣可以广泛阅读容格及其后辈的作品集

————————————————————————

存在主义的心理分析作品

1。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章节,浙江教育出版社

2。人寻找自己

3。哭喊神话

4。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存在心理治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活出意义来,三联书店

7。加缪短篇小说集

8。

————————————————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1。我与你,三联书店

2。个人形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当事人中心治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完形治疗的实践,台湾心理出版社

5。道德经和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精神的追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超个人心理学,台湾金冠出版社

——————————

认知——行为疗法

1。短程认知行为疗法,台湾心理出版社

2。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好心情,海南出版社

5。理智胜过情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行为矫正:原理和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团体心理治疗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2。《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亚隆*欧文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3。心理剧入门手册,台湾心理出版社

4。客体关系与心理剧,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关于团体咨询台湾尚有不少好书

————————————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苏晓波)

作者简介:苏晓波,中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中国第一个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师。

一转眼,我的私人心理诊所已经开办了七年多了,据说,这是中国大陆开办最早、维持时间最长的私人心理诊所了。这种说法暂时还无法考证,即使“最早”和“最长”的记录被我保持着,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是,至少它使我可能有资格谈谈,谈谈七年来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可能使我有资本讲讲,讲讲自己的失败经验,供大家参考,与致力于心理治疗事业的朋友共勉。

由于我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和所接受的训练,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所以,我不想把这篇稿件,写成散文或者是纪实文学,更希望它能成为具有心理动力学色彩的什么东西,希望它能更多地体现我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实。这样做的更深层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外部世界和生活,实际上都是内部世界和心理过程的外在体现。大家了解了我开私人心理诊所的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能够更透彻地感觉和体会我心中的甜酸苦辣,更容易从中激发出一些新的体会或者启示。我想,既然打算写成具有心理动力学色彩的,就该先从动力或者动机谈起。对,就先从开办心理诊所的动力谈起吧。

我当初开办心理诊所的表面动力,是想效仿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办一家弗洛伊德式的私人心理诊所,成为中国的弗洛伊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向弗洛伊德认同的背后,一定有与弗洛伊德相似的心理动力学过程。所以,了解弗洛伊德,有助于大家了解我开办心理诊所的动机。据近代美国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的研究,弗洛伊德本人,就一直被一种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俄底浦斯情结困扰,这正是弗洛伊德发现、创立精神分析、并开办私人心理诊所的最根本动力——试图认识和拯救自己。他的精神分析著作,就是他的自我拯救笔记;他的心理诊所,就是自我拯救和拯救别人的场所;他在诊所中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自我拯救和拯救别人的过程。实际上,不只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界的影响仅次于弗洛伊德的荣格,也曾经被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幻觉所困扰。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本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位心理治疗大师,都是在治疗自己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成为治疗大师的。据统计,大约有40%以上的心理治疗师,曾经患过心理障碍。国外的很多心理治疗师,最初是接受治疗的心理障碍患者,心理障碍治愈后,又转向学习心理治疗,并最终成为心理治疗师。实际上,每一位对于心理学或者心理治疗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其动力首先是来自于对于自己以及自己问题的关注。我也不例外,或者说我也不能幸免。所以,我开心理诊所的动机,首先是想认识和改变自己;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想拯救自己。可以说,这是我开办心理诊所之后,感受比较深的体会。任何想投身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朋友,都必须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决定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这种认识,也是在失败的苦涩中,逐渐获得的。也许,如果我早就知道其中的奥秘,大概当初就不会有勇气开办私人心理诊所了。这也正应了王朔的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呀。对我的这种说法,大家可能会感到令人费解。不要紧,读了我的下一段,你的看法也许会跟现在不同。

幸运的是,在开办心理诊所不久,我就开始接受德国专家的训练了。在我们接受精神分析训练的时候,一些初学者常常会问:“下一步怎么办?”“用什么技巧可以克服治疗阻力?”。我在刚开始做心理治疗的时候,也是比较重视技巧和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治疗的最初两三个月内,疗效都会很明显。这时候,自己真有一种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感觉。这是一个心理医生的成长,可能会经历的第一阶段,我称之为“自以为是阶段”。但是,时间一长,症状就又会死灰复燃。后来,才逐渐了解到,最初的疗效,被称做心理治疗的“蜜月效应”,其治疗效果,更多的是一种暂时支持性的暗示效应,并没有导致患者内心结构或人格的真正改变,所以,几个月的暗示效应一过,症状就又会反复。到了这时候,初学者往往会去调动各种“方法”和“技巧”,甚至使用各种药物和仪器,似乎病人的人格被分析得够清楚了,各种防御机制也摆明白了,情结也挖掘出来了,但效果却差强人意。患者常常会问我:“我的问题都分析明白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有的患者甚至这样抱怨:“你就象一个提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把皮肤切开,把病灶全都暴露出来,对着血淋淋的伤口告诉我,看,这就是你的问题,然后就扔下不管了。”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治疗师就会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变得悲观绝望,开始怀疑,心理治疗是否真的能治病?心理障碍是否是不治之症?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心理治疗?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阶段,是十分痛苦的阶段,这大概就是治疗师经历的第二阶段——“外部否定阶段”。可以说,没有经历过这些犹豫、怀疑、徘徊、和自我否定的治疗师,难以成为成熟的治疗师。因为只有经历过这些阶段,治疗师才能深入地思考:“心理治疗中,究竟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痛苦,将为治疗师的进一步成长,酝酿动力。

在德国专家进一步的高级精神分析训练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决定心理治疗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治疗者本身的人格。只有一个比较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心理治疗师取得治疗效果的根本保证。心理治疗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治疗取得疗效的程度。这样一来,心理医生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就跃升为心理治疗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了。此时,心理医生就进入了成长的第三阶段——“内部否定阶段”。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心理治疗师才开始把目光,由患者转向自己,把对别人的精神分析,转向对于自己的剖析;把心理治疗师自己的健康和人格成长,列为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这个阶段,我痛苦地发现,许多在病人身上发现的情结、防御、阻抗、和各种人格缺陷,在自己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正是心理医生本身的这些缺陷,在无意识地妨碍和影响着心理治疗的效果、影响着心理治疗的深度,影响着对于患者核心冲突的认识和领悟。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自己都举步维艰、深陷泥潭的人,是不会有能力救助另一个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人的。所以,若要真正有效地医治患者的心理障碍,必须首先认识、了解、和解决心理医生本人的性格缺陷和情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反思自己,反思当初“为什么非要离开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去开一家私人心理诊所?”才得到本文开头的时候得到的那个结论:“我开心理诊所的动机,首先是想认识和改变自己;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想拯救自己。”。了解到自己做事情的深层动机,固然使人感到快意,但“心理医生自己居然也是一个‘心理病人’”的现实,却给自己以重重的一击,可以说自己的自恋受到了沉重打击。这时候,在心理治疗中后期,会出现在患者身上的什么哀伤反应、抑郁反应、防御、移情、阻抗等,都出现在作为心理医生的自己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几乎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治疗的全部过程。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神奇变化,我心悦诚服地相信,心理治疗确实可以治愈心理障碍,确实可以从根本上使人发生非常积极的变化。也只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才能真正“投情”地去体会,一位接受心理治疗,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所经受到的痛苦和艰辛。这种经验,为自己后来能理解和有效地帮助心理障碍患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我认识的提高和人格缺陷的改善,使我更容易理解坐在我对面的患者了,也使自己逐渐能够真正无条件地接受来访者,使治疗关系能比较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当然,心理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显著、治疗关系越来越稳定。我也越来越有自信,人格成长的进程也越来越快。这样一来,自己的心态就进入了第四阶段——收获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不断充实,对自己、对别人、对于患者、对于整个世界的爱,会不时地下意识地流露出来,尽管这种爱的流淌还不是十分充裕持久,但它们确实在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随着对于自己的情结的认识和领悟,也激发了对于深层心理变化的敏感,对于复杂精深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掌握,也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灵感不断迸发。这种充实中的宁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别人,也更加有效地改变着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我能明显地感觉到,随着自己人格的不断成熟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每位患者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也在明显缩短。虽然从前那些妨碍和影响自己的情结不再疯狂肆虐了,也很少对于心理治疗产生不良影响了,但是,自己的情绪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这使我想起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布鲁克的一句话:“学习心理治疗是一辈子的事,没有止境。”同样,心理医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也是永无止境的。我认为,本质上,心理治疗就是一门必须同病人一同成长的职业和过程。

好奇的朋友一定会问:“你在开办私人心理诊所的过程中,就没有遇到过其它的困难吗?”客观地讲,困难的确很多,但是,当把这些现实的困难同自己的内部障碍——人格成长、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比起来,那些困难就都算不上什么了,通过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还有的朋友会问,开心理诊所会不会赚钱?考虑到我国的人文和经济现实,再考虑到培训的巨大投资和自我认识的精神损耗,再加上如果你想做一个非常职业化的私人心理医生,这个行业是绝对能维持温饱但非常不赚钱的,是在表面上投入和产出非常不平衡的职业。当然,如果你以了解和改变自己最最高目标,那么它是个好的职业,如果你能幸运地真正爱上这个职业,那么,私人心理医生将是最好的职业,至少我认为它是最好的职业。希望将来能有更多中国的心理医生,在这里谈“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希望他们的经历中,甜的滋味能更多点。


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张海音)

作者简介:张海音,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

如果有一个两个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员,然后能够有两年、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边督导边专题学习,可能非常地好。我非常高兴,天布和郝滨两个兄弟,在我们上海搞了这么一个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很好的以基本理论体系为提纲的系统课程。就今天晚上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当然更多的可能是我的一些感受,从心理咨询、治疗实践,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刚才郝滨也提到,包括个人成长、职业成长,可能涉及到哪些内容。

这句话还是我比较喜欢的,歌德说的,很有一点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味道: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

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人怎么感知自己的,是被周围人对待回应,逐步积累形成的,我从小到大被周围的人怎么回应,当然可能是非言语的方式,我大概知道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我们没有与别人的互动可能很难形成自我。我想这点不仅精神分析,包括人本等,毫无疑问,都从这个角度来看。

所以呢,进一步,刚才我们去引申,如果我们讲,心理咨询凭什么能帮到人,不就讲个话么,还讲出什么豪言壮语来?你怎样帮助一个来访者,难道他不比你懂道理吗?我发现有的比我懂道理,网上资料、看的书比我多,并不是理论上懂不懂道理的问题。其实如果一个来访者感到一个咨询师能够帮助到他,他想试试看,每周一次或多少时间一次,相当一个阶段他是看被你怎么对待,对你特别崇拜理想化的时候,你有没有飘飘然,感到自己可以决定别人的人生;对你有质疑感到你好像骗钱嘛,没啥帮到别人嘛,你有没有以怨抱怨就不理他了;当很多问题很想努力解决然后停滞不前的时候看你有没有气馁,有没有找到理由借口结束了——他是看你有没有很好地对待回应他,是吧。如果他感受到,如果他很崇拜你很相信你,你也没有好像很厉害;对你很挑战、质疑你,你也没有以怨抱怨一脚踢开;当他跟你关系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你也没有简单结束中止,他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感觉到,哎,我是可以被别人这么对待。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说说容易,其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还会有很多的感受到反馈,从这角度来讲,我个人感到精神分析最有利的地方是能够察觉到一些人际潜在互动对一个人的真实的互动,有很多案例。

今天我们因为这个班开张了,有很多主题涉及到了,潜在的互动决定了一个人关系模式、亲密关系模式,这个不是用理论、很高的学历教育、职务等衡量的。这些模式并不见得能够进入意识层面察觉,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我感到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真是蛮好,可以在帮人过程中看到自己很多特质。换句话说,这个职业本身,做得好又是一个自我修炼哦(笑)!这是一个很高的张力,因为职业是有对你有要求的,你不能随性,又有一个目标,这目标本身在你自己,我们讲修炼也好、自我察觉也好,本身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讲察觉自身感受这非常重要。

人心隔肚皮,一个来访者来,他带着他所有的过去,有些问题他不一定意识得到,他很想解决问题,什么都愿意跟你讲,但是有些东西他讲不出来,你怎么了解他?你跟他完全是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千万千万别忘了这么好的材料:再不了解的一个人,他跟你相处,激发出你什么感受?这个对他来说,理解他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说,他经常内心体验到的许多东西,在跟你相处的时候会传递给你,让你也体验到。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察觉自身感受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分析我们自己,而是很重要地去理解对方可能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是这样吧?很有可能,当然不是绝对,并不是他激发我什么感受,我就一定能够推测。比如大家在实践当中碰到很多,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让你感到他无懈可击、很讲礼貌、很讲道理,总是站在很有利的位置,然后呢又让你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呢,又不直接说你不好,这样个案可能马上会让你知道,他自己内心自我要求蛮苛刻的,然后呢跟你相处时候也会让你感到很有压力,不能做错什么,是不是跟他比如说自恋人格特点、跟他什么成长经历有关,你马上就可以从很多专业、或你的咨询经验当中去发现。一个人确实他会身不由己地,不管意识层面想怎么努力,他的特色会传递给你,所以我们是希望通过传递自身的感受帮助我们去理解对方。当然除非是由于我们自身的问题,比如他让你有这个感觉,其他咨询师跟他相处没这个感觉,那可能与你自身的特色有关。

所以这一点,包括后面系列课程里会提到反移情的问题,现在精神分析认为主要是从来访者激发出来的角度来考虑,否则的话老师说:是不是我们没有解决好的冲突?你边跟来访者工作边想:我是不是有问题没修通好?你没办法有效工作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我这个冒出来的某个不妥的感觉是不是来访者的激发出来的,更多的是这个角度,这可能更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察觉工作。然后除了案例督导,还有同行交流当中,人家会感觉你怎么有这感觉,别人没这感觉,是不是你的个人的问题?这就有机会让我们去对照。但关键一点是我们讲到的,对我们自己的感觉要保持敏感,因为我们比较容易走到的是理性的东西:应该不应该、我们有什么办法……咨询师一上来接触来访者,好像两大任务压力很大,第一我们要看明白他什么问题,不要普通、严重心理问题都搞不清楚;第二至少咨询结束前我们有什么招术建议没有,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讲,你以倾听为主就好啦?结束啦?要收钱的!到最后总要有点说法,是吧。我们一开始谈的总要是这两大任务,当然我不是说要忽略,但身不由己的会影响到我们什么感受的察觉。

所以非常重要的,你既要有专业的运作:脑子里面要思考,同时要保持:我跟他相处的时候我自己啥感觉。其实我理解有很多东西是类似的,我们现在很关注当下的体验,或者说正念,其实说说容易,蛮难做的,我一边跟你热恋当中,一边还要察觉我是什么状态,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笑)!是不是啊,你恋爱就恋爱,不要分心嘛(笑)。你要一半进去一半出来,我们经常讲自我一半要跟来访者完全体验一致,还有一半要冷静地看待你跟他的关系在怎么互动,这是对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所以会身不由己,所以我甚至有时候会补一句:察觉自身感受,你事后能够察觉已经不错了!我们当下有时候很糊涂,两次三次咨询下来,才会发觉我上次怎么这么回应,当时当刻察觉不到,你不是神仙,我们有时做心理咨询个案,不确定、糊涂的时候还是要做下去,有时候想想,哦好几次跟他这件事有这个状态,能够事后察觉都不错了,有时很隐蔽。

大家可能有这经验,在座女生多,有些人跟他相处你就母性大发,是吧,很想为他承担一切,就怕他弄不好,蛮好的苗子,如果弄不好蛮可惜的,如果我们恰当地引导,我们周围人负责一点,可能他就不会那么糟糕,你会运用很多能量去……但是一次两次就会发现很耗竭,咋都靠我拖的,怎么到最后我拖不动?你就会知道,他就是这个模式。任何跟人相处、重要的人都会身不由己地为他过多承担责任,可能你就可以推测他是一个依赖人格特质的人。所以这些东西可以让你察觉自身的感受。如果一个人让你很同情他、很吸引你,感觉他弱弱的、蛮可惜的,很想为他负责的,你马上要警觉,哎这个人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为什么会激发出我这样的感觉?

