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城的人有人愿意离去吗?
说起城市人口迁移流动(或曰迁徙),客观说古已有之。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城市人口的进进出出你来我往,愿来者来,愿去者去,数千年来从未中辍和停息。换言之,没有城市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就没有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姑且把城市人口迁移流动称作“进出”。从“进”的角度看似乎可分为几类,一是农村人认为城市比农村生活条件好、挣钱多、子女教育好等因素自觉自愿进入城市生活,与“良禽择木而栖”同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正常思维的基本取向;二是因客观原因比如自然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导致原居住地居民无法继续居住和生活,比如有些地区日益猖獗的沙漠化导致植被不断萎缩乃至消失水源枯竭,洪水、地震、大型泥石流等因素导致部分人进入城市生活;三是因政府征地被动变成为城里人的。应当说,农村人进入城市是人性本能驱使,因为几千年的历史说明城市生活水平优于农村。也正是这样,城市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文明程度才会一直领先于农村。
古今中外,城市集中了人财物力等方面资源的优势,因而从城市人口进出总的趋势看,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一直是主流,也正因如此城市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时至今日有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已达千万之多,相当于一二十个县的人口总和。似乎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势头方兴未艾劲头十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迅猛增加,流动人口已达数亿,从每年春运也可见一暼。截止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2.57%。
但是,在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过程中,近年来也悄然发生着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笔者朦朦胧胧地也注意到这种变化,本想说道说道,只因才疏学浅也因资料有限笔力不逮等原因而未然。近日朋友推荐了一本名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动因分析》的专著,似乎了了这个心愿。
称此书为“专著”不是笔者妄下结论,而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冯根福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言。
这本书是西安一位年仅35岁名叫吴玥弢的博士,一位大学年轻女教师今年3月所著。该书由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此书作者在绪论中说: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罗特尼克在《世界城市化展望》的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1/4都在中国。中国城市化水平近些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快速城市化’,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09年的46.59%,2012年城市化率更达到52.57%。可以说,我国从‘农耕社会,乡土中国’到‘工业社会,城市中国’的转变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猝然完成,一批超大城市群的迅速兴起,使我国城市规模受到世人瞩目。与此同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还出现了貌似‘逆城市化’流动现象。从‘逃离北上广’风潮,到浙江省全省‘农转非’人口数量急速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户口返迁的‘非转农’现象,再延伸到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由东部沿海回到中西部腹地。这部分人群既包括返乡农民工群体,也包括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及少数城市原住民向郊区迁移;还有部分城市出现的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当农民’的怪事。这种人口‘逆向’流动现象,在我国已不是个别、偶然现象,以广东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杭州、江西等地也纷纷出现了从城市返回农村的人口‘逆向’流动现象。步入21世纪后,‘进城’‘出城’问题经常被媒体热议,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讨论,他们分别从人口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比较等角度去分析,出现了‘伪城市化’‘反城市化’‘拒城市化’等说法。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我国确实广泛存在人口‘逆向’流动的现象。……现阶段,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阶段性变化,我国迁移人口的现实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城乡之间、东南沿海和中西部之间人口迁移流动的势能逐步释放。”
此语,诚可谓说了句结实的大实话——人挪活,树挪死。只不过,人要往好的地方挪,要往更有利自己生存的地方挪动。这是人的本能之一的具体体现,也是利益驱使。要说的是,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除了自觉自愿意外,与国家政策制度不无关系,且息息相关。
笔者认真阅读了此书,全书20万字,216个页码,设7章28节。应当说是全面深刻地对此问题做了论述,书中论据丰厚详实有理有据可信度高,读之颇有裨益。
说此书不俗,仅从书中的“问卷调查”也可见一斑:
