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力量
叙事的力量
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身上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之处。相对于三顾茅庐这样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出师表》这样的传世之作,在民间,人们可能更为熟悉的是草船借箭、借东风、失空斩这样的传奇故事。失街亭作为诸葛亮军事生涯的一次重大失败,却在民间演绎成一个系列故事,并将诸葛亮捧上神坛,这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
说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军事生涯的一次重大失败,没有丝毫夸张的意思。魏太和二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判魏响应,曹魏震动,魏明帝为此亲到长安督战。这是诸葛亮历次北伐取得的最大战果。但是,由于街亭之战,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街亭之战完全是一次事关全局的大败。诸葛亮作为北伐的最高统帅,这当然是一场属于诸葛亮的失败。魏明帝在战后评价街亭之战说:“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锐踊跃,咸思长驱。”诸葛亮自己也在给刘禅的上书里说:“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在魏明帝看来,诸葛亮北伐在战略选择上存在时机不当的问题,诸葛亮则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用人不当。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谡守街亭而没有接受众人的建议派遣老将魏延、吴懿担此重任,除了用人不当,恐怕还有对街亭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街亭之战都是诸葛亮的一次全面失败。
虽然在街亭遭受了生涯重大的军事失败,但在民间叙事中,这次失败非但没有对诸葛亮的形象带来损害,反而使诸葛亮的个人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民间叙事中有重要影响的《三国演义》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将其分解为三个小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国传统戏曲又将这三个故事改编为戏剧故事《失空斩》。在这些故事里,不仅诸葛亮不用承担失街亭的责任,而且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成为了一个更受民间文化崇拜的完美人物。回顾诸葛亮由战争的失败者转变为一个完美人物的过程,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要想把一个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统帅塑造成一个高大完美的人物,第一步当然要找一个为失败负责的替罪羊。不错,这个人就是马谡。选马谡来做替罪羊,马谡倒也不算很冤,他确实担负着驻守街亭的责任。在故事里,诸葛亮力排众议对马谡的越级提拔变成了马谡的坚决请战,并且以全家性命作为担保。诸葛亮不得不答应马谡的请战后,还为马谡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略。可惜,马谡过于自负和顽固,不仅不按照诸葛亮的方略部署,而且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终于酿成了大错。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诸葛亮的责任,而且刻画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面。在小说里的叙述中,作者就不时借司马懿之口发出一声惊呼:“诸葛亮真神人也!”这样,诸葛亮的用人失察就被大大淡化,智谋出众方面又显得浓墨重彩,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神话诸葛亮的第二步是让诸葛亮反败为胜。失街亭后,小说让诸葛亮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空城计。由于失去街亭,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诸葛亮在西城安排撤退之时,司马懿突然帅大军攻击。小说里,诸葛亮身边无兵无将,诸葛亮高坐城楼,镇定自若地抚琴吟诗,最终让司马懿因为怀疑有伏兵而仓惶撤退。这时候,诸葛亮仿佛凭借一己之力战胜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真是大智大勇。
挥泪斩马谡又给诸葛亮增添了新的光环。历史上,马谡和诸葛亮没有多少交往。小说里,诸葛亮和马谡亦师亦友、情同手足。失街亭后,诸葛亮虽然恨马谡酿成大错,但没记马谡昔日的功劳。最后,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又承诺收养马谡的妻儿,执法如山而又富于人情。杀了马谡后,诸葛亮还不忘承担责任,请求自贬。
一次军事失败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诸葛亮,智慧超群又大智大勇,执法如山又富于人情,当然,还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有时候,叙事的力量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研究者说,空城计完全是虚构的小说家言,也许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的是非曲直,又有多少能说的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