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隐藏的暴徒||甘肃庆阳19岁女孩一跳丧命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01
2018年6月20日,甘肃庆阳一名年轻女子坐在百货大楼8楼的边缘企图自杀,女孩挣扎了4小时。在这4小时的生死边缘,消防官兵们克服了救援位置太差的不利因素,终于能够对她实施救援的时候,女孩已经没有了求生欲望,对消防官兵说了句『 哥,谢谢你,我要走了』
一场生死营救就这样失败了。
两位消防官兵接受不了这样的惨剧,当场嚎啕大哭,目前在接受心理疏导。
女孩当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聚集在楼下的几位起哄者却就着这场悲剧来了一次血色狂欢,
丑恶的嘴脸让人厌恶到怀疑人性,
仿似不是同类。
02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己理智的人组成。
这场悲剧中,那些看起来普通平凡似你我的暴徒们究竟做了什么?
鲁迅先生笔下笑嘻嘻看刑场杀人的暴徒们的嬉笑似乎还未走远,
地上血迹还没有干透,大太阳底下又闻旧事。
03
在知乎『30岁左右的人,来谈谈你犯了哪些错误?』问题中,
千赞知乎er @黑化肥发灰 这样答道:
『不要为集体利益出头,群众的眼睛是瞎的』
且不论集体利益是否需要出头,但我们知道,
群众不仅有时眼睛是瞎的,可能心还是黑的。
太阳底下无新事。
世界杯期间,阿根廷败北,球迷在首都闹事。
在1967年的美国,曾经发生这样一起惨案,
200名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楼上跳下来的学生。
下面的人起劲儿地同声呼喝着:
『跳!跳!······』
最后,那个学生真的跳下来了,当场身亡。
与19岁女孩何其相似。
悲剧的发生没有国界,不分古今。
这样的事情,从来不新鲜,世界各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2003年,美军抵达伊拉克后,
从萨达姆的高压政策下『解放』出来的掠夺者活动猖獗。
在这场掠夺中,医院损失了床位,
国家图书馆失去了上万册珍贵的手稿,
大学也损失了大量的电脑、椅子甚至灯泡。
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在48小时内,
被掠走了几千件珍品---
尽管大部分珍品在此之前就已被运送到安全的地方。
科学杂志这样评价:
『自从西班牙征服者的劫掠后,
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还从没有这样严重地流失过』
一位目击者这样描述:
『暴徒成群地涌进来,来了50个,
又走了,然后又来了一群』
04
是的,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个体失去自我觉知能力,
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这种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感的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群体能够引发人们的某种情绪唤起状态,
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能扩散责任,
事不关己的心态让人们乐于旁观哄笑。
一旦情绪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
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
从轻微失态(球场上球迷的互骂、在摇滚音乐节上尖叫、在餐厅里大喊大叫)
到冲动的自我满足(集体破坏财务,如抵制日货时发生的打砸抢),
甚至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暴力(警察暴力、东欧社会暴动),
人们都能干得出来。
这些失控行为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体引发的。
群体能够产生一种兴奋感,
比如,世界杯看台上维京人的呐喊,
那是一种被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觉。
很难想象,单独一个球迷会在世界杯看台上上发狂地喊叫,
单独一个围观者会起哄着让19岁的小姑娘不管不顾地从8楼跳下去。
在这些情境中,人们在群体之中更可能抛弃了道德的约束,
受到周围人群的情绪渲染,
身体的匿名性让他们忘却了个人身份,
成为了一名隐藏在人群中的暴徒。
简言之,就是变得去个体化。
05
群体使个体的身份模糊化,
尖叫的人群掩蔽了叫嚣的暴徒。
一个滥用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成员坚信,
自己不可能被起诉,
他们把这种行为看做是群体的所作所为。
就像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发动的大屠杀,
那几乎是一场人类文明史的浩劫,
大部分德国人都参与其中,
他们有人沉默,也有人参与。
但理智的声音呢?湮没于尘土中了。
这场持续了4小时的女孩内心拉锯战中,
群体暴徒们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
是否增加这个曾受教师猥亵侵犯的19岁小女孩的自厌感,
催促着她,成全了这一场血色狂欢。
他们张开的嘴里,吐出的全是杀人的刀。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参加聚会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这样说,
『玩得开心,还要记住你自己的身份。』
我告诉过你,群体是没有脑的。
在一群人狂欢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觉知。
他们就像一群有癔症的暴徒,
疯狂破坏,用惨剧和鲜血来狂欢。
女孩,安息走好。
愿天堂中没有暴徒。
图文参考来源:
新浪新闻
戴维·迈尔斯, 迈尔斯, 张智勇, 乐国安, & 侯玉波. (2016). 社会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