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聊聊不惑那些事

2023-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hanqimami

俗话说“四十不惑”,是不是说过了40之后,很多事情都想明白了?人生就没有困惑了吗?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年危机”?为什么很多中年人生活得如此辛苦?仅仅是因为钱还没赚够吗?

当然不是,毋庸置疑,金钱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人过一辈子,不仅仅是为了钱。钱多有钱多的生活,钱少有钱少的日子。有钱人有他的烦恼,没钱人也有他的“穷开心”。那么,四十不惑到底不惑的是什么呢?

人生在世,无非“生老病死”,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对“生老病死”不惑了,也就没什么可惑的事情了。

生。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出生,这是老天安排的。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出生,羡慕别人的出生。既然是老天的事,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接受就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长相,给了我们成长的家庭。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最近几年,心理学中有个“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火,说每个人的很多问题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所以很多东西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吗?当然。你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你的性格、爱好、习惯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身的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说,二十岁前父母为你负责,二十岁后自己为自己负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你自己来定义。40+,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成为了别人的父母,那你应该给你的孩子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呢?你是延续父母对你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改变自己,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呢?孩子对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命的延续,血脉的延续,而这才是你在这世界上走过一遭的唯一痕迹。所以,对于生,带着感恩对待父母,带着祝福对待孩子,还能有什么困惑呢?

老。从一出生开始,人就在走向衰老。只不过,前四十年处于人生周期的上升通道,一切都带着希望,带着活力,感觉不到衰老意味着什么。而年过四十,身体的机能在走下坡路,突然发现离退休、老年也不远了,如何面对衰老变成了一个全民课题。我们看到的是我们长辈生活:有的无所事事,有的多姿多彩;有的孤独终老,有的儿孙满堂。对于每一个个体,想要什么样的老年生活,取决于年轻的时候做了些什么准备。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到了中年之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那么老年生活悠然自得,做着修身养性的事情:唱歌、跳舞、画画等等,年轻时没有时间来学的东西,年老了,有时间了,一样一样玩起来。而更多的人到了40+,还在为未来的养老生活努力着。我们这一代是踏着祖国的各种改革进程过来的:从上大学时的双轨制,到现在的延迟退休,每个节点都碰到了。所以,我们的老年生活也无法参考父母辈的生活,他们现在的养老生活看上去吃喝不愁,那是国家的社保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但是,展望未来,在老龄化、少子化时代来临之际,指望社保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40+的中年人,面对“老”这个问题,除了努力赚钱存够养老金,也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事情。

病。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有的人关注养生,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得好好的,生病就少。而有的人不停地透支自己的身体,再加上现代人工作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扑面而来。身体就是一部机器,年轻的时候可能怎么熬夜、怎么喝酒都不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但是中年之后,身体慢慢走下坡路,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真的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我们说,身体是有“记忆”的,之前受的每一点伤害,每一次挥霍身体的时候,都会在身体上留下一个记号。年轻的时候身强体壮,没觉得有什么后遗症。但是,等到年龄大了,很多以前的“债”是要一点一点还的。现在我看到孩子们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比如熬夜、洗头不吹干、大冬天穿很少,总是要唠叨几句,不是因为“妈妈觉得你冷”,而是希望从小灌输保养身体的理念。“健康要从娃娃抓起”还是有必要的,养生不是中老年人的权利。既然生病无法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是面对生病,我们做好了准备吗?身体不好,无非要上医院看病,如果已经把看病的钱、资源都准备好了,不至于生一场大病要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生了病之后也不用为生活而操心,那么生病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无非是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死。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想回避的问题,也许是受中国千百年来文化的熏陶,潜意识中觉得这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可是,从一出生我们面对的唯一确定的课题就是“死”。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对死,其实我们的内心是虚的,逃避不解决任何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宗教信仰讨论的终极问题都是人需要为死做什么准备。我们能为死做什么准备?我们都没死过,所以也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很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觉得我把这辈子活好就行,有没有下辈子都是说不清的事情。道理是没错,现在的科学研究、认知范围是无法说清人死后会怎样。但是,这里所说的准备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死,又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如果抱着“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那么面对死其实也不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人无非一死,既然不能逃避,那么问问自己有没有“不枉此生”?有没有“留有遗憾”?有没有“心有牵挂”?如果还有遗憾,还有牵挂,那么为这些遗憾和牵挂能做些什么呢?很多人说,我管好我自己就好了,我自己都不在了,哪能管得了那么多?其实面对死是每个人非常私密、自己的课题,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能够坦然面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如果还有遗憾和牵挂,那么抓紧时间弥补遗憾,珍惜每一天、每个人、每次机会。

40+,不是说要“看破红尘”,而是“坦然面对”,这就是所谓的“四十不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