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乡下人的悲歌》
狄更斯的《双城记》第一段话是这样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乡下人的悲歌》,这是一本一个美国“乡下人”讲述阶级向上流动的艰难和痛苦,是比尔·盖茨的2017年夏季书单中的一本。万斯靠着年迈未上过高中的外祖父母的庇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成长,参加了海军陆战队,考上了耶鲁法学院,成为律师,跨入中产阶级,实现了艰难的向上阶层流动。
作者万斯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空间因素,大城市作为资源聚集区,吸收最优秀的人才,资本,发展优势;二是教育的不平等会让阶层更加固化。三是文化氛围,贫穷、悲观无望、暴力、戾气,如坠泥潭,整个阶层“美国梦”破裂, 不相信未来,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周围的人。
总之,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外在条件影响的,阶级固化不可避免成为现象级问题。
富人是不愁吃的猫,高兴就晒太阳,不高兴了就出来逮耗子耍着玩,穷人就是耗子,要活着就得狠狠偷就得像亡命之徒一样掰命逃。压的喘不过气来财富的两极化和阶层的固化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事情,一般家庭的孩子即使有机会逆袭,也必须非常刻苦和努力,而上层阶层的孩子,只要做到不做错,就已经在上层了。可是,他们不仅是没搞砸,还往往做的更好。
即使一个社会不乏上升通道,也并非每一个身处底层的人都能上去。抱怨上升通道的缺乏和狭窄显然不能代替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上升,除了需要梯子,还需要具备爬梯子的能力。没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能力,即使有无数的梯子摆在我们面前,也是形同虚设。把握当下,了解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而《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的心碎历程对我们当下和未来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一)觉醒。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用逃避的方式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这种倾向固然能带来心理学上的复原力,但同时也加大了寒门正视自身的难度。
公共政策会起作用,但没有一个政府能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要赢得好机遇,我们这些乡下人必须靠得觉醒。思考如何改善境遇,主动权仍在自己手中。要学会时间管理,自律,不断学习。尽可能剥离阶级本能性、被动性情绪,学会思考,学会主动。
贫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对人思想的影响,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甚至智商都会降低,这才是真正的贫困。作者万斯即使已经逆袭成功,但还是“每一次发生不好的事情,即使是与别人貌似意见不同这样的小事,也完全退缩。就像乌龟一样缩进自己的壳里”“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试图逃避”。
(二)拓宽自身视野,接触更大的世界。互联网时代拉进了精英阶层和普通人的距离,使普通人有机会了解优秀的人思想和状态,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
在一个读书群里,群主小龙女老公有个朋友,有朋友到他家聊天,他喜欢让两个女儿坐边上,他说要她们从小见识到成功的、有趣的、优秀的男人是什么样子,不至于走向社会随便就跟别的男人跑了……这个故事暗示了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社会财富和地位,而是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海军陆战队帮作者形成了良好的健康饮食卫生等习惯,让他学会时间管理、自律,教他平衡处理个人财务,改变对自己的期望。作者女朋友乌莎本科在耶鲁,知道哪几家咖啡馆最好,哪几家餐厅最棒。她的学识也非常渊博,仅凭直觉就能意识到常人根本没有发现的问题,她也经常鼓励作者寻找那些尚未发现的机遇。
学习运用富人思维。
永远和比你知道更多的人在一起。
(三)不相信转变性的时刻,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世上童话般美满的故事只不过是在即已美好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从作者意识到真正的社会资产的价值:我们周围的人脉和机构构成的网络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它,可以找到合适的人,确保我们有机会;也体现在从朋友、亲人、同事和导师身上学到东西。到作者有意识的培育社会资产,给身为记者和意见领袖的大卫•佛伦的网站捐过款,从而得到大卫的职业指导建议和作者最崇拜的公众人物说上话。
挖掘并利用社会资产是一段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和行动,站在阶级圈看一百年,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就算有一天侥幸有出头之日,保不齐一场意外又被打回原形。
最后,正如吴军教授在《硅谷来信》中所言,这个世界不欠我们任何东西。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最需要具有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在最该关注的地方。脚踏实地做点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