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二
1、《相对的真相》:其实也是应和了中国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两种情景:
A,当你有着7W的年薪,但这家公司的年薪水平是在7w-10w之间,也就是你在最低水平上。
B,你有6.5w的年薪,但这家公司的年薪水平实在4.5-6.5w之间,也就是你拿最高的年薪。
那么,在这两种情景之下,相比而言,更快乐的是那种呢?
毫无疑问的,是B。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所有事情,都建立在比较之上。不管是货物、生活、还是幸福。当你的对比物比你level高时,你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幸福感。
但这也引发我的一个思考,当一个人长期处于B这种情景时,是不是会因为没有焦虑感而失去上进心呢?个人认为,在一定年龄阶段下,处于这种低焦虑高幸福感的环境中,不一定是好事。
2、《高价之道》:星巴克和唐恩都乐之争。
时间转回到九年前。那时街头大街小巷都是唐恩都乐的甜甜圈和饮品,便宜好吃。但突然有一天,开了一家星巴克,你经过时会想,why not have a try!
你走进去,发现价格比唐恩都乐贵了好多,但试试就试试呗。你点了一杯咖啡,香浓顺滑的滋味,感觉好极了。你每次经过星巴克,都会习惯性的想要点一杯咖啡。长此以往,星巴克的高价,也就视为常道了。
也就是说,不要以别人的价值体系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当你清楚自我定位后,明确并坚定的执行自己的价值。开始就坚持高价,以质服人,要比你开始走廉价路线,事后涨价,更容易让人接受。
3、《免费》
现在给你三个选项:
a, 5块钱的货物,免运费。
b,2.5的货物,2.5的运费。
c,免费的货物,5块钱的运费。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呢?毫无疑问的c。但实际所花的价格是一样的。
其实人们清楚,其中的成本不会有多少的变化,那为什么会对免费的东西如此乐此不疲呢?
因为免费是独立于这个价值体系之外的东西,它看起来毫无伤害,而且质量似乎也不错。
但正是因为免费这两个字,就会极大的冲击我们的视网膜,让我们冲动的,去买下一大堆毫无用处,但觉得早晚能用上的东西。
4、《社交成本》
人的世界是分为两个的:social&financial。
在社交世界里,很多问题是不能用钱来解决,而要走感情路线。比如说,在过年时你岳母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你很享受的吃完后,坚持要为这顿饭付一笔费用,并要求岳母开个价钱。这时,你的岳母会开心吗?相反的,会觉得收到屈辱的可能性更大,对吗?
同样的,你的车抛锚停在路中间,你找到一个好心人帮你换了车胎。感谢的话、交换名片、热情要求以后多联络。这个看起来已经是礼仪周全了。那如果,你要为此付他10块钱呢?
付钱,就是将社交世界,生硬的转化到了金融商务的世界。
付钱,意味着他在为你工作,而并不是出于自己意愿的乐意而已。
而为别人工作,在社会心理地位上,实际上就无形中低了一级。
这就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豆瓣上遭狂骂的一个男的。想要300块钱一个月,跟家庭搭伙吃晚餐。这就将人家的情感付出,生硬的转化为了金钱关系。并且只计算了菜钱,而没计算人工成本和情感成本的输出。
这时,看到帖子的人就会想,从单纯的financial角度考虑,我毫无所获,反而还要累死累活加一口人吃饭,这凭什么?
混淆了这两者,问题还是很多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