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十八岁的远行》有哪些精彩之处?
我们一起看看《十八岁的远行》有哪些精彩之处。
“那个时候太陽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地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铁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我们可以看到马尔克斯的影响,这篇小说和《百年孤独》一样,要不断地、反复地咀嚼回味,才能略领其中的意境。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汽车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不是我不够执著,只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筋疲力尽的我已经失去了追求方向的勇气。最后,面对着遍体鳞伤的自己和汽车,主人公“我”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竟在车上。
标题里的远行也是人生的开始,它不是反抗,是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它强调的是离开,是到远方去,可以看成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远方的召唤让他离开。
故事里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不知道前方有什么,每个人都说“你走过去看吧”,即使如此,十八岁的青年依旧勇敢地走着,走,本身就是意义,哪怕“我”的“远行”其实是父亲的指引,“我”也依然“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路上,卡车第二次坏掉了以后,人们理直气壮地将苹果抢走,完全没有丝毫的内疚和犯罪感,这又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人物,只是这人物不是个体,他们更像敌后武工队,骑着自行车,成群结队而来,呼啸凯旋而去。读到这里,一股巨大的悲哀涌上心头。
短篇的结尾处,那个司机笑嘻嘻地跳上一辆手扶拖拉机走了,手里抱着我的红背包,那里面装着我的钱和所有必需品。
正如余华所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象征的存在”,本文许多特定的情景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整篇故事布局精巧,带着明显的象征意味,引发读者的想象。
余华擅长在司空见惯的事情上深挖,一直挖出根上的萝卜同时带出一些泥巴,令读者唏嘘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