有些人一上来就让你感觉到,我最好不要让他抓到什么把柄,因为他一上来就会跟你说,我打听反复比较,选择了找你作为咨询师,还算靠谱听别人说你(笑),原来我找过两个,第一个咨询师对我判断完全错误,延误了我的治疗,我已经告上他了,赔了我十万(笑);第二个咨询师判断对了,但是措施不那么好,耽搁,我现在正跟她打官司(笑);我相信你!好了,你马上就觉得哎哟我不要成为第三个被他告上法庭的人(笑),那时候你就身不由己地就会防范:哎,我要注意。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表面上蛮客气,但其实是互相提防有敌意的,而且带有警惕性,但是呢你会发现,我怎么会身不由己呢,被卷入这种模式当中去,应该是大家很放松、坦诚相见的人,怎么会互相提防呢?因为你现实当中是要防,当然你马上还会思考,一个人花了钱花了时间肯定不是故意来和你过不去的,我来找你咨询肯定是希望你对我好是吧,但是呢会让你对我提防,这就是他问题所在,他从小到大吃的苦头可能就是吃在这个上面,他其实蛮希望别人对他好,但弄到最后别人总要提防他,他也会感到不安全,一会儿我们讲,大家互相的防御会互相升级的,我不要被你找到漏洞,你也不要被我找到漏洞,互相看谁不要犯错,这个可能是他从小到大独特的经历决定了他跟别人的重要模式,一旦卷入关系可能都会以这种模式。所以呢,从任何角度去讲,察觉自身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大家知道啊,有时候你没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是很难去理解的,有些东西讲起来好像听起来蛮理论化但是蛮空,一定要结合具体情景。比如这个个案,17岁,青少年被迫来治疗,养父母陪着来,一上来就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没用,无能,太可笑了,又不能帮我找女朋友、找工作、也不能帮我找零花钱,居然有人做这种职业,太可笑、浪费钱,没办法只是应付大人。我们治疗师肯定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基本的疑问:你不愿来,那为什么来了呢?这当然一定程度算是面质。你一定是内心本身不情愿来的,不来嘛就送住入院,这个入院肯定不是一般的院,宛平南路(笑),在座很多听过梁宁建教授说过三条路,要么到宛平南路,要么到外青松公路,要么自寻绝路(笑)。上海是要送到龙华那里大家都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一样被送到那样的医院去,那还不如来接受心理咨询。当然这个也是表面说,理论上讲,来访者心理咨询要自愿的哦,那都是理论哦,很多人特别青少年,第一次不愿意来的,被迫的,要么老师要么家长叫他来,反正很多人要他来,他不来不行,你不来没那么容易,三条路选一条,闯了祸要处理你,你说不能处理你有心理问题,那有心理问题要宛平南路去,你没心理问题就外青松公路(监狱)去,还有嘛你自寻绝路好了。总是有个代价,当然这个也是蛮矛盾。关键不是说他什么原因,通俗点讲,青少年其实就是嘴巴硬、嘴巴犟,心里面还是很脆弱的,他不愿意承认我弱我需要求助,我们简单不要说他没自知力哦,因为他心里面还是知道,因为我们关键是看他现实,他人来了。面对这样的案例矛盾吧,因为他如果这么跟你表达,你有啥感受?你感受非常矛盾,你要去帮他,他拒绝你,瞎闹我又不想来的,你又没啥本事,浪费钱,我又不想来。接下来你判断自己的命运,你不断用你的热脸贴他的冷屁股。但是呢,你不帮他也不行,父母要怪你的:我们好不容易动员他,做了很多工作他才来,来了嘛你要启发他的动机啊。就是因为他没这根弦,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人家来了你总要做点努力,可是你要做努力就要不断被他拒绝,所以你会很恼怒,想拒绝他,这很简单,如果我跟你谈恋爱,看看苗头不对,你要跟别人好了,怎么办?我先不理你!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你觉得被拒绝很痛苦的时候,你就先拒绝别人。所以有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像模像样地说,心理咨询要自愿的,没有的话你自己回去想想好。这个你是自我保护(笑),是吧。家长肯定不高兴,动员了两三个礼拜他总算来了,叫回去想想好,他想不明白才来的呀,想不明白的呀!你们要引导的呀,你们不是咨询师吗?所以矛盾就矛盾在这里。当然我们讲:不见诸行动,关键是为什么我们想拒绝他。当然进退两难,想帮助、被拒绝被抛弃,没尽到责任,这是我们作为咨询师/治疗师矛盾的地方。

但是,关键是体验,就从这点可以去体验来访者当时的矛盾:他也很矛盾,不来不行,因为出了状况,如果不来就要送到什么宛平南路去了,来了又被打败,特别青少年很不愿意的:我问题跟你们都有关系的,跟学校、跟老师、跟环境……哦弄最后感觉又是我不好,你们总是要我去寻求治疗的,你们都不需要治病?他感觉就是不好,这与学校老师家长都有关系,我来了你们都没问题不需要治疗的?有了这些,我们要理解他的背景,早年分离创伤,领养,人总要长大,学业纪律方面,学校平稳了两年,最近女友分手,去网吧,老师叫他怎样怎样。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个人,他好像对情感当中被放弃、结束关系对他伤害特别大。我们不能一般道理去谈:天涯何处无芳草(笑),你还小呢,我在你这个时候还没谈恋爱呢。有些人在分离时激发早年的创伤,有些人好一点,当然失恋都是痛苦的,有些人容易走出来,有些不是特别容易说服,这与个人童年经历有关系。

我们进一步要了解,来访者模式是什么,强势、愤怒,还没体验到自己被抛弃的痛苦,总是用过分防御、闯祸来体现,这与我们相处模式有关,一上来就拒绝你,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个来访者什么感觉。让他自作自受,看他生病了不来找我?我们自己也有弱势,我们为了怕自己难受被拒绝,先想让他自作自受,这是我们弱的、强的两方面能整合、同时感受到,所谓成熟大概指的是这部分。而这个来访者只能体验表达强势的部分,因为痛苦部分埋得太深了,不会轻易让它出来,所以初次访谈,可能你对他的过去经历还不是很了解,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感觉去推测、理解他经常的内在体验是什么。从这点上,我们讲自我感觉的察觉非常重要。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讲,你就有能力接受投射,不会抛弃和报复他,这就是我们精神分析经常讲的抱持、包容、容器的作用。这不是叫口号那么容易的,这是要有自我功能,还有专业能力做基础的。如果你能够有一定的深度去理解对方,说得通俗一点讲,在座的人工作或生活本身也有点经验,面对别人对你很负面的东西,你有的时候不会太当真,是吧,为什么,不是你简单忍受,也不是你气量大能接受,而是你懂他背后的东西,你就知道,一个人如果一上来让你很不舒服,让你感到不断被拒绝,其实是他在防御他内心蛮脆弱的东西。你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体验,你就不会太当真了。啊,你不想找我做咨询?我又没有拖你进来喽!如果你这么想就是站在意识层面上。

对治疗师有什么要求?

我们既要自己成长,又要做好职业的发展,又要帮到来访者。我们从事,特别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我们非常重视体验察觉发生在自己头脑当中的心理过程。这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手段。通俗一点讲,理论只是我们学到的一部分,我们要觉察自己不断在脑海里面冒出来的东西,这一点我前面反反复复地强调的就是自身感觉。

记得我们学中德班的时候,刚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快20年前,天布应该还记得,我们第一期德国老师来给我们培训,一期五天的,一年两期,连续三年,到第二期的时候,一上来,德国老师一看我们的状态,上次的不算,这次五天重来,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大家基础蛮好,还很理性,不太容易放开去把握。跟他相处啥感觉?我们医生当然要对病人负责喽(笑)。讲来讲去都是些老套套,基本上站在我党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笑)。就是比较理性,德国老师再进展不下去,因为理性的东西查书都可以查到的,什么表现什么判断什么诊断,第一套方案、二套……但人跟人的互动不是这个,要察觉当时当刻的感受,比如说你当初是不是很讨厌他,他这种表达方式?或者当初你非常同情他,他吸引你同情他,我们怎么能喜欢他呢,我们嘛应该对他负责,我们是医生哎(笑)!当然90年代整个氛围、意识程度还不一样。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听起来很容易的一件事,要察觉自身当时的感受,好像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其实对一个人要求蛮高的,因为你毕竟在现实当中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你在跟他互动的时候你承担为他咨询、为他治疗的这种责任,不是太容易。所以我们咨询技巧和自我对潜意识运用的程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希望,这句话如果进一步讲,因为心理活动,不是拍个片子验个血能知道的,我们去感受对方我们凭啥?我们拿自己做工具,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尺度去量对方,你对你自己这个尺度的构成,你自己了解吗?量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偏哪,这个东西是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容易主观偏掉,作为工具去量,你会不会偏,很高的要求,你会不会主观地偏掉,所以我们要对当时发生的感觉非常非常敏感。

智商高、文化水平高,毫无疑问很好,但是我们更强调一个:潜意识的头脑。当然这个潜意识要是可触及的、可以去理解的,所以很多心理学大师都会强调,当一个人潜意识的东西没办法成为意识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永远会重复下去,身不由己。所以,当初精神分析Freud厉害在哪里?他提出潜意识,被和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放在一起,说在20世纪对人类有重大推动作用。凭啥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不就是搞了个潜意识嘛?潜意识在当初的提出,对人是巨大的冲击:人不是无所不能,都能主宰、知道自己的,一个人忙了一辈子不知道一个模式其实是他受潜意识的没解决好的冲突支配的,所以他才会不断要自我超越,总对自己不满意,有些人在那些问题当中总是反复跌跟头,意识层面当中很想改,但现实层面当中就是改不了,居然是受潜意识的影响,把人从神坛当中打到地面当中,发现人有很多局限突破不了,这是潜意识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呢,一个人包括我们做自我体验,都是希望走近、触及这一部分,减少,我们不能说杜绝,没有人能做到,你说一个人要杜绝自己的问题导致歪曲判断,不太可能,要尽量减少。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人学心理学、学精神分析、接受体验好长时间,我们会发现他问题越来越重也有吧?有的人越学越神叨叨的哦(笑),越学病越重也有吧。有的时候分析别人容易,分析自己就不那么容易,我们会有很大的盲点,关键我认为,不说完全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自己的体会,我实际上感到自己许多问题这辈子解决不了,我日常生活也好,处理个案也好,特别困难的时候我会想到这可能是跟我哪个点没解决有关系,能做到这个已经非常不容易,我哪个点突破不了,你要能够与自身没解决好的点联系到,尽量减少,因为毕竟如果你做工作的话是把它作为一个职业,涉及到要减少歪曲判断,特别是这两年大家关注的很多所谓伦理问题,背景我认为都是这些没察觉到,而不是单纯的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我们学专业,精神分析取向一定要自我体验,IPA标准要400-600个小时呢,没有四五年以上一周四次的搞不定的,一年也就200次,还有假期,三年600次,同一个人,不能换人的哦,你说你在这里200次那边200次加起来,不算的哦!它一定要检验你跟一个人连续的关系,到一定程度才会问题暴露出来,一周四次、连续几年,那是肉搏战(笑)!没办法防御的哦,你不得不退行到最原始的状态,我跟老婆都没有高强度接触到这个程度(笑)。这个设置迫使你把许多问题呈现出来,因为有些人,我跟你处,处到问题出来了我就换一个人,我的问题就永远被回避。只有走到一定的深度、一定的长度才有可能呈现出来,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很重要的潜意识的愿望、防御、幻想,能够在意识层面得到理解。有些冲突被解决,有些更加适应的方式,所谓更加适应,你的防御机制可能从原始的不成熟的,可能走向一些神经症水平,或者走向一些成熟水平,这样的应对方式你在社会,或者人际关系当中可能适应能力更好,或我们说得再高大上一点,你的自我实现程度会更高一点,当然有些没变化,有些可能会更容易接近,有些你接近不了。

理解无意识

潜意识共情,我们学心理咨询考证,上课可能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强调共情,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也讲共情,单纯的心理咨询也讲共情,但有的时候可能真的不那么容易做到。前几年在湖北武汉开个全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请我发言,我起个题目《共情只是一个传说》(笑),因为共情就意味着你跟别人没有任何距离,完全感同身受,那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基本上很困难很困难,只能说部分地、短暂地做到,你要去分享体验另外一个人的情感,这是本质不是量的问题。本质上是有快感的,全能感、洞察人心,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然还是有主观架构,通过体验加以构建,部分展示的认同,意味着你要放弃自我。

我记得十多年前张惠妹来上海,体育场第一次开演唱会,我请科室医生一块去看。我发现我很不正常,人家都很high在听,我很冷静地在听,在现场的感觉当中你就要对自我的东西完全放开,而且又要马上回来,这对人的自我功能有蛮高的要求,要进得去、要出得来。所以就像我们,大家做心理咨询当中会有体会,见到来访者非常艰难,回到家里面还沉浸在这个状态当中去,话也不想讲,家里面也感到你怪怪的,你上班跟人家共情得蛮好,回来不跟我讲话的啊(笑)?!

我们有的时候在一个状态当中回到现实生活当中蛮困难的,或者在现实生活当中要进入到跟来访者共情的角度也蛮困难的,你这身份角色像频道开关,你又不是机器,我要共情了、我要过普通日子了……我们也有体会,参加有些班的学习,跟平时生活感觉不一样的哦,学心理学在一个班上大家互动的感觉,有的时候学一个班像打了鸡血一样(笑),回到生活当中去感觉又是不太一样,这真的对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弹性要求蛮高的,你要在班上有班上的状态,回到家里该过什么日子又是什么日子的状态,自由转换这是一个自我功能很强的表现,但是呢,毕竟人不是机器,吃五谷杂粮,不那么容易转换,所以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共情其实也是蛮难的。有时身不由己的,我们讲咨询当中共情蛮难的,这是你完全在自己的频道当中,不在来访者的频道当中。我这次他不满意怎么办,结束了他不来怎么办?你完全站在自身的角度,一定要把自己咨询师的身份角色完全打掉,去进入到对方。最极端的是创伤案例会有替代性创伤:过分认同来访者的悲伤,特别在危机干预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我参与危机干预有这体会,做完以后就会感到,什么心理干预危机干预,人家一家子死了这么多人,没法过,你再去帮助,他们死去的人没法回来,一辈子没法弥补的,什么专业工作,瞎搞八搞,这种绝望感、无助感、耗竭感,就是来访者内在的体验、悲哀感,换句话说有的时候你不用你去做努力的,他的故事,创伤性的故事就会传递给你,让你马上会认同,绝望的时候没人帮得了你,一切没有希望,所以很多人做了危机干预以后,不想做心理咨询,最好出家找个师傅皈依佛门(笑)。

包括当初我们那批中德班的,不说所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不搞这个行了,我们算幸存者(笑),熬到现在算幸存者,有些被来访者创伤,有些杀伤性很强的来访者,你接过这个案例再也不想碰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了(笑),特别是你惹上一个边缘型的啊,那够你受的。所以你有的时候,他的极度负面的情绪身不由己地你会认同下来。有时我们讲,不能共情、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不是,就是怕自己卷入太深。所以这时有矛盾了,来访者马上就感到你跟我有距离,你根本不能理解我,所以这个职业你一旦卷入,就会进入那种高度张扬的矛盾当中,又希望你能够走近他、完全感同身受,又不希望迷失了自己,还能找得回自我,当然这是专业设置当中我们不断修炼的过程。

所以共情是“体验性自我”的一种功能,当然还有直觉,我们有些观察性的自我。我们有些人直觉蛮强,能够善于站在一定的角度看待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情景。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当中。

通过共情获得了某些发现,那你心理咨询就凭本色、凭感觉、去体验?那这跟我们普通的人际关系有啥不同?你凭啥做专业工作?肯定是有所不同,毕竟这是一个专业工作,是个职业,我们要许多有利的地方,比如刚才的案例,我们一旦察觉了自己的感觉,我们要能够上升、归纳、提炼、指导我们的实践中,比如这个来访者拒绝,用强硬的方式掩盖分离的痛苦、被抛弃的无助,这本身是分离-个体化当中的一个特征,小孩分离焦虑,女生们有体验吧,一岁半两岁孩子开始难带,开始跟你犟,他开始想独立,但是没能力。你帮他穿发脾气,不帮他也发脾气。你最好做到的是你要帮他穿好,又觉得是他自己穿好的(笑)。

青少年也是哦,我要出去住,让他搬,肯定闯祸,不让他搬,又不开心。

过分强势、独立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虚无。愤怒会有力量感,为什么,内心无助。这时你会知道,如果你有了专业判断把握,如果来访者给你这个感觉,你接下来应对的模式会怎样。有时咨询也容易,面对怎样一个来访者,就像父母面对一个什么年龄的孩子一样,但这个带坏了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笑)。

第二点反复强调:对自身反应的观察。

还有第三点人类情绪反应的知识。

这三个维度,对别人观察很容易,很多培训是对来访者的培训,从精神分析角度对自身的观察,还有生活知识,共同的地方,特别是专业当中会提到,平行关系,可能会给我们更多启发。

与理解潜意识有关的特质

我们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师,首先对人要感兴趣,怎么有人这样有人那样,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模式,你要有丰富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人嘛就这么回事,多少的细胞,耗完了就死了(笑),要感兴趣,而且好奇心能量要很足,本质上要有善意。

但是,什么东西都有辩证。太过也不好,不断探索、不断暴露,因为我们咨询师有时站在蛮有利的位置,有支配作用的哦,你不是要找我帮忙的,你要说的呀,不说我怎么帮你,有时没准备好的时候也会暴露,我们需要有节制,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过分让来访者暴露。

