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日更图(127):《论中国》
《论中国》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的作者是亨利·基辛格,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
本书金句
1.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世俗的。
2. 塑造未来才是政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压迫若能让位于共识,帝国即可得以延续。
3. 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
4. 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
核心内容
一、历史上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的特点
1.防御性
在古代,中国高明的决策者们不是去征服小小的邻国,因为中国的地盘已经够大了。从秦代到明代,历朝历代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重修长城,中国人的耐心是惊人的。中国人很少以武力强弱来确定制度的合法性,因此也就只需要修筑防御性的长城就够了。
2.技巧性
中国统治者运用一系列的外交和经济手段把可能的外敌拉入中国管理的关系网里,只要避免富裕的中原被侵略就够了,顺便再防止蛮夷的联盟。
对那些不怎么听话的蛮夷,中国会采用离间计将其他们分化瓦解,有时贿赂蛮夷,反正中国有的是钱,这就是著名的“以夷制夷”。最棘手的蛮夷,中国人会敲打他们,有时还拉上几个小伙伴当联合国军。
要是这样都收拾不了蛮夷,那么就大丈夫能屈能伸了,中国人可以屈服于蛮夷,再让他们接受中国化的生活方式就是了。
二、毛泽东时代与实用主义外交
1.对毛泽东时代的反思
与我们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基辛格是从外交和国际战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政策的。面对已经开始出现腐败和官僚主义的国家机器,毛泽东可能需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革命者。但是,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策略。意识形态的狂热不仅摧毁了中国的内政,还让中国的外交形象也掉了链子。
2.实用主义外交
中国和几十个国家整天处于争吵之中,无法保持适当的外交关系。务实的中国领导人很快认识到外交局面的不利。仅仅几年之前还在对美国高唱着“大打核战争”的高调,可现在就已经打算改弦更张,和美国站在一起反对苏联。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有“反对霸权主义”的字样,霸权主义即苏联,这让中国和美国在政治上站在了一起。上海联合公报的背后是两国政治家达成的一致意见。但中国人又很善于求同存异,这可以从联合公报的用词中看出来。中国人在核心利益上没有妥协。
三、毛、邓、江不同的外交风格
1.毛泽东
毛泽东的风格类似哲人君主。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谈话并不涉及具体问题,像基辛格博士评论的那样,他们主要都是“在谈哲学”。毛泽东的谈话却不是瞎扯,而是在费解之中传达出和解的味道。这就是中国传统外交的智慧。
2.邓小平
邓小平是有胆略的实干型政治家,他调动了中国人民个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加速建设现代化,他强调科学技术,尊重专业化的劳动力,鼓励个人才华。大量的经济专家、工程师与科学家被迅速提拔担任高级领导干部,来负责现代化建设。
在对西方的关系上,同样是务实主义者的邓小平继续致力于和解,他不辞辛劳地在东南亚、美国和日本来回访问,并且成功地改善了中国的海外形象。中国不再是革命的挑战者,而成了一个苏联政策的受害者,这样,就很容易取得西方的认同感。在这段蜜月中,中国获得了宝贵的技术与人才,并为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底子。这是外交反哺内政的最好例证。
3.江泽民
江泽民则更和蔼可亲、更温暖。他会“微笑、大笑、讲趣闻轶事、和触摸他的对话者”,来建立一种亲密的私人关系。江泽民对外语和西方音乐的造诣也令基辛格感到惊讶,博览群书的总书记通过说对方的母语来展示知识,营造温馨的谈话氛围。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他绝不动摇。
江泽民富有国际眼光和隐忍态度,他一面希望中美将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式来减少冲突,并在意识形态上尽量相互依存以免刺激美国,另一方面也埋头苦干加速发展。而且,不管日子多么难过,江泽民都从来没有关闭过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