问卷调查:分个人信息,城市务工情况,返乡后情况三部分74条200余子项共计占了14个页码。此书当说把城市人口“逆向流动”这个问题阐述地非常深刻和透彻。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冯根福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对此书予以了充分地肯定和较高的评价:经济学博士吴玥弢撰写的专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动因分析》,主要对我国“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概括地讲,作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界定了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和“逆城市化”之间的区别。
第二,系统分析了我国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三,借助调查问卷和计量模型分析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城市病”的状况,尝试性地将城乡间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和“城市病”二者结合起来分析。
第四,分析和揭示了“农转非”现象背后的政策动因。
这部专著是吴玥弢博士近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由于笔者研究思路新颖,方法正确,数据翔实,论据充分,因而得出的结论可靠,见解独特。
冯根福教授当说是这方面的理论高人或曰权威性人物之一,他的见解远远比业余码文字的笔者要深刻准确的多,全书阅读后笔者认可此说。
城市人口迁移流动在特色中国有着自己的特色。该书作者将此专列一章“制度和政策因素与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分析”予以阐述,其主旨是论述由于制度和政策因素与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的成因及状况。笔者在此愿意就此再啰嗦几句。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户籍制形成城乡户口二元制,城乡间不能随意迁移,尤其是农村人口不能随意迁移至城市,再由于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之下实行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导致对农村人口严重不公,生活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此等情况一直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就是到了今天农村户口也未能实现自由迁往城市,进城多年的农民工和家属也不能变成严格意义上的城里人。也由于这种不公使得一些农村人渴望希冀自己和后代成为城里人。良禽尚知择木,况乎比它们智商高过百倍的人乎?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和动机缘于利益。无论是要“农转非”还是“非转农”,哪头有利往哪头跑,这是根源。欲往城市的是认为城市比自己所在的农村好,今天已经、正在以及欲返回农村者认为这会儿到农村比待到城市更有利。具体说就是,除了自己谋生能力之外,国家的制度政策起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今天土地被大量征用是不争的事实,一旦被征用将会对失地农民有不菲甚至巨额补偿(各地情况不一),一笔收入可能比在城里打拼十年二十年的还要多,这也是一些城市原住民要“非转农”得主因之一;二是一些农副产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达到务农收入高于务工收入的水平,算算账与其含辛茹苦在外做农民工真不如回家务农合算。如此等等,才会出现城市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的现象。城市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有“逆向”流动迁移想法的少,就是想借这个光想搭这个顺风车有几多可能?所以真正“逆向”流回到农村的绝大多数还是返乡性质的农民。
客观说,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动因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国家政策使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引导者城乡人口的迁移流动。没有改革开放哪里有农民工,没有农民工何来城市迅猛大量新增人口;没有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求职生活等日益维艰的变化,没有目前对农业有利的政策和市场,愿意返乡的农民工又有几多?
学者就是学者,专业队就是专业队,博士名副其实。她在书中说的比笔者说的深刻透彻多了,若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此书一读,或许能解解心中之惑。愚以为,此书至少是新时期一本有价值的专著。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此书是2017年3月出版,彼时还尚未发生近日某地“分流”外地来的“低端人口”事件,此书此文与该事压根无关。笔者此时写此文纯属时间上的巧合。
多说一句,其实,某地这次“分流”“低端人口”也是政策使然,客观上也是一种城市人口“逆向”迁移流动,只不过这些离去的人不是自觉自愿的,是被迫无奈不走不行的。无论来去,自觉自愿必然满心欢喜一脸幸福,被“分流”违背自己心愿势必是一腔悲怆加悲哀,满脸泪水。
愚以为,城市,有人愿意永驻,有人因利而去留,也有人想留不能留想去也去不了。不是吗?就是城市原住民的绝大多数是否能说离就离呢?在农村没房没地如何生存?外来的是否能安心在城里待一辈子,倘若无房无谋生本领拿什么在城市立足?只凭自己的心愿委实不是每一个现在待在城市人自己能决定去留的。客观上,在国家没有实行居民不设前提可以完全根据自己需要决定自由迁徙政策前,城市人口无论是所谓“正向”还是“逆向”迁移流动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流动迁移,而是受政策制约之下的有限流动。而且,书作者所言“逆向”迁移流动至少在若干年内尚不能成大气候,数量也不会迅猛骤增成大规模,毕竟今日中国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城市生活优于农村这一客观事实尽管近些年有所变化,但要接近或者赶上城市水准尚需一代人或几代人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今天出现的“逆向”迁移流动只能说是个动向或苗头,或曰一束光亮,要形成规模和气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待真正实现人口自由流动迁徙的那一日方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迁徙。这其中涉及的政策问题绝非一二,而要解决政策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能凑效的。只能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且漫长的。愚真诚祈盼这一天早日实现!
2017.11.28.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