叉开一点点,现在有些心理学课程很火爆,在这课程里面很容易情感很激烈,大哭大笑极度宣泄,但有个问题,后来没收场,等于伤口挖开来了没包扎。有人说“我通透了”,但好景不长。没有时机、机遇不到,不要逼迫一个人突然捅伤口。如果一个人没有准备好触碰很深的伤口时,好奇心的迫使下,会带给他很重的痛苦,很有可能再也不打开心扉了。有时候会陷入,包括我自己,难免的哦,一路猛捅刀子、直奔主题,很有某种施虐的快感,但要有节制,其实没有什么很痛快淋漓地把一个人分析得很深、产生很快的疗效,出来混总要还的哦(笑)!你一开始走得快,后来要有无数的慢让你有所牵制。你说一开始做得慢,你说吃亏,也不会白吃亏的,铺垫得扎实,后面走得更稳一点。什么东西都是,没那么简单的事。哎哟,这个咨询师风格很犀利,哗哗几刀下去,鲜血淋漓,然后伤口疗愈了(笑)!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无所不能的……我们当任何一个咨询师有时会被来访者激发出来有些自恋的特质,在我手上一定要好好地把他痛快地……他原来就欠揍……这话可能我说得不对哦(笑)。原来都是钝刀子,都是温水煮青蛙,没好好有人跟他折腾过,在我手上要让他有全新的体验,要好好的悲惨命运在我手上终结,开启新的命运,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并不是说为了带来自己施虐的快感。所以好奇心不受自己本人统治,延缓判断,真的是延缓判断,有时一个两个月真的不明白这个来访者为什么会这样,不明白,包括我们今天在座有将近20来个,今天一天学习下来有案例讨论,有些案例讨论半天什么防御机制也不一定马上明白,有时我们经常提到,会带着一些不确定,继续试着努力朝前走,这样的话,哪怕是亲信,不要像侦探一样,怀疑会不会讲假话,我们相信他是真的,这并不是说我们脑残没有判断能力,而是情感上面相信他,情感当中才很重要。事实上面怎样,比如我最近一个来访者,要回来,已经在我这边十几年了,中间中断过三年、五年,十几年下来了哦,咨询当中突然讲到她五岁时被性侵犯过,好像是父母的同事、好像是邻居,但是很模糊。真的假的?早怎么不说?!三十多岁了,回去查吗?重要吗?事实不重要,对她心理当中象征着什么意义,为什么在这时候告诉你这个,关注这一点、去探索这一点可能更重要,所以我们去理解自己的潜在的动机,本身跟她更好地共情,是站在她的感受。

共情本质当中是一个退行现象,就是跟我们被控制的压抑有关。我们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可以看到。

情感上的靠近,事实上是能够退行,前面提到要能够退得回去,退到没有防御、没有自我的部分,然后又要回得来。

共情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讲,人类很早期的体验。共情与什么阶段有关?共生有关。共生什么年龄?胎儿,这共生得厉害,还是完全融合的。我们讲半岁以前,2-6个月,有人讲0-6个月,有人讲0-2个月是自闭阶段。共生,母婴连在一起,心连心哦,什么叫心连心,你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因为婴儿没有能力去表达,他要需求什么,是不是需要喂奶、尿不湿,完全要妈妈去感同身受去推测,是吧,这样的话才更有可能照顾好他,因为本身就是这个年龄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讲,所以做母亲共情能力有的时候是天生的哦,是不是啊,因为他有时想要喝奶了,有时候需要晃一晃、抱一抱了,不需要讲的!你想到什么我就能察觉到什么。所以印象特别深的是什么,前几年我们大学同学聚会,一个女同学,讲起他家的侄子,一个男孩子,很典型,十六七岁高中,对家里女性三种评价:妈妈是要什么她不答应的;外婆是要什么给什么,但很难主动想到他要什么;对我的同学姑姑的评价最高,要什么刚要动念头,天热了一块冷毛巾递过去了,嘴刚干了就一杯饮料递过去—整个婴儿的待遇哦!偏偏我们想要的时候没有,不要的时候别人塞给我们,痛苦就来了,我们很难与周围的人同步。有的时候全部的放在别人身上,成年了就没有界限,你不好我也不好。追溯共情能力,常常跟你有没有小时候被很安全地对待过有关。当然也可以后天训练发展这一块。从这角度来讲,共情从这最早的女性的特点开始,女性天生敏感细腻能够理解别人,有母亲照顾别人的特质。但是心理咨询师也有男性,男性咨询师需要发现自己的这个特质。我们经常讲心理咨询师不分性别,双性,很简单,男性也有女性特质的部分,最理想的就是通吃型,要有男人就有男人特质,要有女人就有女人特质,我看下来只有金星(笑)。这样说就自恋了,金星蛮有特点的,男人看到他说做男人很失败,女人看到她说做女人很失败,别人做不过他。

涉及到专业成长当中,我们的对象,毫无疑问,接触到的经常是苦大仇深的,肯定有很多负面体验,高兴的都去夜总会了。我们心理咨询师有点相当于原来他成长过程中没有修通的部分,跳过、回避的内容,有机会在咨访关系当中重新体验,这是我们能做的,所以我们需要,毫无疑问,要去理解自己的潜意识,要克服自己的抑郁倾向,当然不是说没有抑郁,而是能够克服抑郁倾向带给我们淹没性的、压倒性的体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抑郁,所以呢退行、从退行当中返回,同时还要整理这些信息。

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个助人的职业。我们为什么要专门去做助人色彩很强的工作?有人要做医生、护士、老师,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讲,这些很特殊的职业,背后有独特的动机的。虽然每个人有所不同,背后有一定共性的。我做老师,希望孩子从小得到正确的教育。我做医生,要去弥补小时候家里重要亲人没被医治好的经验,我们心理咨询师从小感受到的某些创伤不希望在别人身上再次发生,别人得到疗愈,可能就是自己身上创伤得到克服了,经常讨论,我们帮助别人也在成长,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但有时被拖得伤得更重会也有,某个阶段达不到目标也有。

自我寻求安全感、满足感,也是基本动机。

有些动机可以合理满足的,比如收费,有限度的好奇满足,看到来访者得到帮助、成长,也是。

有些需要被节制的:被称赞,你水平高,你能帮到我;支配,你是专业人员,他来求助,你对他今后的生活、家庭、学习,潜在的引导,我们不能回避人有支配欲望,你说一点不能满足不可能的;某种世界观的确认,这是多元的,你认为对的对他不一定合适,为什么现在强调存在主义、人本的?多种角度,价值观真的潜移默化地会影响到你的咨访关系。

困难

有些问题不去解决,矛盾冲突就不需要去面对,来访者改变有很多困难,你自己也有很多困难。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座有开业或合伙开业或挂在别人机构,要靠咨询收入的,你会受到利益影响吧?这个人,要长程的,一次交个长程费用,对你利益有保障吧,到底是我们的需要还是对方的需要?很难把握。

长程的冲突,助人的职业是好事,可能助人的情结也是个问题,可能没人来寻求帮助我没法做了。也要察觉。

偏见、反移情,也是专业咨询的困难。

动机:领悟

精神分析蛮强调深度的领悟。我们具有通过非常亲密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愿望,来获得领悟的愿望,这是我们有的一种特质。

进入到别人内心深处的倾向。其实领悟一个问题,有点像回到母亲的共生状态、融合的,完全在一起的,融合共生。

另外一点,重新回到母亲体内,有一点是破坏性的冲动,当然经典精神分析里面比较多的是从这角度去讲,比如说死亡本能也好。

还有个特点,可能更跟我们相关,我们为什么要去领悟,无所不能的努力的场景。无所不能也是2-6月时有萌芽,6-10个月达到顶峰,小孩子6-10个月时最好玩,他没有现实判断能力,感到想干嘛就干嘛,其实都是父母准备好的,现实当中体会到挫折感,后来无所不能会受到挫败,但不等于这个欲望就没有了,人的本性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当然说得又好听一点,这叫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展我的潜能。

当然,得到领悟可能也是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什么东西都看明白了,我以后跟人打交道就不恐惧了,我对人性了然于胸!这也是一种防御。但这种防御呢,可能是有建设性的部分。

把领悟传递给别人。前面提到过的,可能是修复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

我们有内疚,只要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内疚,伤害比自己小的人、有病的人,盼他比自己早点死掉。小孩不知道,总会有的。但怎么弥补,做慈善、帮助别人。这是高的、利他的防御方式。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一定程度上必然有利他的成分,我们曾经导致内疚感的东西,通过做这个工作,来弥补内疚,我们要了解这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去对抗恐惧,因为我们人确实没有安全感,对未知部分的探索,为了克服自身的焦虑,其实是为了对自己的分析。有一句话:治疗师自己能走多远,来访者也就能走多远。

看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来访者有时通过非言语,看你怎么面对内心的困惑,他看你内心是有感觉的,你这个人碰到困难、挑战,你自己是什么样,换句话,我们咨询师对来访者是个很大的示范,你叫来访者不要压抑,你自己很压抑,他怎么能做到不压抑呢?我们有时经常会讲,这个来访者不会表达愤怒的!我怎么弄他,他怎么对我没不满意的呢?你也从来没对他愤怒过,他在你身上看到的是有愤怒不能表达的,你让他表达愤怒行吗?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什么叫能走多远,还是一句话:我们对自己感受的察觉有多敏感,能够去面对他,一定程度上是对来访者一个很重要的示范,并不是我们的理性分析让来访者能走多远,而是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态度,能够走多远。

是什么让我们想做心理咨询师,不是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冲突和动机,关键是这些派生活动能够很好去本能化,能够有所综合。我们知道世界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咨询师是国家规定的职业有什么不可以?理论、现实当中都是可以的,关键是现实当中我们要能了解,进入到我们的理性自我,服从理性自我的限制,只能说限制,不能说完全克服。如果说能够完全做好这些,我们内在的冲动是有价值的,本身我们提到,被激发出来的东西是可以帮助理解这个来访者,或是潜意识的东西冒出来,所谓的反移情本身是一个理解对方很好的材料。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

因此领悟真正能做到,对一个来访者,一直以来有的困惑、伤害的感觉、耻辱的体验。他原来是一些令他困扰的方式,令人困扰的方式,不断得到咨询师的理解,他会获得一个新的体验,在跟你的关系互动当中,真正为了解他痛苦的人、承受愤怒的人所理解,这句话说说轻松,需要一个月半年一年,一次次持续一年地积累一次次咨询的互动体验,很艰难的过程,一次一次地碰撞、冲动、停滞不前,等等,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候仍然尝试努力、理解、帮助他,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对你崇拜你没飘飘然,对你有敌意挑战也没报复他,碰到困难你也没简单地放弃,这个积累的折腾,可能对他来说是获得某一个人可以被这么对待。所以这一点我也体会蛮深的:一个人充分体验到被别人恰当地对待后,才会发展出恰当地对待自己的能力,也会有能力恰当地对待别人。当然会有个前提,他可能缺少,因为为什么,现实当中我跟你有利益关系的话,你让我不舒服我不一定会回应出来,因为我们还要相处,但是心理咨询师你就是有这个职业、有这个职责,你这个功能,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反馈给对方,而且这个反馈不是攻击,而是在大家理解的基础上去反馈给对方。这个对他来说就是非常有帮助。说得通俗来讲,可能刚才这个阶段对你这么说这么做,居然让你产生不好的感觉,我也不是有意的,但是你的感觉这么不好,你也告诉我了,而且理解我也不是恶意的,而且也没不让我知道我为什么会让你这么难受。

所以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同一个团队、部门当中有个人让你这么不爽,但没办法,你又不能捏死他(笑),甚至你还捏不过他,有时还必须合作的,但突然有一天你在另一个人那边知道他发生的事情,你终于知道前因后果,他其实还是他,还是以这种方式对你,但是你跟他相处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吧,因为你对他的理解角度不同。当然心理咨询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这个话题,这个人跟我很匹配,蛮舒服的,当然有好处,但是也有问题,你自己的困难点你永远碰不到,因为这样的来访者不会触及到你人生当中的某个弱点,但是呢,因为你是自由职业者,你不能选择来访者,总有某些来访者让你特别不爽的是吧?我们换句话说,人总要跟许多让自己不舒服的许多人相处,唯一办法就是去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你不可能采取永远回避的方式,反正我也不差来访者,这个人看得不爽,转介!只有做自己顺眼的、特别匹配的,当然你可能很擅长某个类型的,当然也有些好处,可能有些问题你永远碰不到,特别是有些问题不是你能选择的。

所以这一点是我们个人心理咨询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些部分。

围绕这些,我们从专业工作当中的体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做些分享,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有一些时间,大家可以提任何问题,我百无禁忌。

郝滨:张海音教授用短短的七十几分钟时间,从觉察、共情、动机几个不同角度,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向大家阐述了心理师成长过程这一重要的内容,请各位同道先以热烈的掌声对张海音教授表示感谢!

刚才听到一个名字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回头寻找他。提起精神分析,很多名字不得不被提及——张天布就是这样的名字之一。下面我邀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天布主任与张海音教授一起和各位同道交流。

互动问答:张海音、张天布、郝滨

问1:0-6月孩子和母亲共生的阶段,母亲产后抑郁的状态,怎么理解?

张海音:我也没生过孩子,推测理解,反正我也没生过,原始母亲全神贯注,精神分析经常提到,小孩生出来,一个妈妈,所有心思都关注在孩子,吃得好,睡不睡好,哭,很多母亲生了孩子,顾不上自己,体形啊,工作啊,完全关注孩子,对自己消耗蛮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家庭成员的支持,如果早年不良经验冒出来,极度焦虑,这是产后抑郁的重要背景机制。太过消耗。一般心理健康角度来讲,一个母亲产后,家庭成员支持很重要,一定程度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打扮、出去走走,家人要抱抱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消耗在孩子身上,对她负担很重,当然也蛮有成就感。产后抑郁,轻度算在内,30-40%,往往被触发,上海有个女演员陈宝莲到香港去,公寓跳楼自杀,典型的,早年家庭关系极其不良,当然还有吸毒问题,成为母亲,内在的抑郁被激发出来,耗竭、无助……包括自杀。张天布教授科室里面,都有动力学理解,这是我对共生的体验。

问2:我想问下,个人体验的话,一周四次,是不是住院病人,或是专门打算做精神分析师的人才这样,普通来访者呢?

张海音:你说的两种都有,比如我科里有8个医生,要申请IPA,必须要有这个过程,一个老师600次一周四次以上,其他还有各种案例考核,这是专业人员。如果你要用自己这把尺量别人,你自己先要分析清楚。还有高频度的,一周四次来访者也有的,这不是人为设置,而是双方意愿。如果你来访者希望一周一次,如果咨询师觉得人格诉求、经济水平,可以的。如果我们发现,一周四次好不了的哦,没办法强求。

问+:有时觉得遇到困难不想改了,想要降低这个频次,可以中间改动吗?

张海音:关键不是一周四次,而是为什么你这时候想打退堂鼓了,为什么原来这么强烈的动机,为什么现在有想法了,这时候探究才有意义。为什么改,不是简单的规定出来,我们定的设置,设置规矩就是让人打破的,什么时候想去打破这个设置,什么时候想去遵守,这背后的潜意识才更重要。

张天布:延伸一点,反过头来想,比如这个案例一周一次,结果半年后这个人说不行,我需要再加一次,你是不是立刻同意加?如果你没加思索地立刻加,就少了一个领悟、探索的机会。如果加了,再过三个礼拜,两次不行想加三次、四次,这跟四次往下减,同样道理。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利用产生这个变化的机会,探讨提出的变化、动机、感受的原因,帮助他去理解内心的那个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利用这个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强调我们规定了四次这个外显的设置,而是让我们利用一个能够看得见的、触摸得着的有形的规矩。所谓的规矩,不是用来规范、约束人的,而是用来衡量的。看你动一动,为什么被打破,由此外显的行为,看他内心在动的,了解触动了何种内心的愿望。

张海音:你要改设置,就是移情和阻抗。

郝滨:治疗频率,和精神分析所有设置,有内在和外在设置。外显的频率和收费、时间这是外在设置,当我们要改变外在设置时,我们要看外在设置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内在的动机存在。在这里也跟你分享一下,我接受的个人分析,是多年每周多次的高频率分析,同时我不是住院病人(笑)。精神分析不是强迫性的治疗,是个途径,接受什么频率的分析,要看这个人愿意以怎样的形式,通过这个途径来认识自己。我在躺椅上的感觉,分析师的作用像是禅修面壁时的那块壁,我通过在躺椅上的自由联想,不断地接受那块壁的回响和镜映,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内心当中的自己,不断地感知到自己的不同部分。

张天布:郝老师提的是自我体验的话题。借着题说几句,我第一次在我的分析师那儿分析,完了以后,我说:“怎么这么失望呢?”他说:“你怎么失望?”我说:“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就想体验一下睡在躺椅上的感觉。你连躺椅都没准备。”他说:“那你知不知道躺椅放着啥意思?你是内行。”我说:“睡下去退行更严重。”他说:“对啊,那你在这儿呆上三个月,时间到了,你在这儿躺软了像面条一样的,你起不来,回不去了,咋办?”我说:“那你就别这么担心了,我试试,如果我躺下去要不行,你就赶紧把我叫起来,我希望一周五次(笑)!”我医生说:“你一周五次我真的不敢保证你到时候能坐起来,你最多呆三个月,我建议你最多一周三次。”高频率的体验对来访者意味着退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躺下和坐着也会不一样,躺下人会很容易退行。我第一次遇到躺椅的时候,我一看那个床,就跟个小孩一样地欢天喜地地嘣到床上去了,就这样……治疗师说啥感觉?我在床上躺着,很自然地就把大拇指塞到嘴里了(笑),我自己一下子意识到,那就叫退行。那个不由自主的,像个小孩样的那种喜悦,噔噔噔连蹦带跳地上床,然后手往嘴里边一塞,那个状态就是像小孩一样!所以那个频次实际上对于治疗师来讲,得有个匹配,治疗师他能不能够拿得住,来访者你能不能承受得了,太高的频率有时候再回到现实的话不好回来。

问+:对啊,治疗师有时候是可以神入神出的。

张天布:神出鬼没(笑)。

问+:但是体验者的人多可怜啊,他又没有那么深的道行。他们退行了以后白天还能干啥呢?

