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舒適圈
昨天按照计划,强制性要求自己在课堂发言,虽然一贯不喜欢计划被强迫性完成一件事,但不得不说效果不错。
突破舒适圈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你会感觉大大的不喜欢。并且突破舒适圈不一定在任何情境下都最适合,所以鼓励扩大舒适圈。参考维基百科对这个词的定义,“舒适区(英语:Comfort zone)或舒适圈,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行动,人会在这种安乐窝的状态中感到舒适并且缺乏危机感”(wikipedia)。
图1
感觉舒适,看起来躲起来,把自己圈起来是最简单的方式。其实不然,当我们的舒适圈越大,和自我追求、社会期待重叠度越高,也就越幸福。当我们的舒适圈和社会期待落差很大,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当我们的舒适圈和自我追求落差越大,也就意味着我们会感受到很大的内部压力(见图1)。
看过饥饿游戏第二季的Catching Fire的人可能记得其中有两届获胜者是来自6区的 morphlings,靠精湛的伪装技术等其他人都相互残杀结束后幸运的赢得了比赛。但在75th所有过往25届获胜者中这个技术可能能赢可能不行,在被大猩猩突袭的情景下这位女士可以继续躲着,用伪装活下去,但她选择了sacrifice,救了Peeta,Peeta将她的尸体抱向海滩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这位到去世都没有名字的女士,在躲得好好的情况下有这样子的转变,在于的前提是自我的舒适圈严重遭受到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共同高压:外部的极端统治,内部的生命质疑。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虚拟例子。
在生活中的小事里,比如我不敢当中课堂发言,我内心的期待是我可以自然的自我表达,摆脱小时候认为发言是一件showoff的行为和摆脱怕说错,面对自己是不完美的事实。社会的期待是老师希望班级气氛活跃,面对知识,思考比接受更有效。我就需要扩大自我的舒适圈,三个圈的重叠比例增加,我才会更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