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读书

真实的宗教信仰

2018-07-26  本文已影响228人  sarah乐河的水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于“宗教”这个话题,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觉得有点玄乎,很多信仰者把信仰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生命总会经历各种忧患,因而需要探索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逃避,浑浑噩噩过完一生;而有的人会选择宗教信仰,是对生命的真诚;还有的人是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某个时刻突然顿悟。  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哲学比较开放,一直处在追求的状态,而宗教则是告诉我们真理。我们是否选择信仰或是选择怎么样的信仰还是要看个人的经历和机缘巧合。当代社会对宗教有许多方面的批判,很多人因为世俗的观念而对宗教有偏见,对于宗教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傅佩荣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一书的第十二章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对宗教批判的解释

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

  科学与宗教本身没有大的冲突,往往因为既得利益者受制于私心与欲望,才会产生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宗教界领袖害怕科学界说的一些话违背宗教的权威,而科学家害怕教廷的迫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世纪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和物理学家伽利略关于“日心说”的理论,哥白尼总结出了日心说,却有意在临终之前才将他的书出版,这样做不是怕教会的迫害,而是担心的一那些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天文学家,事实上,极力鼓励哥白尼出版著作的人士中,就有一位基督教的天文学家。真正受到迫害的是伽利略,伽利略用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是他被定罪,并不是因为日心说本身,而是因为对教廷权威产生了挑战,他坚持认为神用《圣经》和大自然启示自己,因此《圣经》中有关自然现象的观点,应从科学观点重新解释,从而激怒了一直拥有解释《圣经》的最高权威的教廷。事实上,这种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并非是基督教和《圣经》的启示,而是来自天主教的教义,与伽利略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同样支持哥白尼的观点,但他却从未受到任何迫害,因为他是在马丁路德领导的“新教”的势力范围之内。

  不得不承认自然科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令人赞叹,相形之下,宗教只能慢慢退守,反观自然科学,就是非常的客观。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科学拥有权利对宗教的本质提出意见,因为自然科学讨论的是自然界,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的关系。换言之,不管这个地球如何变化,是不是宇宙中心,都不会直接挑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之信仰。目前自然科学对宇宙来源有两种解释,“黑洞说”和“爆炸说”,这两种说法都还在观察研究阶段,尚未获得定论,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宇宙是有开始的,有开始必然有结束,因此它本身并未拥有使自己存在的力量,那我们就可以思考在开始之前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开始?这是产生了信仰。

  有人认为我们看不到上帝在哪里,所以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事实上如果你认为上帝应该在某一个地方,就代表你相信上帝是一个实物,因为实物才需要具体方,换言之,如果上帝不是物质性的,就没有在何处的问题

真实的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有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科学家应存一种敬畏的心面对奥秘,如此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真象。科学家在原则上是客观、严谨、谦虚的。若有一个科学家以科学的名义批判宗教,那么他显然已经跨越了本身的范围。如果科学家认为上帝不存在,找不到研究的对象,那么就应该保持缄默,因为对一个没有对象或者没有把握的东西,不能说它是或者不是,否则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科学主义”。

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

  社会学家对宗教的批判要比自然科学家更为有力,因为社会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的群体现象。涂尔干是法国的社会学家,他曾掷地有声的说过一句话:“宗教是社会的工具”,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倾向,而社会是群体生活的领域,所以个人可能会破坏群体,为了避免整个社会被许多自私自利的个人破坏,所以必须发明宗教和上帝来约束别人。宗教真的只是社会的工具吗?其实并不尽然,以下有三点可以来反驳这个论点。首先,宗教所揭示的人生戒律必然是超越法律的,法律无疑是社会的工具,但是宗教的戒律往往比法律更严格,比如在《圣经》的马太福音第五章提到:“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可见宗教所宣扬的博爱情操高于一般的道德理想,以法律更为严格。且这世上恐怕只有耶稣能达到这标准了。第二,宗教的诉求是针对普遍的人,而不是社会中某些特定的人,若我们认为宗教是社会的工具,就必须指出是哪一个社会,更何况到目前为止,社会都是个别的,没有一个普世性的社会呢?最后,如果宗教是社会的工具,那么为什么很多宗教在被社会欺压时,反而越挫越勇,比如在基督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受到政府严重压迫,被抓到的基督徒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信仰,要么被火烧死或者抓到斗兽场喂狮子,奇怪的是这些信徒被抓到斗兽场后,不但没有痛哭求饶,反而拥抱及感谢狮子。当宗教和社会发生冲突时,宗教并没有妥协,相反宗教与社会结合的太好,反而会使宗教腐化,在中世纪时期,天主教相当的腐化,教皇的权力相当之大,在马丁路德的改革之后形成了新教才慢慢使得基督信仰走向正轨。我个人观点而言,宗教本身不是社会的工具,只有当它被当权者利用的时候,才会是工具。

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

  心理学家的批判又比社会学家更深刻,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心灵状态。关于心理学对宗教的批判,在这里以弗洛伊德的学生为例,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心灵上的拐杖,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创伤,这些创伤一般来说是幼时的遭遇种下的因,造成我们年长之后,常会觉得活在世上不快乐,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健康,但是内心却很脆弱,容易恐惧不安的时候,心里就好像是脚受了伤需要拐杖撑扶一般,如果有了信仰,心里就好似有了依靠,生活过得比较愉快。他的理论并非完全错误,因为事实上的确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是也还不足以解释宗教,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是内心有问题才需要宗教,很多心理非常健康的人信仰宗教纯粹是想真诚面对生命,更何况如果弗洛伊德的说法成立,就是肯定不信宗教的人心里都很健康,但这种说法根本背离事实。心理学家的说法的确解释了宗教的一部分,以及人的心理需求,主观的意愿以及情感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譬如每个人选择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是个人的性格及命运有关,但是光靠心理学仍然不足以解释宗教的所有现象。

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

  英国哲学家艾耶尔认为,宗教语言是无意义的空话。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耶稣爱你”,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对一个基督徒来说,产生了多大的力量,甚至是一生的改变。对艾耶尔而言,所谓的意义是指可以用感觉经验或数学逻辑来验证的,但是在此之外,人类还有审美经验、道德经验、信仰经验,难道与这些经验相关的语言都是无意义的吗?宗教语言对信徒而言显然是有意义的,不但有明确的指示也会产生具体的效果,又岂是“没有意义”一语所能否定的?

  综上所述,对于宗教的批判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这些都不足以使宗教消失,也不足以认定宗教是迷信,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有很多层面,其中某些触及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提出批判的学说所探讨的领域内。宗教即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各种不同的信仰,各种教义,各种仪式,各种戒律;简单在于宗教是对人生的思考,是你可以亲身经历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正如开篇提到的那样,哲学是开放式的,它没有答案,而宗教是告诉你真理,你选择信或是不信,真理的特点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个人要辨别假钞,不需要去辨假钞是什么样的,他只需要知道真钞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宗教信仰

  以上的这些观点是来自于傅先生的书籍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经历,纯粹是从宗教的角度,而并非谈到自己的信仰。我作为一名基督徒,要“应付”来自于身边的人的挑战,还有来自于其他信徒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自己理性的挑战。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要去说服大家或者去争论什么是正确的,我想的是让自己更多的确信。信仰,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事实,宗教对我而言是一种生活,神对我而言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尝试着尽量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去阐述,但是由于我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有些观点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但是都没关系,真理是值得检验的,希望我们能一起去探索!

真实的宗教信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