张天布:要治疗师干啥?治疗师就是来看摊的嘛,就是看着别让别人退行退得太过火了。

张海音:天布老师说的当然是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状态。虽然我们讲安排的一周四次有助于退行,但我自己的案例,来访者有时有这个决心、勇气,但退不下去,躺在躺椅上还是毕恭毕敬的也有(笑),他这个防御、这个盔甲从小穿到现在不是那么容易退行,我们希望这样,他主观愿望也想做到,他也有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学很了解,他也希望对自己探索走向内心,但不是你下了决心就能走得下去,走到某个点还是要停住。

张天布:这也可能跟在某个治疗情境下的安全感有关。

郝滨:所以精神分析有个词:节制。这个节制也是分析师和来访者共同合作的结果,即便是在躺椅上的退行,也是一方面深切地感知到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部分,同时也能感知到现实当中时空的存在。当下,不管我们感知到内在的什么,也要感知到外在的时间,现在时间到了。愿我们通过今晚的互动,来促进彼此的关系。在关系当中,我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让我们感谢两位教授、感谢主办方、也感谢一下自己。谢谢大家!


亲历“少有人走的路”——一个普通心理咨询师的心智成熟之旅(吴庆)

作者:吴庆(笔名霍然,微信/QQ:1025262729),霍然沟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特邀心理咨询师。“人生脚本访谈&重塑”项目创始人,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暨“团体互动式阅读疗法”创始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整个的成长经历,我如何亲身经历了“少有人走的路”。我从一开始的“不知道”,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完全都不知道,然后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学习,然后开始成长,开始去做体验、去实习、去参加自助式成长小组……我30岁从幼儿园毕业,直到37岁才算心智成熟,才算成年了。

第一阶段:“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信念,以及这个信念如何被打破。

最开始的时候,特别是在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很年轻,从初中到高中,以全年级第一名考到了一个很好的高中,到了高中之后却成了全班的第37名,考试还不及格。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不及格过啊!当时的落差非常大,很抑郁。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那个“事在人为”,或者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信念,在心里面坚持着,然后努力地去学,努力地去攻。这时候,一方面怎么去学好像也学不过别人,我就想:这怎么回事?以前的课程我在家里随便搞一下就好了,但现在怎么就是不行?整个高中都没有进过前10名,最好的一次就是11名。我原来都是班上还有全年级第一的啊?然后我就使劲地学,就是抱着书睡觉,因为学得太狠,神经衰弱了,就失眠,然后我就抱着书睡觉,因为神经衰弱睡不着我就接着看书。

而且,我不光是学不过别人,还玩不过别人,班上那些男生下课就打游戏,每天来课堂上都是讲他玩的游戏是什么,怎么好玩。但我不会玩游戏,我不知道讲什么。

班上还有会弹钢琴的女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是第一次看着别人当着我的面弹钢琴,当时我惊呆了,我以前都是在那个磁带里面听到的东西,她当着我的面弹出来了。我当时真的是很惊讶。而且她学习成绩还非常好。

那时候我很自卑,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怨恨父母,怨恨父母没有给我足够的培养,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带我去参加画画或者其他培训班什么的,让我没有任何特长。所以那个时候因为内心的自卑,开始怨恨父母,不时地就会想这个事情。但是那个“事在人为”的信念最后还是支撑着我直到最后一次考试——高考那次,发挥得非常好,可以说是整个3年最好的一次发挥,考了全班第5名,在男生当中是第一名。就这样我考进到武汉大学。

这段经历对我来讲,虽然我继续怨恨父母,但是我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可是这个信念最后也破灭了。

中间的过程就很快了,先是上大学,大学毕业然后准备考美学的研究生,临考时又犹豫,报了名却放弃了考试。工作了两年之后,又脱产考了哲学的研究生。然后对外就说,我之所以要学哲学,是想学一个很牛的方法,学了这个方法之后,做什么事情都会不在话下。其实,我那个时候也许还有其他的一些想法,或者是逃避,只是我自己不知道。

研究生我是跨专业考的,原来本科学的编辑学,勉强考上了哲学研究生。研究生三年对我来说却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三年我突然发现,并不是我想得到就做得到。

研一下学期,我结婚了。结婚之后,我跟我爱人住在一起,住到校外。那个时候,我给我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每天要看四个小时专业书,这不多吧,可是,我几乎一次都没有完成过。那时候每天对着电脑上网,浏览网页。钟就放在我的右手边,一个绿色的很小很小的方形座钟。每次我斜眼看到这个钟,我心里就说:我过几分钟一定要下来,我马上就要下来。就这样每天盯着电脑,却不时瞟着那个钟,内心里面非常焦虑。上网就是到处晃,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停地浏览网页,玩一点点游戏,有时还浏览成人网站,或者搜集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哲学专业书籍为主,搜集了却不看。时间过去了,终于关上电脑时内心就觉得特别的空虚。

那几年,我突然发觉原来有些事情不是我想做就能够做到的,我连做都做不到,更谈何成功。所以我非常地焦虑,就是有一种很空虚很抑郁的感觉。为什么我就不能不看网页呢?为什么我就不能认认真真看书了呢?

我觉得那个时候可能我自己有网瘾吧,我又不太玩游戏,就是不停地在网上到处晃,然后那个钟呢,就不停地提醒我今天的四个小时还剩下几分钟。

第二阶段:30岁时,我幼儿园毕业了

毕业之后找工作,我就没有再往哲学这条路上走了,因为,读哲学帮我解决了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所谓本体论问题就是找到世界的终极的解释性原则,我找到了我自己的解释性原则,用那个原则能够解释所有事物。这个本体论就是“是”。“是”是人创造的,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都是人定义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存在着却什么都不是”的东西,他们有“可‘是’性”,但无论他们“是什么”都是人所赋予的,是和那个赋予意义的人相关的。意义是如此,价值也是如此。世界本没有现成的意义或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就是赋予价值的过程。

这样,我找到了某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可是,我却找不到自己了。我不知道到自己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为什么我想的事情却做不到了。所以毕业之后我就没有在学术这条路上继续下去,因为我觉得,有些问题解决了,但是有些问题又出现了。当时去了北京,因为北京好找工作。我开始读的是编辑学,后来读了哲学,然后找个出版的工作,在北京比较好找。然后,在北京很意外地碰到我一个本科的同学,她在北京的华夏心理机构,聚会时她跟我说,你学习哲学这样一个背景,很适合做心理咨询师。我想是啊,也许我可以做心理咨询师。

我当时倒并没有想,做心理咨询师来解决我自己的网瘾或者是拖延症的问题。我只觉得,做心理咨询师很屌,很能够吸引人,很特别(我都不是在意识里明确这样想的,而是直觉上觉得做咨询师很特别),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很特别很特立独行的人。

我当时把北京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目录下载下来,然后按照那个专业目录上看有多少门课,按照这个课程,找市面上最好的国外的教材,一本一本地读,准备了两年的时间,到2008年我就以考心理学博士的名义辞职了,来学习和备考以及备考心理咨询师。那个时候我给我爱人很大的压力,因为只有她一个人上班,我们俩从外地来北京,只有她一个人上班,她的压力非常大。

可是考博这条路很快就断掉了,因为我发现我又是跨专业考研,原来是从编辑学到哲学,这次又从哲学跨专业到心理学。而全国唯一我能考的就是武汉大学,因为武汉大学心理学在哲学院里面,而其他学校的心理学我是没办法考的,因为它们都要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材我根本看不懂,全都是一些计算机式的语言,我自学完全学不来。那我只能考武大,然而我跟武大的老师联系后发现,基本上已经内定了,他有一个研究生,原来读硕士的,现在要读博士,所以我就没办法考了。

所以我只能直接去做心理咨询师。当时我学了叙事疗法,初中高级督导班,系统地学习,同时又考了心理咨询师证,最后又到一个心理机构去实习,全职的实习。在那个机构每个星期四天每天四个小时接心理热线电话,非常锻炼人。那个心理老师(也是机构的首席咨询师兼老板)没有规定我们每个电话的时间,有一次我一个电话接了四个小时,当时来电的,的的确确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中途我还上了两次厕所,中途电话就放在那里。当然,我也接过一些骚扰电话啊什么的,这些也就不多谈了。但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三个月的实习,包含督导和个人体验,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走向。

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个人体验,只知道这个东西很神秘,考咨询师的时候考过,也听很多人说过,据说是心理咨询师的必经之路。我们老师就给我们做个人体验,带我们去体验,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去体验,比如体验什么是孤独,体验什么是自卑……

然后不知道是哪一次个人体验了,我们老师是做一个感觉回溯的练习(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感觉回溯,当时我并不知道)。她就叫我们去找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可能印象很深刻,可能很熟悉。我当时就说,我就有一种被人忽略的感觉,一种不被人看到的感觉,她就问,那你想想你什么时候有过这个感觉?我说我高中的时候有这种感觉。我高中的时候本来全年级第一的,结果考到那里去成了全班37名,然后中不溜,全班没有人注意到我。我也没什么特长,所以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是被忽略的。

那个老师说,你能不能再回想一下你更小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呢?然后我就开始回想,我想到了——我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这过程好顺,其实当时不是那么顺的,她一问我就开始打岔,我就开始讲什么我爷爷呀,我爸爸呀。可能那个老师比较狠,她过一会儿就把我拉回来,然后再说那个感觉的问题。后来我想到,好像我都没有具体的记忆了,只有那种感觉,我说我想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有那种感觉。她问是什么感觉呢?我说我在武汉吧,个子还算是比较高的,然后又是个男生,在班上没有人会欺负我,可是我的成绩又不是特别好,就是中不溜吧,好像当时也没有人注意到我,没有老师觉得我是个麻烦,也不会觉得我是个问题,感觉我在班上既没有人批评也没有人表扬,也没有人欺负也没有人喜欢,就这样一种状态,一种感觉自己完完全全被忽略了,就好像消失了也没有人注意到的感觉。

那么到这个时候呢,我们老师,她很理智,做得很专业,并没有往下再挖,她就带我走到这里。

之后我就开始觉得,这个感觉好像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一直都在,包括我在大学里面,我一直都是一个所谓比较有个性的人。我的左耳上有个耳洞,2000年以前打耳洞的男生是很少的。同时长期揣着一个大饼式的CD机,揣在兜里面一边到处晃一边听歌,也不屌任何人。然后我又学美学,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然后又学摄影学哲学——好像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我不是这样直接说:嗨,来,你关注一下我吧,我们来聊一聊。我只是把自己变得很怪,很屌,让别人注意到我。包括我这时选择来做心理咨询师,都是为了这个,都是这个原因……

那个时候我突然特别特别地痛苦,好像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的。包括我那种对于父母的怨恨,都是把我自己的自卑,自己的不受关注,把那个感觉放在了父母身上:我不行,是你们的错,是你们没有给我很多的特长,我不会弹钢琴,我什么都不会,没有很优秀。个人体验完了之后有好几个月,我都是处于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而且莫名地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怨恨,使劲拉着我的老婆讲,最后我老婆就吼我说:你要再这样我就跟你离婚。同时在家里我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哭泣,因为我就觉得怎么这么多年来,那时候我已经30岁了,这么多年,我一个30岁的大男人竟然都一直在为这个莫名的感觉在不停地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然后还怨恨父母,还给我爱人很大的压力,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

我当时听到一首歌,就不停地听这首歌,这首歌里面唱到everything is

wrong,“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的”,然后又唱到everybody hurts,“是每个人都会受伤”,然后也会唱hold on,就是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

《Everybody Hurts》

By R.E.M.

When the day is long and the night' the night is yours alone'

当艰难的一天到达夜晚时,你独自一人

when you're sure you've had enough of this life' well hang on.

当你觉得你已经忍受够了这样的生活

Don't let yourself go' everybody cries and everybody hurts sometimes.

不要放纵你自己,每个人都曾哭泣,每个人都受过伤

Sometimes everything is wrong. Now it's time to sing along.

当一切都错误时放声歌唱

When your day is night alone'(hold on' hold on)

当你的生活是黑夜时(坚持,坚持)

if you feel like letting go'(hold on)

当你想要放弃时(坚持)

when you think you've had too much of this life' well hang on.

当你觉得你已经忍受够了这样的生活

Everybody hurts. Take fort in your friends.

每个人都受过伤,从你的朋友汲取力量

Everybody hurts. Don't throw your hand. Oh' no. Don't throw your hand.

每个人都受过伤,不要摊手选择退出,不,不要退出

If you feel like you're alone' no' no' no' you are not alone

也许你感到孤单,但你并不是一个人

If you're on your own in this life' the days and nights are long'

如果你独自承受,那么生活便沉重艰难

when you think you've had too much of this life to hang on.

当你觉得你的生命中有太多煎熬

Well' everybody hurts sometimes'

每个人都受过伤

everybody cries. And everybody hurts sometimes.

每个人都会哭泣,每个人都受过伤

And everybody hurts sometimes. So' hold on' hold on.

每个人都受过伤,所以坚持,坚持

Hold on' hold on. Hold on' hold on. Hold on' hold on.

坚持

(Everybody hurts. You are not

alone.)

每个人都受过伤,你并不是独身一人。

经过那段时间以后,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各个方面的变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就好像刚从幼儿园里面出来一样,感觉自己30岁了,算是终于从幼儿园里面出来了,特别是感觉自己有了许多“责任感”。这个下面再详细谈。

首先就是我惊奇地发现我写字的笔迹在发生改变,笔迹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我没有系统练过字,我很难描述,但的确感觉我的笔迹跟以前不一样了。同时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了些,好像以前不会有感觉的事情,现在突然“有感觉了”。

再就是那时我突然回想起我妈曾经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考研的时候,其实我们家经济并不富裕,我爸爸是工人,我妈妈是个会计,后来也只是做一些小生意,就是织一点毛衣,那就不是生意,只不过是手工作坊。当时我考研是工作了两年后辞职脱产去备考的,我父亲就不太愿意,他希望我工作,要我为家里分担一部分,可当时我就是想考。后来我跟爸爸就有很多纠结,后来我妈妈跟我爸爸说了一句话,她说时我在旁边听着,我妈说,我们就这一个儿子,是吧?他现在是去学习是去考研,他又不是去做杀人放火违法的事情,他如果要是瘫痪了你还不是得养他一辈子……以前我听到这个话可能没有太大感觉,可是个人体验之后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来。我想就是说,对于父母而言,其实有的时候你真要是瘫了,他们真的会把你养到他们死为止,虽然他们会唠叨,也会报怨,但这就是父母的爱啊!父母的爱就是你瘫了也会养你一辈子。

从这个时候,我学会了什么叫感恩。以前感恩那个词我觉得是一个很一般的词,可是那个时候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什么是感恩。其实我的父母是很不容易的,我从小我们家里没有人帮忙,是他们两个把我带大的。当然中间有一年半他们是没有办法,把我送到乡下去。现在我也有孩子,所以我知道养孩子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其实他们那个时候,已经尽他们所能给了我他们能够给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真是觉得感恩,同时内心里面又多了一份责任感,感觉这个家庭其实不能没有我的一份承担。我必须得工作,必须得赚钱。不能让我的爱人独自承担压力,让我的父母再去担心我这么大一个人的生存的问题。不能让他们来养我。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好好想了一下心理咨询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

当时我三个月实习完了之后,那个老师对我还比较满意,就把我留下来做心理咨询师。作为北京的一个刚出道的心理咨询师,我可以每小时收200块钱,可那个时候咨询量是非常少的。咨询时间很少,而且咨询机构的提成算法是,你的个案越少,咨询机构提得就更多。规则就是这么残酷,你的个案越多,咨询机构的提成还越少。我一个刚出道的咨询师,我做了两月的咨询,我只挣到了400块钱。连饭钱都没有挣回来。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我能不能走下去?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我能不能做心理咨询师?当时走这条路的确是不现实,真的是不现实。

所以后来我想一想,我的优势在哪里,至少我有些经验的地方在哪里。我做过两年的图书编辑,又懂一点心理学,如果我做一个心理学的编辑,也许是很合适的。所以我就回到了出版行业。这里需要插一句,2008年出来的时候,因为08年奥运会关闭了很多有污染的小纸厂,纸价飞涨,小图书公司大批大批地倒闭,所以我们公司也是发不出工资来。我走了以后,那个公司被一家大型的出版社收购了,所以我又回到了那个公司里面。这是工作方面的改变,以后我可能会说更多关于工作方面的东西,这是我之后最大的“症状”。

这段时期我还有一个改变,比如说我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看电影,我喜欢看的片子基本上都是没有公演的,都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可是我以前没有办法一个去看,我一定要把我的爱人拉着。我总觉得一个人看电影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总需要有人陪伴。从那段成长之后,我发现我自己可以一个人看电影了,不是必须要人陪伴了。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我爱人喜欢看美剧,可是我基本不看电视剧,只看电影。从此以后她可以看她的美剧,我就看我的电影。

最特别的是,在那个半年里,我做了两个噩梦,让我体会到完全没有体会过的感觉。我从小从来没有做过噩梦,我都怀疑我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做过噩梦。可是当时我做噩梦了,具体情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看了恐怖片然后就做噩梦了,梦到自己被关在一个铁柜子里面,可是那个恐惧,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恐惧,突然出来了。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到底代表什么,后来就忘了,因为后来也没怎么做噩梦了。但是那时突然体验到了什么叫恐惧,真的是很害怕很害怕,在那个梦里面,就一下子觉得自己有种说不出来的那种东西,那种感觉真的是完全说不出来。

第三阶段:生活是最好的治疗师——我的抑郁

从我回到出版行业之后,原来的那个东西又回来了,就是“想得到就要做得到”、心想事成那个东西又回来了。

回到出版行业之后我就定了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做百万级的畅销书。我做编辑的,我做不出100万的畅销书,那我有什么价值呢?当时我就非常努力地去做书。

