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浅悟:禅宗与如何得清净
图源于网络,文章原创,作者为在家居士,字明达,取内明外达之意,号养用,取善养慎用之意。主修禅净密,佛道儒三教合一,结合现代科学认知,体证生命奥秘。这就是《文化与科学》的由来。
今天来讲:“愿离邪妄心不退,念兹清净弥珍贵。”,看过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那这句诗又和今天要讲的禅宗有什么关联呢?我们知道禅宗有一部经典《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由中国僧人宣说的典籍,足以说明六祖慧能大师不仅是一位肉身菩萨,更是一位对中国禅宗,中国文化起到变革的开山祖师级别的人物。我们知道六祖后世的理学,心学,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宋儒“出入佛老,返于六经”,创立了影响整个东南亚的理学,明代的王阳明更是提出了心学,其核心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便是他自身修禅的体现。所以今天,我们讲《坛经》里提及的内容。
五祖弘忍大师要传下衣钵,吩咐众弟子写出自己修证的偈语,见得本性的人,方可得衣钵。神秀禅师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之后慧能大师也写了,这里有三个版本“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②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大家所熟悉的也是第三个版本,这首偈语可谓非常有名,流传千古,引得无数骚人墨客,僧道官俗竞相参悟。
那么如何来理解呢?我引宋代张拙秀才的一句“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最为形象。大家都应该见过日处虚空,遍照山河大地,那种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景象,其暗含的正是“清净”二字。我们知道,阴阳的繁体字“陰陽”,正是云遮住太阳和太阳没有被遮住的意思。上回我说人体的时候说过,一个人身体从“阴气重”到“阴气退”到“阳气足”正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身体逐渐恢复的过程。其实人的自性如同日处虚空,一览无余的那种景象般,而当我们的自性被烦恼尘劳所遮蔽,正如云遮蔽了天空,那些邪妄正如乌云,那些善念正如薄云,生命层次越高,云越薄,天越清净,直到一览无余的全体。正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人,其自性被遮蔽也愈少,最后出了无相天,回归本源。
所以我举的这个例子,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能够心领神会就行了。禅宗不仅要小悟,更有大悟,还要悟后起修,自己身体力行。正如神秀禅师说的,要在平时多下工夫,有为法去使自己的念头保持清净,又如慧能大师说的,要明白自己的自性是无染的,一切只是云来云往,要发自性之光,观照内心。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最后一张图,总领全文,更打一句俗语,下回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