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名单出炉:未来每个学校都是“汉东大学”

9月21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出炉,该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我就不在这里贴了,网上一大堆。
名单中“一流大学”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大学”95所,总计137所。总的来说这次“双一流”高校名单可以当做985、211的替代品,大部分的985、211高校进入了“一流大学”名单。
名单出台后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要么兴奋自己学校一下子成为“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大学”,要么吐槽自己学校原来是211可没出现这137所高校名单中,比如南京工业大学。相信此时南工大、南航、天大等高校的学生此时心中一定千万个MMP。

这次名单出炉后的“大赢家”高校有:
郑大、新大、云大、人大、中大、武大、东南、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农业、北协和、北邮、北科、北中医、东北林业、首师大、公安大、天津工大、天津中医、上海海洋、上海中医、华东理工、南京邮电、南信工、南中医、河大、西南石油、成理工、成中医、重大等;
“大输家”高校有:
南开、厦大、吉大、华科、西交、哈工、国科大、天大、中南、北理工、西工大、中科院大、大工、山大、湖大、华工、武理、北交、北外、央财、外经贸、华电、中国政法、东北大、哈工程、东华、上财、南航、南理工、合工、中南财、西财、西南交、西农、华中师大、陕师大、西南大等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顺应未来的一次教育变革,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向,就像阿特巴赫教授说的:“不管用什么名称,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了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
“双一流大学”将有机会打破高校垄断现状
我们应试教育一向是利益驱动,表现出来就是特别关注排名。从学校到班级再到学生,更高的排名除了有更高的地位和名誉外,还会有更多的“钱”——对学生而言是美好的未来、对老师而言是更多的奖金、而对学校而言则是更多的教育经费。
因此好学校得到了更多的教育经费变得越来越好,而普通学校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越变越差,“马太效应”是现在高校教育巨大的问题,顶尖学校几乎占据了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看看8月份10个“一流大学A类高校”的教育经费:

国家每年在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资金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而39所“985”高校又是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帅”。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居于首位的清华大学2017年预算数达到了233.35亿元,而居于末位的中央戏剧学院(非985/211)经费只有3.98亿元,不过清华大学的一个零头。
不单单是教育经费,最好的大学“一流学科数”也是最多的,单单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一流学科数就高达75个,比排名靠后的74所大学加起来总数还多。

我们上面看到的所有数据就是现在的教育资源分配现状,如果一直坚持按985、211标准分配教育经费,学生的升学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毕竟只有最好的学校才能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但“双一流”政策的出台极可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那些具备“一流学科”的大学也将获得国家的教育补贴,不同于“985”、“211”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只要有优势学科都可以获得教育经费补贴,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
“双一流”两个核心点之一:单学科
“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建设”意味着未来的高校会集中所有教育资源培养自己的优质学科,而这些优质学科将会演变成“核心专业”,这对于能进入拥有改学科的专业的学生也是个巨大的利好。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为考生和家长在提早定下报考目标上提供参考。
虽然那些“非核心专业”会被学校边缘化,对于这部分学生非常不公平,但从长远看利远大于弊。
第一个原因
社会对学校知名度的要求远大于专业知名度,很多企业HR问下求职者学历和学校名就结束了很少会把专业着重考虑。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没有半毛钱关系,因此一旦学校可以拥有“一流学科大学”的名头对于求职会非常方便。
第二个原因
当一流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时候,学历的重要性会慢慢变低,因此应试教育的地位将会被家长们重新考虑。这也是国家希望的,通过高校一流学科带动一流专业从而让更多的大学生具备核心专业能力。
这些技术人才对国家现在的“以科技为主导的发展策略”极为重要,毕竟当人工智能能代替大部分机械性和低创造力工作的时候,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而如何运用知识创造事物的能力——创造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记得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在纠结普通学校的好专业还是好学校的垃圾专业,虽然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标签效应太强,实在难以抉择。但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把眼光转移到那些具备一流学科专业的学校,给孩子们可选择的高校数量会越来越多。
两个核心点之二:引入竞争
此次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将不再一成不变,会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正如前面提到的不同于“985”、“211”,“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这也意味着在双一流的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来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我认为这之后会有更多的针对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的政策出台,中国要想巩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必须进行GDP的结构升级,从产业链下游走向上游,打造世界性的品牌。
从现在的创业热潮可见一斑,而实现经济转型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这是目前我们的教育系统不具备的。就连一向以“传统固守”著称的南京都在最近举办过《2017人工智能峰会》等大型技术论坛,可见全国都在重视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巨大影响,此次的“一流学科大学名单”就是在指引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某一方面独特的能力。
未来每个学校都会是“汉东大学”

大家可还记得反腐巨制《人民的名义》中的“汉东大学”?这个剧中虚构的学校竟然贡献了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省反贪局局长、最高检反贪局的侦查处长,一个学校几乎垄断了汉东省政治生态。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在中国省级行政区以及国家部委的一把手当中,那个学校出来的最多呢——吉林大学。再例如湖南财经学院,据称出现过上千位银行的行长。最后举一个高中的例子——上外附中,同一个班级走出了杨洁篪与王光亚,之后还有崔天凯,在外交系统也是地位重要。
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文化基因——纽约的金融、洛杉矶的影视、杭州的电商、深圳的硬件、上海的贸易。同样每个学校也有各自的基因——斯坦福的科技、剑桥的学术、北大的人文、清华的科研等。
“一流学科学校”对高校的刺激是巨大的,它们会拼尽全力打造自己最核心的专业,让该专业成为自己学校的代名词——“基因”,比如清华的光电、东大的土木、河海水利。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会带着学校的“基因”去做和专业强相关的工作,实现人才的高度分工和深度利用。
我们畅想这么一个未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唯一的招牌专业,学生高考填志愿就可以只关注专业而不是学校。那么假如孩子初中告诉家长自己喜欢“航天航空”领域,那么他立马可以以"流体力学"专业为目标选定一个学校后开始努力学习,这种带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非常高效的,不但可以提高升学率,还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关于“航天航空”领域项目的学习,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真正达到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