那个时候我们讲,做编辑有三个主要的工作,一个做书,一个约稿,一个做选题。所谓做书,就是别人给你一个稿子,不管这个稿子多么烂,你一定要把它做好,卖到2万册,在中国市场上卖到2万册的书都是不错的书了,这时候我就定了这么一个目标,这三年我一定要把书做得非常好。果然,这三年的确是基本上实现了这个愿望。

第一本书,很运气,叫《心理画》,是我上叙事班的同学给我的稿子,这本书卖得很好,然后这本书就成了我做得最好的书,以后再也没能超过这本书了。

后来老板会给我一些稿子,一个最烂的稿子就是一本书里面就只有100多个哲理小故事,那个时候哲理小故事都已经烂大街了,满街都是哲理小故事,别人为什么看你这个哲理小故事呢?同时字数又少,就只有2万多字,那个书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先做了一本样书,不行,后来又做,终于把这本书做成了,叫《上帝的公式》。那本书后来卖了2万册,我带了一个小编辑,她又跟着我做了后面三本,一套四本书。很多人买了这个书之后就骂:怎么这么烂的书,怎么就这么点儿内容。有的人说觉得还不错啊,很多哲理小故事很不错啊。其实这个作者在国外挺有名的,他叫德梅勒,是西方的一个灵修大师,这几本书在西方还是蛮好的,选的故事也很精,但当时哲理小故事的确是烂大街了,同类竞品实在太多。《上帝的公式》做了一个精装的,拿在手上特别有品位,然后一翻一个小故事。

《上帝的公式》这个书说白了就是一个编辑到了一定功力的时候,磨出来的一本书。那一整套书卖得都还可以,但是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百万级的畅销书,我每天就是研究那个百万级的畅销书,主要研究封面、文案、包装、营销,内容基本都不看。那个时候我还在继续学习心理学,什么心理操纵术啊,什么身体语言密码呀,反正学的都是一些怎么去掌握读者的心理、怎么控制别人的东西,也有一些心理治疗的专业书。我学的都是心理学,关于出版的书我一本都没看,因为我觉得,心理学多牛啊,如果学心理学还把握不了读者的口味的话,怎么可能呢,我当然能够做出百万畅销书的吧……到这里先把这个事情放一放,反正结果就是,到我离开出版业,我还没有做出一本百万级的畅销书来。

第一个成长小组

那个时候,我的心理学的专业学习还在继续,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获益者,我的感觉就是自己刚从幼儿园里面出来了嘛,所以心里非常欣喜,又充满了力量,很有激情,跟打了鸡血一样。于是接着学心理学,跟我几个朋友组了一个成长小组,是自助式没有人带的小组。

组第一个小组的时候,我们当时都不知道这个怎么做,那为什么组自助小组呢?说白了,一个是感觉那个时候学心理学的程度还不是很成熟,感觉找心理咨询师直接做个人体验还是有心理障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钱,说白了就是没钱,北京一个成熟一点的咨询师就得500元一个小时,一周至少一次,一个月就2000,哪有钱啊。所以我们就组织自助小组,我们自己成长。

我们当时的形式是什么呢?一开始是七八个人,两周活动一次,每个人每次来都谈一谈这两周的生活感受,轮流谈。但是走着走着,感觉就变味了,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分享,我学的叙事疗法,那么我带着大家来体验一下叙事疗法,然后现场做咨询,其实我根本就不会做咨询,那个现场做的更加不行;或者他学的催眠,他就带大家体验一下催眠;她学的音乐疗法,她就带大家一起体验一下音乐疗法……

就这样这个小组走了有两圈下来,将近有一年的时间了,但是这个小组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小组里面开始有冲突,开始有相互的攻击。那时候因为我们是初学者,我们都觉得应该讲“真话”,特别是在小组里面我们就要讲真话,谈真实的感受。比如我说我对你的真实的感觉:“我觉得你这个人有很厚的一面墙。”这是我们当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或者:“我觉得你很难接近。”“我总觉得你有点假的感觉。”这个话其实说得很伤人的,这样的话其实真的是很让人不舒服。在这个团体里面,大家素质还是蛮高的,有咨询师还有企业的高管,还有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多多少少学过一点的。后来还有一个央视的记者,那个记者是中途被请进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感觉有点动力不足,时常有人请假。然后跟我一起的那个组织者,就是那个华夏的女孩子就把这个人请过来——以这样的方式来挽救这个小组,鲶鱼效应嘛。带一条鲶鱼进来也许会给小组新的刺激。果然这条鲶鱼是一条很强很强的鲶鱼,她是记者,她做过两年多的死刑犯的采访。那当时是央视里面非常有名的一个节目,专门采访死刑犯,我虽然没看过,但是,她最后采访到自己到安定医院里面去看心理科,看心理医生。那个时候,她说她每天全身每一个骨头都疼。但是她也是很犀利的,特别是在小组里面,而且她也一直陪着我们的小组走到最后。

小组走到最后,可能我自己也占了很大的因素。因为我时常会说我们这个小组要改变,不改变我们就散了。也有其他伙伴说觉得小组要改变。我们也想过请外援,比如说请杨凤池,就是那个央视《心理访谈》里的杨凤池。其实我们是能够请他的,但就是没动,就是哪个老师都没请。然后就小组里面进行内耗,不停地相互攻击,后来就开始“不来”,这个不来那个不来。当时我可能是坚持最久的一个,我跟那个华夏的女孩子我们俩坚持到最后。其实这个小组走到一年多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参加另外一个小组了,这可能也是我对这个小组失望的表现。另外一个小组的组织者号称是动力学小组,以精神分析为指导,而我前面这个小组是没有任何理论的指导的。

第一个小组到最后,我们就说这样吧,要不然我们先暂停,我们去吃一个散伙饭。那个散伙饭吃得很难受,其实这将近两年的时间,大家相互之间已经建立了很深的关系,但就是为什么进了小组里面就会出口伤人,就相互攻击,就不知道为什么。小组这样崩了,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难受,真的很难受,那就是“崩”了,分崩离析的。

第二、第三小组

随后我继续参加第二个小组,就是那个动力学的小组。那个动力学的小组其实有主题的,但什么叫动力学大家还是不清楚。这个小组参加的人的年龄层次会比较大一点,许多都是比我大的,都是40岁左右的。第二个小组走了也有一年的时间,也是两周一次。一年时间之后我就出来了,因为我发觉这一年里,那个小组里面的冲突是没有的,为什么呢?连冲突都没有,也有问题啊!那一团和气的感觉比我们前面那个还有问题些。

最后,我想那不行的话,我就参加一个有人带的吧,我就报了一个北大心理学博士带着的心理学小组,也是动力学小组。我们在一起活动有10次,每周一次,然后呢?当然我也不是说有人带的小组就有问题,只能说这个咨询师可能能力有限吧。这个小组里面其实成员素质都挺高的,之前那个华夏的女孩也到这个小组里面去了,还有几个心理学博士,但是总感觉,这个小组里大家虽然也在冲突,但这个冲突就没有第一个小组那样有实质,大家好像是在很努力地冲突,为冲突而冲突。大家都觉得,我直接对着你说的话,这个小组就是有动力的。

小组带领者基本上是以倾听为主,这些事他对我们也没有反馈,整场他非常地节制,整场都不怎么说话,最后就成了一个好像我们表演给他看的感觉,就是我们在表演小组给他看。这个里面就带着很多表演的味道。所以后来我还是出来了,觉得好像没有得到成长。

第四个小组也是第一个成功的小组

在这期间我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就是我在做书的时候接触了大量的老师和其他的机构。当时有一家叫立品的图书出版机构,他们和胡因梦的关系很密切,出版了大量的灵修和超个人心理学,还有华德福方面的书(华德福是一种早期教育的理论,和蒙台梭利对应)。立品长期办读书会,一周有两三次的读书会,他们会请一些老师过来带。他们不是以这个读书会来盈利,因为图书的印量其实是很大的,一般都是好几千,一次性来这七八个人对他们而言,就是对卖书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学到了一种很特别的读书会,开始时是每个人读一两段,然后轮流谈感受。当然他们的读书会是一种开放的方式,是纯开放的,每次参加的人都不一样。

后来我们觉得这个“读书会”挺好的,就想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形式拿过来,应用到小组里面去?当时我对精神分析比较感兴趣,我那个华夏的朋友读了一本非常好的精神分析的书,就是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的译本),然后我们就拿这本书做读书小组。除了轮流读书,轮流谈感受之外,我们还加了几个设置,一个是谈感受时可以和书有关,也可以和书无关;一个是谈的必须是感受,不讨论任何理论问题,不争辩;再一个是,一个人谈感受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回应,但回应的时候必须对着说话的人用“你”和“我”两个人称代词,不能对着另一个组员说“他”如何如何。

这就是我们第一个成功的自助式心灵成长读书小组,那个时候已经是2010年了,也就是我参加的第4个小组。小组成员有咨询师,也有图书编辑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我们就这样两周一次活动,就这样读完书谈感受。第一个很奇怪的是,小组里面没有以前那种冲突了,虽然也有那种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的情况,但是不像以前那样,以前那种假的冲突没有了,那种剧烈的没有人能够处理的冲突也没有了。好像每个人都在谈自己,每个人读了之后都会说:“我觉得这个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我就是这个样子。”然后接着说我当时的经历、我的那个故事是什么,然后就每个人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活动了近一年,每个人都获得了大量的自我觉察。快过年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特别活动,就是大家一起吃一顿。我们找了一个比较幽静的希腊主题的餐厅,坐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面,当时楼上好像也没什么人,我们几个小组成员就在那里边吃边聊,然后突然就有一个成员说,我是同志!我们活动到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同志!大家都很惊讶,也很欢喜。他在小组里出勤率其实挺高的,一直在参加活动,请假的次数很少,但是他在小组里面一直都很节制,就是说,他不是很积极说话,发言很少,解剖自己也很少,就是偶尔讲讲道理。但是他突然说他是同志,当时我们都很高兴,感觉他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一样。对于他而言,他也是第一次在异性恋人群里谈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出柜”。对于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来讲,出柜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们也没有任何的排斥,只是很高兴。特别的是,出柜了之后,他在小组里面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他开始在小组里面表现得很积极,甚至会提出一些建议,说小组可以换一下形式什么的,就一下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我们的小组活动先在一个朋友的机构里面,后来那个朋友的机构关门了。接着就在一个咖啡馆里面,大半年之后那个咖啡馆也倒闭了(真不是我们干的^_^)。然后我们就去了一个茶馆,最后还好,那个茶馆最后都没有倒闭。在那个茶馆我们要的是包房,我们后来一直在那里活动。咖啡馆之前是大家一起找的,后来那个茶馆是我找的。后期就一直是我在组织,其实我就两周一次给大家发个短信,主持还是轮流的,我不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小组里面其实也是有咨询师的,也有一个搞心理学理论书籍出版的编辑,他们的心理学水平比我高得多,我只是一个组织者而已。后来,快一年半的时候,有一次照常的活动,当时有一个女性朋友,也不知道读到了哪里,她就问我们,她说:“我平时是不是时常这样哈哈地笑?”我说是。她说:“那你们有什么感觉啊?”其实,我们感觉她一般那样哈哈地笑的时候好像有点假,她一笑就好像那种——她如果不同意你的意见的话,她就那样哈哈一笑。但是你心里面非常明白,她就是不同意你的意见,然后她这样哈哈一笑她就不说了,仅仅是不说而已,心里还保留着意见。所以当时我们就给了她这样一个反馈,然后那一晚上她就哭了,她突然发现她自己是这么一个容易伪装的人,特别善于伪装。

这个过程就很特别,和我参加的以前的小组完全不一样。我们以前的时候,就是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比如“我觉得你一直在隐藏自己。”但是这里是她自己说出来的,是她自己在向小组求证,从这次之后,她得到了改变。其实,之前她在小组里面谈的并不是这个问题,她一直在谈她和她父亲的问题。但是,就这么一个点,这个东西就冒出来了。当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她突然发生了改变,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设置”。后来学了团体治疗才知道,这就是所谓“平行暴露”,相比说自己经历的“垂直暴露”(比如前面的伙伴暴露自己的同志身份),是一种不同的成长路径,也是团体治疗相比于个体治疗的优势所在。

在这个小组里,我自己也找到了一个可能影响我最深的东西。我是1岁半被爸妈送到乡下,一直待到3岁才回家,这段时间里,爸妈可能一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也不一定,因为那时一周只休一天,而且交通很不方便,路上得3个小时),所以对于我来说,有一种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可是,我最深的感觉是,每隔段时间就得面对一次分离,无论我怎样表现,我表现得再乖,再好,你们还是要走,无论我怎样恳求,你们还是要离开我,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在小组里我把这个感觉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很沉重。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又和我的一段情感经历联系了起来。

那是我的初恋,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一直纠结了近10年。中间初三、高三,我向她表白两次,她让我失恋两次(为什么是这两个时间,后面还要谈到)。到了大一,她又回来找我,当时让我非常痛苦,感觉好像已经没有感情了,却又深深地舍不得。最后说好重新开始,但几个月之后,我还是向她提出了分手,因为我实在无法找回从前的感觉了。分手后的大半年,我渡过了人生中最抑郁的一段日子,那时候,就是一点阳光的明暗变化,也能让我哭好一阵子。她当时说,我跟她提的分手,却比她还难过。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个样子,分手后的几年里还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还爱着她。这个疑惑在小组里突然找到了答案,其实真的很简单:失恋了。当时初三、高三被拒绝后,我都是“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所以中考、高考都考得非常好。当时也抑郁,但更多把情绪转移到学习上了。而到大学时,我向她提出分手后,我再无法掩饰我的悲伤,再没有借口转移我的悲伤,于是前两次失恋的情绪一股脑全部出来了。那天下午我在树林里一边哭一边给她写分手信,完了把信塞到她家门下,晚上却再也忍不住,冲到电话亭,直接插队跑到最前面给她打电话,听到她一声“喂”我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舍不得,我真的舍不得,你把信撕了吧……”我内心是真舍不得,内心知道真的已经不爱她了,却深深地舍不得,无法面对失恋。在这个小组里,我最终面对了这个失恋的事实。

生活是最好的治疗师

在北京参加这几个小组的同时,我还是不停地去想做百万畅销书,但是一直很受打击。这个时候,我又开始怨恨父母了,特别是怨恨我爸,我总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像一个父亲。我就觉得,好像我从来没有一个心灵导师这样的人在我身边,他能够让我仰望,让我去崇拜,或者在我人生的每个节点上给我提示一下,让我过得更顺一点。为什么我的路总是走得这么艰难?当时我对我爸产生了一种很大的怨恨甚至鄙视。我觉得他做了一辈子工人,一辈子都离不开家。

其实我爸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当时在整个厂里面是技术的一把手。比如说他们厂里到深圳去出差,去学技术,那么两个厂长带着一个工程师,再带一个工人就是他,绝对是厂里技术的一把手。那个时候他如果到深圳去打工的话,会挣很多钱,或者就算是打零工的话,做点兼职,他也能赚很多钱。但是我爸爸基本上下班就回家,他唯一的一次打工就是,当时是隔壁邻居家先买的冰箱,当时我做10岁,邻居就炫耀说:你们家儿子做10岁,你们如果买的肉啊就到我们家冰一下。那时候我爸的面子就挂不住了,然后,他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冰箱给挣回来了。那个时候冰箱可是很贵的呀!他其实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但他总是待在家里面。他也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年轻的时候稍微喝点酒,后来也不喝了,他就是完全的一个顾家,的确很顾家。但是我那个时候的确是有点瞧不起,就是这种感觉。

时间就慢慢到了2012年,那个时候,有两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第一个事情是,我当时还是有百万畅销书的梦想,于是我就参加了一个精神分析的培训,我要找找自己有什么问题。这是个系统的精神分析培训,上午讲理论,下午团体督导,每周日一次,要上36次。这个培训锻炼了我反移情的能力,谈感受的能力,通俗地讲,情商提高了很多。

那期间,我们做了一次抱持训练,这个抱持训练是客体关系里面的一个训练,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让学员分成抱的人还有被抱的人,你自己去选择,想让谁抱,而抱的时候,一定要用那种抱婴儿的方式来抱,当然你不可能站着了,你可以坐在地上把他的整个上半身像抱婴儿一样抱在怀里。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练习,虽然参加过很多心理活动,跟很多男学员、女学员也拥抱过,但是像这样抱的方式,从来没做过。而且老师还要关灯。我开始是被抱,我被抱的时候我很紧张,恨不得就把我自己撑着。被抱的时候手还撑在地上,就是不想、不敢或者是我心里面没有办法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另一个人。可是我去抱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内心里涌出来很多东西。当时是一个女学员,在这个班上之前我对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注意,她自愿地选我来抱。当我抱的时候,我的心里面涌出了很多东西,就是,就是有一种暖暖的柔柔的东西从内心里面往外涌的感觉,但和恋爱时的爱情又不一样,好像另一种“爱”的感觉。当时那个练习也就是那么长时间,做完也就过了,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个事情,虽然这有一个特别的感觉从来没有体验过,可是后来过了不久,我的女儿出生了。

