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功课:如何用影像说故事?
由于最近接到一个志工团体邀约讲题,分享一下~如何用影像说故事?
因为他们结案报告要交1-2分钟影片。讲师授课内容着重于如何构思做一段影片,执行过程如何搜集数据,剪辑如何将素材结合成想呈现的故事。
一支好的影片,无须沉长的对白,用镜头拍下影像,透过剪辑编排,告诉观众你要说的故事,甚至透过不同的剪接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故事(这留到下一次再说)。
画面会说故事-怎么说?
一幅有感有张力的影像,自动会告诉观众,所要表达的是甚么?甚至会让观众看了会心一笑。
例如:
微电影《手作女孩》女孩对男孩的笑容,你觉得有什么含意?
微电影《手作女孩》客厅女孩摸摸肚子,你看到了什么?
微电影《一年之后》女主含着眼泪欲言又止吗?电话的那一头在诉说什么?
短视频《廖文良珠宝・艺术》 短视频《廖文良珠宝・艺术》主角拿着戒子,四处看东西,他在做什么?他想表现什么?
针对这个题目,归纳有几个建议:
一、构思剧本主题:
到底要先拍影像再写文字,还是先写好文字旁白再拍影像?这个问题很多新手问。
我的习惯无论是拍甚么影片都是先有文字,那怕是大纲也好,先在纸上构思。并不是因为我是文字记者、编导出身,而是有经过你脑袋构思过的影像内容,比较具体,经过脑袋的沙盘推演,拍摄时也比较好掌握突发状况。
但有人问拍纪录片有时想拍的时候灵感来得很临时,当下就拿起机器摄录,那么我会考虑先拍下影像,回来后制剪接时重组文案,编写旁白,像写文章一样起承转是否流畅。让一个个故事通过影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打到观众的心理,产生共鸣,所以讲好一个故事,对讲述人(导演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除非是非常有经验、能随机应变的专业影像工作者,否则,最好在前制准备充分的资料,并先行消化这些数据,思考如何用影像来表现,才能在正式拍摄时,尽可能拍到足够且有用的好画面。
二、多看影视作品
多看作品一直都是学习影片制作的不二法门,针对自己有兴趣的题材,去找该类型的影片观摩他们的作品,除了借此吸收经验及养分,有时候也会获得不同的启发。
记得年轻时曾经访问台湾知名电影制片人-叶如芬,请教一些影片制作的经验,青年人要如何入门级提升?如芬姐答道:很简单呀,多看电影啊!你如果真的很热爱影像,你一定会自动看很多影片。不管是做功课也好,兴趣也好,总之就是会很有热忱的阅片无数。
稚嫩的我大胆去采访前辈三、前制期-如何收集题材
先厘清你所要拍摄的影片主题是什么?
例如这次是纪实影片:关于志工青年如何成功的执行壮游计划。
先思考影片目的、要给谁看的?目的是要宣传你们这群志工青年在做什么、 让其他还没参与的青年学生知道。所以影片要年轻化、好宣传、短影片达到病毒式传播的功效。
接下来找主角、找亮点、实地田野调查。参与的主角有谁?即便是素人志工们,观众在视觉上毕竟还是对美的事物较有吸引力,所以主角颜值要挑一下,或在镜头前打理一番;主角可以一个、可以多个,找出他们身上亮点故事发挥,重点在成功执行计划,所以预计在执行过程的所有会遇到的辛酸甘苦先设定好,画面要去哪里取景…等等。
四、制作期-尽量多拍素材
针对新人,用影像来说故事,最好有足够的画面素材来处理,在现场若无法判断某个画面是否需要拍摄的话,最好把握「宁可多拍;不要漏拍、少拍」的原则,留待后制时再来取舍。这样,事后才不会因错失某些画面而懊悔不已;有些历史画面,现在不拍,以后就拍不到了。再者,某些预定之外所拍到的影片、或是受访者的对话,也有可能激发你更多的创意或说故事的灵感。
五、后制期-去芜存菁,懂得舍!
每个镜头最好不要超过8-10秒,看看那些伟大的影片、电影或电视节目,你会发现除了少数精心设计的特例外,大部分镜头都很短,没人会用超过10秒的镜头,这是现代电影语言的一部分。短镜头让影片更具冲击性。假设拍一场球赛,别光放着摄影机让它拍,试着这样做,拍观众们观赛的镜头,卡。拍球队上场的镜头,卡。拍裁判落球时你支持的球员表情特写镜头,卡。拍他露一手的简短镜头,卡。接着再拍观众欢呼沸腾镜头。剪接起来。当你播放有机会这段影片时,这支3分钟影片,比落落长的画面,更能唤起当时的记忆与感受。
简单列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规则,当然规则也是可以被打破的,许多成功的手法确实都来自于打破传统,但要知道:没有事先做好准备计划拍摄的影片,除非你有十分把握,否则很容易使观众看不懂、甚至失去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