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善与恶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70fd1f31f81cf859.jpg)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也是困扰人们思想的根本问题。不同主张,可能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政策、制度和行为走向。
主张“性本善”的,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文化氛围等会更强调活力,偏向宽松、自由、民主、包容等。因为,相信人们有“善”的本性,便会更倾向于信任放心人们的行为不会危害他人和社会。
主张“性本恶”的,整个社会就会更强调管控,偏向严苛、监视、集权,以约束人们本能的恶行。
但,人总是显现多面性,“善”人也会有“恶”向胆边生的一瞬,老实巴交的善良者被逼至墙角后爆发行“凶“的案例时有报道;“恶”人也会有行善助人的一刻,横行乡里欺凌四野的恶棍都是大孝子的也大有人在。这都表明,善恶虽然标准明晰、界线清楚,但在具体人的身上又从来都是模糊的,无法清晰区分。
更确切地说,人从来都是善恶一体。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善是恶,都是从他表现出来的主要观点、言论、行为来综合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主要的”,即是大多数时候,称为“善”人的,是大多数时候行善的人;称为“恶”人的,是大多数时候行“恶”的人。但这并不排斥个别时候,不排斥偶尔的情况,也理解和包容极端情况下的反常行为。
周国平生对人性善恶的观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善恶之别。他认为人性的善,体现的是人的社会性,人性的恶,反映的是人的生物性。由于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因而人既有善的本性也有恶的本性。人既是独立的生命体,更是群聚的社会人,在生物性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下,需要更多地彰显社会性。这便是无论什么社会制度下,都会有“行善”的倡导,也可以说是作为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
我们常骂某人的“禽兽行为”,骂的正是其人只顾了“生物性”,而忽略了“社会性”。生物性并不全是“恶〞,但忽略了社会性的生物性,一定不会是社会舆论中的“善”,我们在讨论善恶、倡导“行善积德”时,尤其要把握这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d4a23411f30184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