我之前是不想要孩子的,就这个生孩子的事情我曾经和我爱人沟通过。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生孩子这个事情,怎么变成了一个没得商量的事情呢?为什么只要你要生就必须得生了?我们俩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生孩子呢?当时工作也不是很稳定,房子也只是在武汉贷款买了一个,但是我们在北京,我们当时还在想要不要把武汉的房子卖掉,然后在北京买房子。那为什么要生孩子呢?可能对一个女人而言,生孩子是一个本能,或者是一个本性是一个女人的天生的母性。后来,她的反应让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谈道理的。其实我个人的恋爱过程其实是蛮波折的,所以我知道女人是不能谈道理的,她这个时候她就是想要,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怀孕了,那么就要吧。

我就带着这样一个“那就要吧”的想法接受孩子的出生。可是,当这个孩子出生之后……当时是剖腹产,女儿出来不久,就是当我真正地把我的女儿抱在怀里的时候,我突然又感觉到了那种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的感觉,就是和当时抱持训练时非常相似的那种感觉,就是源源不断地,像沸腾一样,从内心里面涌出了源源不断的东西,一种非常温暖的东西,抱着她就感觉好像抱着一个……我实在说不清楚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只能把它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只能是“爱的感觉”,那种涌出来的“爱”的感觉。她刚刚出生的时候,刚刚从产房推出来的时候,其实还没什么感觉。当时我还在摄像嘛,那医生就说别拍了别拍了。后来进到那个病房后,我就觉得唉呀,这个什么小啊,就是觉得好像这么小的一个小家伙,这么小的一个东西,她要是死了怎么办呢?所以其实当时就很担心,然后呢就时常去探她的那个鼻息,就是看她还有没有呼吸,怕她死掉,同时就弓着腰在那里盯着看,盯着她看。然后看她的眼睛,然后她有时候也看我们。当时感觉是有点神奇。到了她从医院出来之后,到了我可以抱她之后,那个涌出来的感觉就出来了,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了,一直持续,一直没有消失过。甚至当她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我抱她时都会有一种想把她抱着陷进我身上的肉里面的这种感觉,我之后就有这种冲动,就是把她抱进去抱到整个身体里面去。

第四阶段:成年时,我37岁

女儿的出生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她一出生我们就开始想,未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考虑到回武汉的问题,然后我先回来,找了一家出版社,工作了一年。这一年我爱人带着孩子,我爸妈在北京照顾她们。回武汉后我先参加了一个精神分析的学习小组,同时在华夏心理机构带“爱的艺术”读书沙龙,后来就在2013年初组了武汉的一个自助小组,也是第5个小组。

我们一开始就在华夏心理机构的场地活动,还是两周一次。一开始用的是一本叫《自恋》的书,感觉不是很好,后来换了一本书,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霍妮晚期的著作。也是她生前最后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为什么选这两本书呢,因为那个时候,我那个百万畅销书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原来读研究生时是想做却拖延,有网瘾,后来我没有网瘾了,又变成想做却做不成,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打了几年鸡血的状态,这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我学习了精神分析,我感觉我可能是“自恋”的问题。是因为自恋吗?我就把自己想得非常的高大,非常的牛。当时我觉得自己是自恋的问题,我就看很多小说,专找有自恋情节的小说看。我看了王安忆的《长恨歌》,还有卡波特的《冷血》,就是讲自恋这种人格的表现。

一个空竹和两个工作坊

然后这段时间我碰到几件事情。一个是一天早上,我从我们家小区出来的时候,有几个老头在马路对面玩空竹,就是那个用绳子拉来拉去抛到空中的那个东西。一般人玩空竹一开始的时候一定很紧张对不对?这个空竹首先很容易掉下来,把它荡当起来之后,又怕这个东西把自己打到,他们就是这样玩,看上去有点滑稽。我当时就在内心里面笑他们。我说你们用这样的方式玩空竹的话,你们怎么可能玩得好,你们是带着恐惧在玩。你们害怕这个东西玩不好,又害怕它打到自己。如果我来玩空竹,我一定会把这个空竹好好地看一下,再好好好地摸一下,把它里里外外仔仔细细观察一番,然后了解空竹的一些历史,它是什么传承的,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把它的所有方面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是用这种方式跟空竹建立关系。我要感觉到空竹是我的一部分,它就可能成为我的朋友,甚至于让它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它如果打到我那就是我自己打到自己而已。我要爱这个东西,爱这个空竹,才能玩好空竹。这是一件,但这件事的意义到后来我才理解。

另外我又参加了几个工作坊,之前当然也参加过其他的工作坊。2013年参加了一个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工作坊。在画那个家庭系统图之前,我就谈到了一些我对父亲的怨恨,但是等我画完那个家庭系统图,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父亲给了我一个很大很大的东西,真的是非常非常大,影响我一生的东西。因为我老家是泰安,就是在泰山脚下,所以我父亲从小就以他自己是一个泰安人为自豪,在我小时候就跟我讲了很多很多泰山的故事。因为泰山是一个很特别的山,历代的皇帝们,而且只能是有卓越功勋的皇帝,才有资格到泰山去封禅。从秦始皇开始,只有六个皇帝有资格去泰山封禅。我从小也是以作为一个泰安人为自豪。我爸就跟我讲过很多很多泰山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影响了我几十年,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脚本”,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谈)。同时他其实很热爱生活,他干一行爱一行。他热爱过很多东西,学唱歌上过武汉大剧院的舞台,做过厂里的电台主播,养金鱼养到被人偷……虽然他的爱好过段时间就丢了,但他的确是非常热爱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遗传给了我,我做出版爱出版,做心理学爱心理学。而且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礼物,放了一个很大的东西在我的心里,那就是一座“泰山”。从小我就会有一种盲目的乐观,我觉得我能够做成很多事情。虽然很盲目,但这个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谈到抑郁症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抑郁症病人会有一种“客观”,他们看事情是很客观的,而正常人是需要有这样一种盲目的乐观和盲目的自信的,这个东西是我爸爸给我的,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是我爸爸给我的。这是两个很大的礼物。

过了不久,我参加了另外一个工作坊,是蓝图职业规划的一个工作坊。在那个工作坊上,有一个环节是专门处理和父母的关系的,具体怎么处理的我也忘了。就是当时做了一个练习,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突然想起来了:我怎么“又”开始怨恨我父母了。原来这几年的怨恨里我就没有想到这个“又”,然后突然我“又”怨恨,我“又”把自己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放到我爸身上去了!这真是同一个洞,竟然跌进去两次。大家可能看过一首关于大洞的小诗,我竟然亲身体验到了。

由五篇短篇形成的自传小诗:

——波歇·尼尔森(Portia Nelson)

Ⅰ我走在街上/路旁有个大洞/我掉了进去/觉得迷失、无助/这不是我的错/好像永远不可能逃出去。

Ⅱ我走在同一条街上/路旁有个大洞/我假装没有看到/我又掉了进去/不敢相信自己又掉进同样的地方/可是,这仍然不是我的错/我花了很久才逃出去。

Ⅲ我走在同一条街上/路旁有个大洞/我看到这个大洞/我又掉进去……已经成了习惯/我睁开双眼/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是我的错/我立刻逃出去。

Ⅳ我走在同一条街上/路旁有个大洞/我从旁边绕过去。

Ⅴ我改走另一条街道

这次职业规划的工作坊,祛除了我对父亲的又一次怨恨,然后也给了我一个东西,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就是在教练的督导下,我能够坚持每天5点半起来看书学习,为我的生命每周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在第5个小组里的成长

现在转回来再说这几年一直没有间断的小组成长。在第一个读书成长小组里,我自身的成长并不是那么明显,可能那两年,那个时候还处于打鸡血的状态,热血澎湃地想做百万畅销书,反思不够。但是那个时候却处理了一个另外的东西,一直没想通的曾经的一段感情,那个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

在武汉的第二个小组里,我就集中地说我工作的问题。每一次都说我那个工作的问题,每次都谈那个做畅销书没有做好,做不出来,那个时候怎么就不行,怎么就不那个什么……说着说着,有一次在小组里谈到那个空竹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对出版这个事情其实和他们玩空竹是一样的,也是带着恐惧。我搞了那么多年出版,我竟然一两本出版学的书我都没看,真正的畅销书也没有读几本,没有研究产品,一直只研究书名、封面、营销手段——说白了,一直在做表面工夫。同时我去看那个心理学的书,就是去壮胆,就是去学那些什么心理控制术那一类的东西去了。一本出版的书我都没看,这真是恍然大悟,我赶紧去找出版学的书来看,就是有名的出版家自己写的一些作品,讲他们的出版经验什么的。后来还研究《圣经》,因为《圣经》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畅销书,那是顶级的畅销书,那么我如果做一本《圣经》出来那多牛啊。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把《圣经》看完,同时还把一本研究《圣经》如何写作和传播的书看完了。看完了之后我发现《圣经》里面根本就没有编辑的份,《圣经》的整个写作和传播的过程是都靠圣徒或信徒来完成的,那些圣徒是不需要编辑的,《圣经》产生的年代是一个没有编辑的年代。

这时在小组里面,谈着谈着,之前还是谈工作,后来就开始谈我的伟人情结了。

从小我是一个没有办法看传记的人,就是没办法看传记。我记得我曾经准备看那个西方哲学家罗素的传记,翻了十几页,看到了罗素的早年情感生活非常的糜烂,我就觉得这个人道德败坏,我不能学这个人,我就没看了。其他的传记就是翻都没翻,我拒绝看传记。然后偶尔在哪个杂志上看到哪个地方写到一个伟人,我就会马上看他成名的年纪是多大,他是30岁成名还是在50岁成的名,看我还有没有机会,而且我特别关注那种大器晚成的人,因为我只能“大器晚成”了。我这个伟人情结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我会列那种读书计划,时常列个一百多本必读文学名著,或者列一两百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哲学的我要搞一遍,历史的我也要搞一遍。收集了六七千本电子书,看的没几本。因为计划都列出来了,但是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庞大了,无法实施。

刚好小组读的这本书《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就是专门处理我这个问题的。它里面谈到理想化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问题,那个理想化自我,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总是会让我们去追寻一个幻觉,总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完美,总会把自己的性格变成美德。如果说我是一个外向型的性格,我说话很直,那我就觉得我很真诚,我对你怎么想我就怎么说,对不对?你看那些专门讨好人,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他们多虚伪啊,是吧?他们多累啊!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有3种应对和处理基本焦虑的方式,对抗人,亲近人,和回避人,就有三种类型的人格:夸张型、自谦型和与世无争型。其实所有人都会把自己处理焦虑的方式变成一种美德,那么亲近人的,他会觉得自己很善良,非常的善良,觉得自己会为别人付出一切,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就觉得:难道我不值得被爱吗?那个逃避人的,他就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虚假,都是空虚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不管爱情也好荣誉也好成功也好,一切都是浮云。其实是因为他跟人相处有焦虑,他就把这个焦虑推到最深的地方去了。他就想:其实我就不喜欢跟人交往,我只做我自己的事,过自己的生活就行了,我一个人看书多好。(我以前时常也有这种想法)

可能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亲近,或者是回避。说白了,在小组里读《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把我剐了一遍,又剐掉了一层皮。把我之前值得骄傲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撕碎了。慢慢在这个小组里面,我开始面对自己。

从2013年初小组成立开始,中间招过一次人,从2013年走到2014年,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是我改变最大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我发现,我内心里面,我小的时候,最崇拜的英雄是什么?就是那种佐罗之类的人,《游侠传奇》什么的,戴着面具,非常厉害,平时却掩饰得很严,表现很老实。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个。我是一个很孤独的小孩儿。小时候住的那种筒子楼,一个楼道里面有很多家,门对门,大白天楼道里也是黑的,如果有谁躲在哪个角落里面,人从旁边走过去都看不到他。我自己最喜欢做个面具,特别是佐罗那样的面具,然后戴着我的面具躲到角落里看着别人走过去,我心里就窃喜。——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就是那个戴着面具躲在黑暗里自嗨的小男孩,一直戴着面具,心里面觉得自己很牛,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直不敢走到阳光下来,一直不敢把那个面具扯下来。

(下面这个面具,我曾经拿来做我电脑的壁纸)

我最喜欢的影视人物就是《戏说乾隆》里面那个乾隆。一开始的时候扮成一个客商啊、富商啊什么的,其实他是个皇帝。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集他亮出自己皇帝的身份,然后一把宝剑打打杀杀,把那些人打得稀里哗啦,多牛啊。还有《真实的谎言》里施瓦辛格扮演的隐藏自己身份的超越间谍,多牛啊,这部电影我看了16遍。

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我在做一件事情,我做出版,但是我同时学心理学。我号称是最懂心理学的编辑,又是一个最懂出版的心理学爱好者,两边都不搭。我学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其实说白了,就是戴着面具,就是在积累我自己隐藏的优势。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觉得我学了心理学,我做了很多的“成长”,我每两周一次参加这个小组,成长了这么多年,多牛啊。我觉得自己的修为很高,但是我究竟有几斤几两,其实我并不知道。因为这个时候我还是戴着一个面具,待在黑暗里面,同时又觉得自己很牛。我发现,这个时候学心理学做成长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症状,这就是又在积累隐藏的优势,然后又不拿出来示人。这个时候如果我不去做心理咨询师,如果不去面对真正的咨询,我就是在症状里面,我必须得面对这个东西。

而同时图书出版这个行业也遇到一些问题,因为我是传统出版社的编辑,纸质出版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报纸、杂志已经一家一家地倒掉,图书过几年很快就会倒。我自己本来就是个数码控,对互联网非常感兴趣,电纸书、平板电脑买了六七个,所以我明白,纸质出版、传统编辑已经是快完了。我现在做的就是原来《圣经》抄写员的工作,《圣经》抄写员遇到了印刷术,而我们现在遇到了数字化。

这个时候我必须得转型,两个方面都得动,我决定要做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习惯就是积累内在的优势嘛,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前,我要把原来看过的心理书再读一遍,至少把霍妮的书再读一遍,同时把霍妮所有的书都找出来读一遍。我重新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是第三遍了。其实自己早就看过一遍,在小组里面读过一遍,那么现在看第三遍。后来武汉小组在我的建议下,也换读这个书了,可以说开始看第四遍了。然而,没想到的是,2015年的年初,就在过年前的一个早晨,6点左右,这个书让我有了另外一个领悟。

其实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来(当时已经9年了),我完全可以做兼职咨询师是不是?但是我完全没做,从2008年之后我一个个案也没接过了——我跟我爸一样了!下班就回家,守着家里面。其实我内心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我不能成功不能太忙,我成功了我一定很忙,我就会忽略我的孩子忽略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突然回忆起很早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一个幻想,那个幻想也是一个伟人情结的幻想。那个幻想就是如果我成功了,我的家人一定会离开我,因为如果我成功了我一定会很忙,我会忽略我的爱人,我会忽略我的孩子,我会忽略我的爸妈,他们都会很伤心,所以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什么?一个恐惧!有一个内在的恐惧在里面,就是我不想失去他们。

这个恐惧和前面说的我一岁半被送到外婆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70年代末,一岁半的孩子不能上厂里的托儿所了。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三岁可以上幼儿园,一岁半之前可以上厂里面的托儿所。我爸妈没办法,当时家里没有老人在身边,两个人都要工作,就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去了。对我这样一个一岁半的幼儿来讲,从出生就没有和妈妈分开过,却突然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妈妈不见了,爸爸也不见了。而且一岁半,爸爸妈妈也不可能跟我说任何的道理,心理上没有任何准备,我感到深深的恐惧,我就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我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里面,而且我外婆她也有工作,虽然离得不远,她也要上班。她上班的时候就把我放在床上,放几个包子,一下午我就在床上待着,然后几个包子陪伴着我,绿豆包子。

这个时候我想起,我那个成功后被抛弃的幻想,还有2008年那两个噩梦,那里面都是恐惧。还有那个空竹,就是因为我内心里面有恐惧,所以我才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恐惧。一直以来影响我的就是恐惧,我害怕失去我爱的人。但实际上,这个恐惧是不现实的,其实两个事情是可以兼顾的,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人家庭也很稳定。所以之后的一年我非常忙,一方面要做主职工作,一方面开始兼职做咨询师,几乎每天晚上还有周末不是带小组就是做个案,每天都是晚上10点多才到家。但我还是会留出固定的时间来陪家人,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其实整个领悟的过程是那天早上先领悟到那个恐惧,然后在小组里分享时,说着说着就说出了那个幻想。伙伴们当时很惊讶,说:你从来没说过这个幻想。但同时他们也很接纳,让我完完整整把我的幻想和恐惧都说出来了。那次活动,小组没有指出我任何的问题,却给了我最大的抱持和接纳,我内心有一种很深刻的被“接住”的感觉。

这时候我还想通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初恋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在初三和高三对那个女孩表白,而且都是临近下学期的时候。其实在我的心里有恐惧,虽然我们时常在一起玩,关系也特别好,我还是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喜欢我。而且越临近大考,我越恐惧。我对她表白说我爱你,其实内心里是在问:无论我成功不成功,你都会爱我吗?这时候她拒绝了我,理由很正常:马上要考试了,你应该知道现在这时候什么更重要。而我内心的理解却是:我爱不爱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功。然后我拼命地学习,以表达没有她我照样可以生活,可以成功。我的表白,其实是我对她的试探和考验,而结局正如我内心深处预想的一样:你不是真的喜欢我,你只喜欢成功的我……

37岁,我终于成年了

第二次经历这么深刻的成长时,我37岁,我感觉自己好像终于成年了,我30岁从幼儿园出来,37岁终于成年了。成年之后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我感觉我已经到了神经症的水平了,不再边缘了,可以用神经症的方法来处理一些问题了。(附带说一句,按精神分析的视角,没有所谓健康人,神经症算是最健康的了。)

