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满足感+失调理论
前两天读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之前大学时期听吴伯凡老师在节目里介绍过,叫《少有人走的路》,书名有点鸡汤的味道,但却是很一名专业心理医生写的,目前只大概看完了第一部,一共三部。
这本书对我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两个重要的观点:
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的天性往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眼下先痛快了再论其他。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当下很多人群中盛行,尤其是在某些以休闲、娱乐著称的城市、景点等。让他们推迟满足感,是万万不能的。
推迟满足感,本质上是反人性的。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日益精进的过程中,又有哪个不是反人性的。人追求即时反馈的特性也注定与推迟满足无关。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在某个家庭一起玩耍,家长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十分钟后如果谁的糖还没吃,那就再给10块,如果吃了,便没有了额外奖励,毫无疑问,十分钟后能够坚持忍住不吃手中糖果、赢的额外大奖的小孩仅是极少数,大部分孩子马上吃了手中的糖。
推迟满足感与其说是一种素养,倒不如说是一种能力,能力的意义体现在它是可以培养的,推迟满足感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但通过后天习得,是可以获取这种品质的,而且不像某些技艺那样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推迟满足感属于那种知道即得到的元认知知识。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天要做五件事,那么五件事中的前两件是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就可以完成的,剩下的三件是必须付出极大的思考和心血才能完成,那么你是先做简单的,还是先做复杂的?可能看起来没啥差别,但通常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完成所有工作。一般来讲,选择先易后难的人,通常会拖延工作进度,而选择先难后易的人通常会提前完成。很神奇,不妨试一试。
2、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所谓神经官能症是指一个人将某事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自己,或是能力不足,或是经验有限,或是自惭形秽。
所谓人格失调症是指一个人将某事的失败完全归咎于他人,抱怨外部环境不好,合作伙伴不合格,国家政策环境不好,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弱等。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这两种病因,不像生理疾病可通过仪器进行高密度地侦探,这两种症状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很难意识到,尤其是在某个症状上已经达到了比较深的程度。意识到自我症状,可能需要同时三个前提:
- 开启元认知能力
- 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 恰好读到了那本书
上述前两者,任意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第三个条件在没有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也会觉得书中理论好玩但无用,无法辨认出自己是否有症状。
我们如何在知道了这两种症状之后,进行自我调整?我想这应该是最核心的东西。
不管是妄自菲薄还是超级甩锅侠,都不是正常该有的心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我想主要还是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健全。很多家长由于自己素质不合格,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天下所有父母都会用的一招,叫做“我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按我的话去做”,在面临冲突、问题时,不懂事的家长也常常将错误归结于孩子,比如经常听到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就是皮,怎么管都管不住”、“我家孩子啥都好,就是管不住自己”……话听下来,感觉所有的家长都在说一件事,就是孩子本来就这样,我也没办法……
大多数家长在对待孩子这件事上,都犯了严重的人格失调症,孩子所有的缺点,都是因为孩子本身固执、不听话、倔强……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教育方式有问题,孩子的表现和自己教育方式的冲突点本质是什么造成的等等,归咎于孩子本身,一方面对自己有所交代了,我已经尽力了,做到了“问心无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确实不懂事,对家长往往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父母说啥,他们便信啥,父母说是他们自己不懂事,他们因为还无法辨别真伪(很多成人对事物都普遍缺乏辨识度,更别提孩子了),也只能信了,把所有的不好都归结于自身。
这样下来,结果有两个:
- 大人普遍的人格失调
- 孩子普遍的神经官能失调
妄自菲薄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学生时代、工作阶段,在社会上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都会不自觉有这种“我不行”、“我不能”、“我不配”的心理作祟,错失多少机会,那倒是小事,影响一生幸福,就真的罪过了。
但很奇怪的是,有些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阶段,面对不同的人,会同时表现出两种极端。比如有的人在面临工作挑战时,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失调,待项目结束后,搞砸了,马上又变得极端人格失调。在面对父母时是极端的神经官能失调,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重复昨日的故事,变得极端人格失调。
那我们如果发现了自身这种情况,在没有条件去跟心理医生治疗的时候,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呢?首先要明白我们失调的原因,我想核心主要有是因为通常人在自我评价时通常是难以客观、冷静的。这就需要之前一直强调的“旁观者视角”。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内人很难摆脱当下局势的限制,站在更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尤其是看待自己的问题。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先生,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管理学家或者企业咨询顾问,他更喜欢称自己为社会学家,更像是一个社会旁观者,静看经济起伏,企业跌荡,晚年还写过一本书叫做《旁观者》,德鲁克先生之所以能够在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学科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与他终其一生做旁观者密切相关,唯有如此,他才能接触到管理真正的本源,纯粹在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企业一时得失。
能够做到客观认知,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体现。做到的前提是意识到,如何意识到,前面讲述了三个观点,接下来就是动用心力去执行,没有几次刻意练习,是很难做到及格的。
关于心力,今后要着重思考。为什么一个人,有目标、有动力,也有计划,工具、资源也是顺手拈来,但就是无法执行,无法做事,我想肯定有个理论可以解释,或许是心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