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112--洗脑视频引发的思考
有一天,孩子爸爸很罕见的发了一个视频过来。点开一看,一个所谓的儿童教育博士,教授,专家,关键是男性。在侃侃而谈:孩子的优秀取决于母亲,孩子的情绪取决于母亲,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母亲。吧啦吧啦一堆,总之就是:母亲们,赶紧奉献吧!努力吧!为了孩子的未来,奋斗吧!如果孩子不优秀,都是你的错。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三种反应。一是增强了伟大的使命感,觉得自己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母亲,最好是成为伟人的母亲。二是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羞愧感,觉得自己还是做的不够好,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间。三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凭什么总是要母亲去奉献吖,父亲干啥去啦?
生活中,太多的女人都是这样被洗脑中度过的。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男的并非故意要给你洗脑,是很多固有的观念,一直沿用的风俗习惯在影响着他的言行。
但是这一次,我觉得还是需要认真回复信息。我说,这个视频看样子是要杀死妈妈的节奏,伟大的母爱似乎不用讴歌。如果一个女的教育学博士会说: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厉害的爸爸。哔哩吧啦,都是好爸爸影响孩子的未来。爸爸也好,妈妈也好,首先是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的身份。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内心是平静的。知道他的动机是好的,知道他也是非常爱孩子的。但也看见了很多人还是有等靠要的心理,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都是希望不劳而获的,都是幻想四连拨千斤的,都是希望天上掉馅饼的。都希望不用付出时间与精力,消耗情绪与能量,就有人把孩子培养成他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要我像他妈妈一样无私的奉献,讴歌伟大的母爱。靠着别人代替他去走出舒适区,去直面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心安,反正孩子不好,不是自己的错,都是他们妈妈没有做好。这是人性的弱点,但看见了,其实也很容易克服。
我跟孩子们说,很多真理,几千年就已经有圣人先贤反复强调了,比如天道酬勤,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终究连明理都不到,更别说践行了。更多的时候,是身心分离,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怎么做,就是没有办法去做。
终究还是需要成长,需要直面现实,我知道我不会去占任何人的便宜,我知道每个节点都要自强不息,我知道要尽可能去善待遇到的每个人,我知道要理解站在三楼的人无法看到二十楼的人的风光。
事实也是:好的母亲,好的爸爸更加有助于成就孩子。但确实也不是必然,无论正面与反面,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来佐证。芸芸众生中,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当父母,孩子的未来更多的是社会、学校与家庭综合的结果,基因也决定很多东西,终究还是交给每个生命自己的人生功课,或者说人生使命。
五一期间出差,同行中一位朋友,他孩子在我们单位工作,女孩子其实从小到大读书成绩一般,大学也是普通本科,但这种家庭和这样的父亲给了她强大的安全感,比较勤快,情绪非常稳定,宠辱不惊。一是读书,二是就业,三是找对象。这个朋友都帮她女儿做了一个相当不错符合实际的人生规划。尊重客观事实,知道自己的孩子文化科目成绩一般,就独辟蹊径的让她从初中开始学习美术,大学期间在这个领域深入学习,掌握了新媒体时代必备的网页设计和视频剪辑技能,后来单位刚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找工作也比较顺利。女儿工作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考虑找对象的问题,女儿终究是要结婚成家的,要在最好的年龄找到合适的对象,他广泛的发动朋友们介绍适龄的优质男青年,然后逐一考察过,才安排女儿见面。现在拍拖进展顺利,已经奔着结婚去。这样的婚姻,大概率还是会成功的,毕竟门当户对,父母祝福,彼此也实力相当。那天的聊天,我的感受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这个例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父亲。可能在别的例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客观的表述是: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见多识广,有系统思维,能够把事情办成的那一方。最可怕的是,主导权交给了鼠目寸光,偏执思维,自视甚高的一方。这时候,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还是要感谢他发的这个视频,引发自己深度的思考,顺利完成了一次关于孩子教育的深度沟通。
我表态,很多事情,其实我不大会执着于到底是我对,还是爸爸对。既然都是非常热爱孩子的,都是希望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我随时随刻的可以放弃主导权,我更愿意拿起思考解剖刀剖析自己,看见自己的局限性,找到思考盲区,接纳自己可能没有办法成为理想的妈妈。愿意坐下来,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尽最大可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认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