我现在是职业转换期,我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内心的问题了,都是现实的问题。就是说,更多的不是内心的纠结,内心的彷徨,更多是我碰到什么问题,我要怎么去解决它。现在面对事情,面对生活,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内耗,内心里面的内耗,内心里面的纠结已经很少了。

现在也不像以前那样打鸡血了,但还是有雄心,我的心里面还是有雄心的。以前时常“幻想”自己成为了什么样的一个人,现在偶尔会对自己有些好奇,我会想,我最后究竟能够走多远呢?我知道,其实有些人我是超越不了的,也可能是永远超越不了的,比如说曾奇峰,我是超越不了的,基础不一样。一个基础比你好,起点比你高还比你勤奋或者至少一样勤奋的人,你如何能超越?但是我究竟能够走多远呢?也许我可以再往前走走试一下。至少我可以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心理咨询师。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胆量越来越大了,因为内心恐惧少了啊。原来坐公交,如果快到站却堵车了,要不要跟那个司机说提前开一下门,我以前就是纠结了半天都不敢说的,心里面就在想到底要不要说?到底要不要说?现在一碰到这种事情,我直接就吼过去:哎,开一下门让人先下吧。还有碰到别人插队,以前就是很纠结,我该不该说?会不会和人家打起来?现在也是直接就吼出来了:你怎么插队啊?胆子突然变大了,然后情商更加提高了,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也提高了。

意外的收获

关于第二个读书成长小组,因为我要做心理咨询师了,以后遇到的问题很多都会和我的咨客有关,不适宜再继续参加了。我们决定2015年年中的时候结束,然后没有想到,就在这半年里面,又有了一些收获。

因为是我要走嘛,我又是组织者,如果我走了整个小组可能就要结束了,我就觉得有点愧疚,而我这个人只要有点愧疚就会把这个事拿出来说,但我不知道直接表达愧疚,我就是反复提我要走这个事。后来在快结束也就是倒数第二次的时候,小组里面有一个伙伴对我说:怎么你这半年老说你要走,每次活动都说你要走。我说,是啊。

当时她指出这件事的时候,我其实有一点点不舒服,有一点点愤怒。但是,我转念一想,发现这是我的问题,其实是我在玩心理游戏,是一个“我要走啦”的游戏。就是要离开一个关系的时候,我就会反复说“我要走啦”“我要走啦”“我跟你们说,我真的要走啦”……最后让对方怎么反应呢?对方就说:“你走吧,你赶紧走吧。”——我让对方厌烦了。如果我让对方这样对我表达之后,对方会什么感觉?我走的时候对对方就有愧疚了。是我无法接受这个愧疚,我把我的愧疚投射到对方身上去了,让对方对我说出厌烦的话,这样我走的时候我就不用愧疚了,因为这时对方就会愧疚了。

这就是小组最后半年里面,我很大的一个收获。这个游戏,跟我前面几段恋情都有关系。很多时候我就让对方对我有愧疚,我付出的绝对会比对方多,好像表现出我更爱对方,让对方觉得对不起我,但实际上是我自己不想有愧疚。那个时候,我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我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好像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爱,现在我知道了,那个时候,我表现出更多的爱,是因为我不想有愧疚,我一定要让她有愧疚,这是我的问题。

第五阶段:故事还没有结束

小组结束的同时,我已经开始做心理咨询师了。经过半年的提炼,我把这两个成长小组的方法提炼出来,叫团体互动式阅读疗法。这个疗法和团体治疗、阅读疗法都有关系,也是一个很有渊源的疗法。用这个疗法,大家就可以组成自己的自助式成长小组,只要找个场地,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就可以长期成长。我们这两个小组可以证明这个疗法是很有效的,而且现在有几个长春的朋友也用这个方法组成了小组,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已经活动了一年了,正准备换第二本书。

写到这里,我两次的成长就告一段落了。我现在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内心的成长并不是这样就完成了,因为我内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有时还是喜欢跟人抬杠;看到那种文文弱弱的女孩子,心里面就有拯救的欲望;还有那种强迫性独立的需要,总想自己搞定一个事情,不去求人帮助;还可能有些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仍然、继续、永远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


下篇 

心理咨询师的工具箱


想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读读这些书

作者:心理师_吴庆

考完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常常觉得,难道这样就能做咨询了?

当然不行!

在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拿到证,只是最小的第一步。

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呢?

下面,我从阅读的角度,介绍一下,成为心理咨询师必读的书目。

一、综合性阅读——明确方向

1.《心理咨询导论》约翰·麦克里奥德

首先,学了心理咨询师国家教材,你算是对三大基本治疗流派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但这个远远不够,心理流派有200多种呢!如果你想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心理治疗,这本是不得不读的。在书中你可以知道,除了三大流派,还有男女平等者的方法、激进的心理咨询、用故事来治疗、多元文化主义,甚至还有哲学的心理咨询……

2.《心理治疗师之路》科特勒

如果做个单纯的心理咨询/治疗师,你会遇到哪些问题?

这本书从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来访者怎样改变治疗师、心理治疗工作的艰辛、职业厌倦和倦怠、五花八门的治疗技术、个人成长等各方面介绍了典型的心理咨询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正式做咨询之前,应该备一本。

3.《心理学职业生涯》斯腾伯格

学完心理学只能做心理咨询吗?NO!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心理学从业者的各种职业方向,有临床与咨询、公共服务、司法矫正、军事、医院、组织管理、儿童心理、神经心理以及政府部门方面的心理学职业生涯。

4.《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葛喜平主编)

这本是国人自己编的,可读性不是很强但在同类书是却是销得最好的?为啥?实用!因为这是第一本针对中国心理咨询师写的书,详细说明了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上几乎所有问题,包括如何考证、如何进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选择治疗流派、如何实习、如何见习、如何进行个人成长、如何寻找并完成督导、心理咨询从业方向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职业伦理……

二、专业阅读——打牢基础

中国考心理咨询师证的大多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仅仅靠着三本心理咨询师教材上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都要心理学博士毕业呢!(欧洲也得要硕士学历)

如果你想成为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十分有必要系统的学习一下心理学各科知识。去报个心理学研修班当然可以,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条件有限,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这个目标,因为——所有国外最好的教材都有中文版了!

你可以从北师大、北大的网上下载一个心理学本科生的培养体系,按照他们的课程设置一本一本地读。而且,因为你读的都是国际上最好的教材,内容比国内某些叫兽讲的要专业、详细得多,读完这些,你的心理学水平绝对已经超过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同时,也就不容易轻易被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身心灵工作坊忽悠了。

以下是几本必读的教材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这本放在第一个读,相当于国内的普通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六版)——心理学导读系列》——必读

《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非理科生读起来可能十分吃力,了解一下就行,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可完全不一样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必读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必读,了解心理学的生理基础就不会神神叨叨的了

《人格科学——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必读

《亲密关系(第三版)——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必读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心理学导读系列》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工作》——必读

《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必读

《变态心理学(第9版)》——必读

三、分流派阅读——掌握技术,形成风格

我系统学习的有叙事疗法和精神分析,其他的流派简单知道一些,但找书我是内行,这里和大家分享吧

1.精神分析

入门阅读:

《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著,中德班指定教材,必读。这本书已经绝版了,在北京雨润风和心理学书店的网站上可以买到复印版。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万千心理)》,也是中德班指定教材,必读。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自己写的最通俗最全面的一本。推荐陕西人民出版社彭舜译的。

进阶阅读: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这本翻译得不好,但必须读,老弗的思想面对现代人已经远远不够了(不是过时,而是不够),现代精神分析已经是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天下。

个人推荐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霍妮的。这是我们读书小组用一年半时间现场读完的一本书,读完像被剐掉了一层皮。强烈推荐,选冯川译的版本。

2.人本主义

这个不用多说了,罗杰斯的所有书+欧文•亚隆(亚龙)的所有书

3.认知行为疗法

这个我了解不多。不知为什么,这方面国内的培训也行少,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学认知的总觉得自己看书就行了?

基础:《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万千心理)》

进阶:《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这本有很多详细的技术,自己在家就能用的。

4.人际沟通分析学(TA)

TA是专注于人际沟通的流派,非常简单实用,可以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十分适合于企业培训,最深处可以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人生脚本》TA创始人伯恩作品,学习TA这两本都是必读。

《沟通分析的理论与实务——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万千心理)》TA的经典之作,原名《你好,我好》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心理书籍之一,非常通俗。

《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这本更专注于用TA进行心理治疗。

5.表达性艺术治疗——绘画、沙盘、音乐等

表达性艺术治疗儿童治疗里用得最多,强迫治疗的监狱系统、精神病院用得也多。

基础:《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最通俗的入门书。

进阶:《心理画外音》严文华的。

《箱庭疗法》张日昇的——箱庭就是沙盘

更专业的读荣格的作品,所有表达性艺术治疗都来自于荣格,朱建军的意向对话也是从荣格出来的。

6.团体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万千心理)》——团体治疗圣经级著作,必读。

7.后现代的叙事疗法和焦点短程

1)叙事疗法——李子勋十分推荐的疗法,特别是你用原来的三大疗法走不通时,可以试试这个

叙事疗法核心观念:“人不是问题,只有问题才是问题。”

叙事疗法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叙事疗法操作性强,效果也非常显著。

指定书目:

《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疗法创始人怀特作品,必读。这个现在只有台湾版,淘宝上有卖的。

《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必读,也是淘宝上买

《叙事疗法(万千心理)》,当当上就有。

进阶阅读:《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怀特的遗作,澄清了不少业界对叙事疗法的疑问。

2)焦点短程在企业特别是EAP里运用最多,相关图书在当当上搜“焦点短程”就行。

8.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流派,在婚姻两性、亲子关系咨询里运用得特别多。

首先可以看《名家治疗笔记-为家庭疗伤(上下)》,这本比较通俗

比较全面的有《家庭治疗概论第六版by Goldenburg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

进阶阅读:

萨提亚的所有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等等。

《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的作品。

《回家Family Healing—家族治疗开山始祖米纽秦的精彩力作》

四、可以读一读的身心灵名著

以上介绍的都是已经得到业界公认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其他像NLP、家庭系统排列等,只能简单说一下。

NLP:当然是李中莹的所有作品,《重塑心灵》等

家庭系统排列:不用说了,海灵格所有作品

如果是想全面了解身心灵的各大流派,可以看《身心灵修行与疗愈大全》两本。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张德芬的畅销书,最通俗的,不用说了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重新认识你自己》等,克氏的书我总是读不进去,没辙,不是那个调调。(相反,一个喜欢克氏的朋友说,他读精神分析也是读不进去)

《生命的重建》露易丝•海著,我一个有抑郁症的朋友读这书读了17遍,的确是经典。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口碑作品。

新时代运动三大书:《奇迹课程》《与神对话》《塞莱斯廷预言》

《当下的力量》,张德芬推荐的,比较经典。一个朋友说这书是专为抑郁症患者写的。

——书目大概就是这么多了。

结语

有关心理咨询师如何学习和自我成长,如何寻找合适的培训,可以看看徐钧老师的一篇文章,这是这个问题网络上转载最多的一篇《徐钧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点击下面“原文链接”]

最后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师之路绝非只有一条,有科班出身的,也有久病成医的,各有各的长处和缺点,但除了看书以外,有一点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不能绕过去的:自己的个人成长(或叫个人体验)。

中国最早几个做危机干预、生命教育的最后都自杀了,不说精神分析流派要求每个治疗师必须接受几百个小时的个人体验才能成为精神分析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这是绝对的。如果不从心底里承认并觉察自己的心结,没搞清楚你自己究竟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师,一直带着救世主情结去做咨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你知道的。


101种防御机制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

口欲期:0—3岁

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

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

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

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

c)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第一生殖器期:2—6岁

19、替换:你感到跟一个人亲近,但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或者状态。

20、象征化:你赋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义。

21、凝缩: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们成了整体。

22、幻想形成或者白日梦:你持续地幻想一些沮丧的或者高兴的场景,并且知道那是幻想。

23、搪塞:你为了一个目的和因为某个原因撒谎。

24、闲聊:你对不知道的事情撒谎,以减少低自尊感。

25、压抑:你忘掉不应该忘掉的想法。

26、否定性幻想:你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灾难视而不见。

27、力比多压制(精神上的性压制):你对性或者武断感到害怕,所以你变得依赖(口腔)或者固执。

28、自我压抑:三种使用途径

a)一种功能受到干扰: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强度停止工作,所以你不能感受某事导致的不愉快;

b)退回到早年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心理发展早期的防御机制;

c)无效的防御措施:你的防御在不能切断情感,这样的失败通过惩罚你来减轻内疚。

29、现实压抑:你关注过去的时光,不考虑现实冲突。

30、形态学压抑:你通过做梦来回避痛苦的现实。

31、压制:你有目的地试图去遗忘。

32、向幻想认同:你向你喜欢的英雄一样行事。

33、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和幻想认同:你父母禁止什么你就做什么,把他们堕落的愿望见诸行动,并受到惩罚。

34、向理想形象或者客体认同:你向你认为伟大的某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35、向攻击者认同:你虐待一个人,因为别人曾经虐待过你;这使你不感觉到痛苦的情感。

36、向受害者认同:

37、向丧失的客体认同:你向一个你失去了的亲人一样行事。如果你总是收集他的纪念品而从来没有悲伤过,那你就处于“确定的病理性哀伤”中。

38、向内射物认同:你使内射物成为自己的超我的一部分。

39、诱惑攻击者:你通过色情或者阿谀奉承诱惑他人,以减轻恐惧。

潜伏期:6—11岁

40、升华:你积极参加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象征层面使梦想成真。

41、挑衅:你诱惑他人发生性关系或者惩罚你,或者二者同时。

42、合理化:你找个借口来减轻张力,通常是在否认某些现实之后。

43、穷思竭虑:你“过度分析”和“徒劳无益”地试图解决问题。

44、逆恐行为:你越怕什么,越做什么。

45、理智化:你被一种特殊的行为理论所激励。

46、社会化与疏离:你用你的社交能力使你远离痛苦的想法。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赋予一种自我功能以一种象征性的含义。例如:“洗碗是女人的事情,”这是不合理地将一种特定的工作与性别等同起来。

48、某一种自我功能的压抑:你将自我功能转化为本能,并受到内疚感的冲击,所以你关闭了这一功能。例如:你不能阅读,因为阅读等同于被禁止的性行为。

49、理想化:你过高评价某个人,因为—

a)自恋:减轻自己不完美而导致的耻感;

b)自恋:你将此人与你过高的自我意象(自体客体)融合起来;

c)爱:避免体验失望;

d)移情:他们就像你小时候的完美的父母一样。

50、贬低:你瞧不起某个人,以便保护你的自尊。

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第二生殖器期(13—20岁以后)

51、幽默:你到处搞笑以回避痛苦的情感。

52、具体化:你停止使用抽象思维(本来你有的);你谴责某种“化学失衡”,或者寻找一种病毒,以回避思考那些让你沮丧的关系。

53、反认同:你努力变得跟父母不一样。

54、小团体形成:你身处人群中以对抗性冲动。

55、禁欲:你回避与人交往。

56、同性客体选择:你的同性别的“伙伴”减轻了你对同性恋刺激的恐惧。

杂类:

57、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你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

58、过度抽象化:你滥用理论。如果你也否认或者重建现实,那你有可能是精神病。

59、缄默:你停止说话以避免被发现。

60、饶舌:你说得太多,而没有顾及场合和话题。

61、回避:你远离某些环境,因为那些环境会制造冲突。

62、被动:在面临攻击时,你自动选择选择顺从的或者软弱的态度。

63、自大/无所不能:你是上帝给与地球的礼物,有着神奇的力量。

64、被动对主动:“你不能向我开火;我走了!”你掌控着你自己的谎言。

65、躯体化: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以避免口欲、性和仇恨的冲动导致的冲突。

66、正常化:你不顾自己明显的精神症状,而确认自己是正常的。

67、戏剧化:你将你的情感投注到你的言论中,以减轻被关注的冲突。

68、冲动化:你用性、吃或者仇恨缓解张力或者不愉快的情感。

69、物质滥用:你使用某种物质来平息不愉快的情感。

70、依附:抓住一个拒绝你的人。

71、抱怨:牢骚满腹,你看不见你的婴儿般的希望被照顾的愿望。

72、假性独立:你变成了独行侠,不允许任何人帮助你。

73、病理性利他:实际上是向受害者投射和认同—你否认口欲期欲望,将其投射到穷困者身上,然后替代性地感到被滋养。

74、煤气灯:你引起他人精神紊乱,或者相信他人精神紊乱了。

75、最小化: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但你却轻视它。

76、夸大:你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太多。

77、普遍化:不恨某一个人,将其视为魔鬼中的一员。

78、重建现实:你否认现实之后,重造一种情景。

79、移情:你将既往情景和关系的记忆转移到现实中的一个人。然后你用旧的防御忘记过去,或者通过象征性生活其中来掌控它或者是改变它的后果。

80、分离:a)你完全忘记你自己;b)你让某个人评论你,然后你拒绝他或者她的观点。

81、拍照恐怖:你回避光线,以回避你的偷窥冲动。

82、冷漠:你对启动情感没有任何兴趣。

83、胁迫他人—欺凌弱小:你使别人处于警觉状态,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84、匮乏补偿:你排斥那些比你整合得更好的人。

