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一塔湖图”
先说一塔,是指博雅塔。
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沧桑的博雅塔本就是一座水塔。它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博雅塔就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
1921年,未名湖一带成为燕京大学新校址,燕大校方为了解决全校的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于1924年7月在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井,此井深164尺,掘成以后水源丰沛,喷水高出地面十多尺,每小时水量高达16000加仑。设计者因地制宜,在此建立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还是一个问题。后来燕大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水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初建于北周,“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水塔塔级十三,不过比燃灯塔要小,高仅三十七米。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校有博雅,塔有精魂”。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博”和北大的“雅”。再仔细想想,能把我们生存相关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化作一种超然的美,而且起了一个这么好的名字,这一现实,焉能不发人深思?
再说“湖”,是指未名湖。
在西校门往南的一片绿地,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勺园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13)建成,虽然园子不大,却是一个别致的水上花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勺园也被毁。幸而米万钟给我们留下了《勺园修禊图》,让我们可以想象那“幽亭曲廊,高树掩之,一望弥际”的秀丽风光。 从西校门东进,越过一带树木丛茂的“丘陵”,就来到大名鼎鼎的未名湖。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令人流连忘返。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清代未名湖一带原为淑春园,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开凿出大小湖泊,并用掘出的泥土来堆造湖中岛。他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难以幸免,仅留下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日“临湖轩”故址(它曾长期用作司徒雷登校长的府邸)。燕京大学10周年校庆时,许多嘉宾在此聚会,当时谢冰心教授提议把这栋房子命名为临湖轩,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钱穆教授进一步提出把门口还未命名的湖叫作未名湖。从此,未名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未名湖里滑冰的老人最后说“图”。
“图”,是指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未名湖畔,正门向东,两翼为文史楼、地学楼,与北大东门连成一线,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视觉通道,站在馆前狭长的广场上,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名,金灿灿的大字与高大的建筑造型衬托出图书馆的磅礴大气。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设计图书馆时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造型以传统风格为主,质朴大方、端庄稳重,高大巍峨的图书馆与周围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成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如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百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藏书楼的设立,使京师大学堂初步具备了近代综合性大学的气象。它的诞生,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图书部”迁至红楼一层,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心之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在这里工作。许多著名学者,如章士钊、袁同礼、毛准、向达等曾主持过图书馆工作。第二阶段:院系调整后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行政撤销,北大迁入燕大旧址。北大图书馆也迁进燕园办公楼南面的那座红楼里,即如今的北大档案馆。当时高校图书馆中馆藏质量最高的三家中的两家,即原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融为一体,遗憾的是从1952到1974的20多年间,由于条件所限,图书馆的采购分编、流通阅览和典藏分散校园各处,图书、期刊、中文、外文、教师、学生、文科、理科各自为营,最多时分在17处,实在不方便。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于校园中心地带建成一座22000平方米的新馆,成为当时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高校图书馆。第三阶段:亚洲高校第一馆。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博士捐资1000万美元兴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标志着北京大学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新的起点。新馆于1998年底投入使用至今,新旧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图书馆在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百余年来,北大图书馆已经孕育出了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有一位北大人曾写诗描述图书馆内的精神气象:“静,轰轰烈烈的静”!
静,轰轰烈烈的静注:
文字介绍转自百度百科。
图片为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