85、精神性痉挛:抖动,以减少张力或愤怒。

86、内省:你全神贯注于内在反省以减少张力,或者回避外在现实。

87、限定协议:你部分同意以避免反抗。

88、弱化的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的情感耐受力和冲动控制力(肌肉的或者性的)较弱,你赋予其温柔的内涵。

89、伪装:你骗人,或许是习惯性的

90、过度现实化:你使用次级过程以避免情感。

91、暧昧:你隐藏细节。

92、过度唯美:你沉溺于美与真理,以回避现实和情感。

93、油腔滑调:你说得很快,但内容空洞。

94、躯体暴力:你“废掉客体”,以终止你的仇恨。

95、与受伤客体认同:你弄伤一只你认识的(有时候是所爱的)小鸟,然后再模仿它。

96、形式上的退行:你停止使用逻辑的、时间定向的思维。

97、过度警觉:你永远睁着一只眼,尽管有时完全没有必要。

98、现实置换成未来:你想象“假如…”或者“有朝一日…”

99、疲乏:你感到疲劳,但你身体没生病。

100、坦白:你真诚而生硬,但这些掩盖了你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101、把自我批评转变为批评别人:你批评他人,以替代指责自己。


心理学常用情绪词汇

常用情绪词汇(咨询中常用)

常用情绪词汇

基本情绪

喜(快乐、高兴)

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服、舒坦: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适痛快。

甜美:愉快、舒服。

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甜丝丝: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痛快:1.舒畅;高兴。2.尽兴。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畅快:舒畅、快乐。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怒(愤怒)

愤慨:气愤不平。

愤怒:生气(激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不过、气不忿[方]: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

气愤:生气;愤恨。

哀(1.悲伤、悲痛2.怜悯)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痛。

伤感:因感触而悲伤。

伤心:由于遭受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惨然:形容心里悲惨。

痛心:极端伤心。

心酸:心里悲痛。

惧(害怕、恐惧)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恐惧:惧怕。

受惊:受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

复合情绪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

入迷、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喜欢2: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

心醉:因极喜爱而陶醉。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仇恨:因利益矛盾产生的强烈憎恨。

敌视:当作敌人看待;仇视。

敌意:仇视的心理。

妒忌、嫉妒、妒忌:对才能、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反感:反对或不满的情绪。

可恨:令人痛恨,使人憎恨。

可恶:令人厌恶恼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

憎恨:厌恶痛恨。

烦恼(烦闷苦恼)

别扭:不顺心。

不快:心情不愉快。

不爽:心情不爽快。

烦闷:心情不畅快。

难受:心里不痛快。

讨厌:1.事情难办令人心烦。2.厌恶;不喜欢。

窝火: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

心烦:心理烦躁或烦闷。

厌烦:嫌麻烦而讨厌。

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

担心:放心不下。

担忧:发愁、忧虑。

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

犯愁:发愁。

忧虑:忧愁担心。

忧郁:愁闷。

抑郁(心中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压抑:对情感、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郁闷:烦闷;不舒畅。

自尊(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

自信(相信自己)

自卑(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无能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

得意: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狂妄:极度的自高自大。

体面:光荣、光彩。

优越感: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抱屈:因受到委屈心中不舒畅。

冤枉:1.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该有的罪名。2.不值得,吃亏。

着急(急噪不安)

浮躁:轻浮、急噪。

急切:迫切。

急躁:碰到不顺心的事马上激动不安。

焦急:着急。

焦虑:着急忧虑。

心急:心里急噪。

心急火燎、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心切:心情急迫。

心慌(心里惊慌)

发慌:因害怕、着急或虚弱而心神不安。

恐慌:由于担心害怕而慌张。

心慌意乱:形容心神惊慌忙乱。

羞愧(感到羞耻或惭愧)

不好意思:害羞。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或做错了事、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舒畅。

丢脸、丢人、丢丑:丢失体面。

害羞: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了事怕人耻笑心中不安,难为情。

可耻:应当认为羞耻。

亏心:感觉到自己的言行违背正理。

愧疚:惭愧不安。

腼腆:害羞,不自然。

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难看:不光荣,不体面。

怕羞:怕难为情;害臊。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羞辱:耻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悔悟:认识的自己的过错,悔恨而醒悟。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后悔:事后悔恨。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过意不去:心中不安,抱歉。

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惊奇(觉得很奇怪)

吃惊:受惊。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惊讶:惊奇诧异。

震惊:大吃一惊。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的感觉)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怀疑:疑惑,不很相信。

可疑:值得怀疑。

困惑:感觉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茫然1.: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迷茫:迷离恍惚。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敬佩(敬重佩服)

敬仰:尊敬仰慕。

敬重:恭敬尊重。

佩服:感到可敬可爱;钦佩。

仰慕:敬仰思慕。

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尊重: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

赞赏:赞美赏识。

赞美、赞叹:称赞。

感激(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

同情(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可怜:值得怜悯。

可惜:值得惋惜。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心疼:疼爱;舍不得;惋惜。

思念(想念)

怀念:思念。

牵挂:挂念。

想念: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藐视:轻视、小看。

蔑视:轻视、小看。

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满意(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如意:符合心意。

如愿:符合愿望。

顺心:合乎心意。

随心:合乎自己的心愿,称心。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幸福:(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圆满:没有缺乏、漏洞,使人满意。

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期待:期望、等待。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失望(1.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2.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悲观: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

沮丧:灰心失望。

茫然2:失意的样子。

失落感:与遗失、丢失相关的感觉。

无望:没有希望。

心寒:失望而又痛心。

孤独(单身无靠,感到寂寞)

孤单:孤独。

孤立:不能得到同情或援助。

寂寞:孤单冷清。

其他

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亲切:亲切、亲密的感觉。

头痛、头疼:比喻感到为难或讨厌。

无奈:无可奈何、无奈何,表示对人或事没有办法。

心虚:1.做错了事情怕人知道。2.缺乏自信心。

幸运:感觉具有好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机会。

叠加情绪

烦躁:烦闷急噪。

惊喜:惊和喜。

苦闷:苦恼烦闷。

苦恼:痛苦烦恼。

纳闷[口]:因为怀疑而发闷。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欣慰:喜欢而心安。

羞怯:羞涩胆怯。

忧伤:忧愁悲伤。

未定性情绪

平静(心情没有不安或动荡)

安宁:(心情)安定、宁静。

安然:没有顾虑,很放心。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安心:心情安定。

安慰:心情安适。

淡漠:没有热情、冷淡。

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放心: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冷静: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漠视:冷淡地对待。

宁静:心情安静。

轻松: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

塌实、踏实:情绪安定、安稳。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自己和别人都很坦然。

心静:心里平静。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噪,不生气。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高昂(情绪向上高起)

昂扬:情绪高涨。

冲动: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

鼓舞:兴奋、振作。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紧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

兴奋:振奋;激动。

振奋:精神振作奋发。

振作:使精神旺盛,情绪高涨、奋发。

低落(情绪下降)

低沉:情绪低落。

消沉:情绪低落。

心灰意懒、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沉甸甸:形容沉重。

无聊(1.由于清闲而烦闷2.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表示变化的情绪

放松: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

解气:消除心中的气愤。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而发怒。

气馁:失去勇气。

丧气:因事情的不顺利而情绪低落。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消气:平息怒气。

泄劲、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较不常用情绪词汇

基本情绪

喜(快乐、高兴)

欢畅:高兴、痛快。

欢快:欢乐、轻快。

欢喜:快乐、高兴。

豁朗:心情开朗。

可喜:令人高兴,值得欣喜。

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宽畅:心里舒畅。

狂喜:极度高兴。

舒心:心情舒展;适意。

喜欢1:愉快;高兴。

怡然:形容喜悦。

愉悦:喜悦。

怒(愤怒)

愤激:愤怒而激动。

恼怒:生气,发怒。

激愤:激动而愤怒。

气恼:生气、恼怒。

盛怒:大怒。

悻悻1:忿怒。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哀(1.悲伤、悲痛2.怜悯)

悲苦:悲哀痛苦。

悲酸、悲辛:悲痛辛酸。

哀伤、哀戚:悲伤。

哀痛:悲伤、悲痛。

悲怆:伤心难过。

惨苦:凄惨痛苦。

苦涩:形容内心痛苦。

凄惨:凄凉悲惨(凄:形容悲伤难过)。

伤神:伤心。

酸楚:辛酸苦楚。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疾首:头痛)。

辛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

惧(害怕、恐惧)

诚惶诚恐:惊恐不安。

寒心1:害怕。

惶惶:恐惧不安。

惶惑:因不了解情况而害怕。

惊骇[书]:惊慌害怕。

惊恐:惊慌恐惧。

惧怕:害怕。

畏惧:害怕。

畏怯:胆小害怕。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怔营[书]:惶恐不安。

怔忪[书]:惊恐。

复合情绪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

倾慕:倾心爱慕。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抱恨:心中存有恨事。

可憎:可恶。

痛恨:深切地憎恨。

痛恶:极端厌恶。

嫌怨:怨恨;对人不满的情绪。

嫌恶:厌恶(嫌:厌恶、不满意)。

嫌隙: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

嫌憎:嫌弃厌恶。

悻悻2:怨恨。

憎恶:憎恨;厌恶。

烦恼(烦闷苦恼)

熬心[方]:心里不舒畅;烦闷。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恼〈1.生气2.烦闷〉)。

憋闷: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他原因而感到不舒畅。

憋气:窝火。

涔涔:形容烦闷。

烦扰:因扰乱而心烦。

窝心[方]: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

糟心:因情况坏而心烦。

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

愁闷:忧虑烦闷。

穷愁:穷困愁苦。

殷忧:深深的忧虑。

抑郁(心中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沉郁:低沉郁闷。

阴郁:忧郁,不开朗。

自卑(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自惭形秽: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自馁:失去自信而畏缩。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

怏然自足:形容自大的样子。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自恃: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

着急(急噪不安)

焦心[方]:着急。

焦躁:着急而烦躁。

焦灼[书]:非常着急。

情急:因为希望马上避免或获得某种事物而心中着急。

心焦:由于希望得事情迟迟不实现而烦闷急噪。

心慌(心里惊慌)

烦乱:心情烦乱,思绪混乱。

纷扰:混乱。

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羞愧(感到羞耻或惭愧)

抱愧:心中有愧。

害臊[口]:害羞。

愧恨:因羞愧而自恨。

无地自容:形容非常羞惭。

羞人:感觉难为情或羞耻。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悔恨:懊悔。

失悔:后悔。

痛悔:深切地后悔。

追悔:追溯以往,感到悔恨。

自怨自艾:指悔恨。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负疚[书]:觉得自己抱歉,对不起人。

歉疚: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

惊奇(觉得很奇怪)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愕然:形容吃惊。

怪讶[书]:惊奇、诧异。

骇怪[书]:惊讶。

惊诧:惊讶诧异。

惊异:惊奇诧异。

敬佩(敬重佩服)

崇敬:推崇尊敬。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敬慕:尊敬仰慕。

钦敬:敬重佩服。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悦服:从心里佩服。

尊崇:尊敬推崇。

赞佩:称赞佩服。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迷惑:辩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彷徨:忧郁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疑忌:因怀疑别人而生猜忌。

同情(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哀怜: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怜惜:同情爱护。

痛惜:深痛的惋惜。

思念(想念)

挂念:因思念而放心不下。

怀恋[书]:思念。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眷眷[书]:念念不忘。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怀念。

渴慕:非常思慕。

贪恋:十分留恋。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鄙视、鄙夷:轻视,看不起。

侮蔑:轻视、轻蔑。

满意(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遂心、遂意:合自己的心愿;满意。

遂愿:满足愿望,如愿。

宜人:适合人的心意。

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期求:希望得到。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很切。

殷切:深厚而急切。

失望(1.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2.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失意:不得志。

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抱憾:心中存有遗憾的事。

怅怅、怅然[书]: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愉快。

惆怅:伤感失意。

寒心2:失望而痛心。

落魄:潦倒失意。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孤独(单身无靠,感到寂寞)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寂寞、冷落。

其他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消魂、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快乐。

叠加情绪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哀怨:因委屈而悲伤怨恨。

悲愤:悲痛愤怒。

悲郁:悲伤忧郁。

怅恨:惆怅、恼恨。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愁苦:忧愁苦恼。

仇怨:仇恨、怨恨。

愤恨:愤慨痛恨。

愤懑[书]:气愤、抑郁不平。

感愤:有所感触而愤慨。

戒惧:警惕而畏惧。

惊疑:惊讶疑惑。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快慰: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欣慰。

愧痛:因羞愧而感到痛苦。

闷倦:烦闷厌倦,无精打采。

恼恨:生气和怨恨。

恼人:令人感觉焦急烦恼。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清爽:轻松爽快。

危惧:担心害怕。

畏忌:畏惧和猜忌。

衔恨:心中怀着怨恨或悔恨。

欣幸:欢喜而庆幸。

羞愤:羞愧和愤怒。

疑惧:疑虑而恐惧。

疑虑:因怀疑而顾虑。

忧烦:忧愁烦恼。

忧愤:忧闷愤慨。

忧惧:忧虑害怕。

忧闷:忧愁烦闷。

怨愤:怨恨愤怒。

厌弃:厌恶而嫌弃。

未定性情绪

平静(心情没有不安或动荡)

宽慰:宽解安慰。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塌心[方]:心情安定。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闲适:清闲安逸。

自在:安闲舒适。

高昂(情绪向上高起)

激昂:情绪激动昂扬。

激奋:激动振奋。

激越:情绪强烈、高亢。

亢奋:极度兴奋。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低落(情绪下降)

黯淡、暗淡:心理不舒服,情绪低落。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颓:委靡)。

颓靡:颓丧,不振作。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颓唐:精神委靡。

委靡: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百无聊赖(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

表示变化的情绪

解恨:消除心中的愤恨。

宽心:解除心中的焦急愁闷。

如释重负:象方下重担一样,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然[书]: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吐气:发泄出积在胸中的委屈或怨恨而感到痛快


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招募、活动流程和规则

作者:心理师_吴庆

说明:本小组可自行招募。根据2015年至今的培训经验,全部组员参加过培训的小组会更加稳定,脱落率降低50%以上。本书编者可提供建组培训,辅助大家建立自己的成长小组,同时提供远程网络培训。(微信/QQ:1025262729)

自行招募方式

可通过心理QQ群,QQ群邮件,微信群,微信好友群发

【建组要求和注意事项】

1)人数:7-9人。

2)小组必须是地面活动,网络只是用来教学。

3)同质性:为保证小组稳定成长,每一组伙伴需要有一定同质性,比如年龄相仿、有无孩子,或解决同类问题的,例如亲密关系成长小组。

4)规避双重关系:小组成员在小组外没有私人交往,不可以是朋友、同学(一般工作坊、短期培训没问题,小学、中学、大学同学需规避)、同事、亲戚、客户关系……

5)成长小组所用书籍推荐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翻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上海文艺出版社),弗洛姆《爱的艺术》,《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麦基卓、黄焕祥著,易之新译。前三本已被之前成长小组使用过,被证明是有效的,也可以自行决定用书,提前与老师商定即可。

6)小组活动频率一般是两周一次,主题式的可以每周一次(比如亲密关系成长小组,亲子沟通成长小组等)。

7)正式活动场地要保证安静和私密性,咖啡馆和茶馆的包房都可以,有些心理、幼教、培优等机构晚上都有闲置的房间,有些酒店、招待所的钟点房也可以。活动现场椅子围成一圈,中间最好不要有桌子。

活动流程

【说明】

1)每次活动一般2个小时。小组必须是地面的现场活动,场地环境要保证安静和私密性。

2)可参照流程自行演练,但根据2015年至今的培训经验,全部组员参加过培训的小组会更加稳定,脱落率降低50%以上。

【活动流程】

1.15分钟:轮流读书

1)从主持人左边或右边一人开始,主持人最后读。

2)每人读一两段或一面,视现场人数多少而定,总体读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2.中间1.5小时:轮流谈感受并反馈(和读书同样的顺序)

1)对同一个组员大家没有什么反馈了,就轮到下一个组员谈感受。

2)尽量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感觉,但一定不要平均分配时间。

3)大家一般会对某一两个组员反馈比较多,这样自然形成本场活动的主题。

4)反馈时可自由互动。

5)反馈和互动都是语言沟通的形式,不建议作行为练习。

3.最后10分钟:轮流谈谈对本场活动的感受。

最后的总结环节,顺序一般是按和读书同样的顺序,但如果到最后还有几个伙伴没有谈感受,最后就多留几分钟时间,顺序颠倒过来谈对本场活动的感受。

活动规则

(前四次活动,主持人须重复活动规则)

1.下面大家轮流谈谈自己的感觉,这个感受可以和刚刚读的书有关,也可以完全无关,没有任何主题限定。

感受可以是情绪,可以是感觉,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即所谓生命故事,也可以是对在场或不在场的人的感觉……

感受不是“国家大事”,不是“社会风气”,不是统计数据,不是谁谁谁或者哪本书、哪个学派的理论、道理,也不是任何心理学理论……

2.一个伙伴在谈感受的时候,其他伙伴可以随时反馈,也可以对其他伙伴的反馈进行反馈。对其他伙伴说话时,必须对着对方,称呼对方的名字或用第一二人称“我”“你”,不能用第三人称“他”。

3.按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所有成员必须严守保密协定。

版权说明

本公益电子书所有文章皆转载自网络,所有相关权利归原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