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橱时光机| 乱世红妆:意想不到的民国美妆
对中国时尚史而言,这是一个无比特殊的时代。随着千年帝制的结束,一个百废待兴、自由奔放的时代就此开启,女性的社会地位、日常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思潮、西方文明更大规模地侵入渗透,因此民国女性的化妆术、使用的化妆品、服饰发饰潮流,都受到了西方的深刻影响,但与此同时又保留了一些中方传统特色。
才女,诗人,爱情,革命,颠沛流离。
这是只属于民国的浪漫主义。萧红、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胡蝶、阮玲玉、严幼韵……这个时代出现了太多传奇的名字。
林徽因与梁思成
随着千年帝制的结束,一个百废待兴、自由奔放的时代就此开启,女性的社会地位、日常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思潮、西方文明更大规模地侵入渗透,从思想意识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不断冲突、不断融合,因此民国女性的化妆术、使用的化妆品、服饰发饰潮流,都受到了西方的深刻影响。
今天,美妆博物馆就将为你展现民国不为人所熟知的时尚摩登。民国虽是乱世,美妆却也别有故事。
概况:西风东渐
跨过20世纪的门槛,封建制度消亡,女人的妆饰终于不再暗示她们的等级和身份标志,而是反映她们的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的流行风尚早已开始与欧洲靠近,比如当时名媛阔太们都流行戴长长的珍珠链,珍珠也被大量使用在首饰上。
佩戴珍珠项链的民国女性形象
民国对女性的解放,造就了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们开始涉足职场。对于普通女子来说,她们的妆饰和她们的职业息息相关,但仍然较为简素。
面部妆容:唇色动人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女性的面部妆容。
民国时期的眉妆其实与今天并无太大区别,自然的眉形更受普通人的推崇。明星们的眉形相对更有风格更戏剧化,比如下图这种柳叶吊梢眉,我们在民国电影明星的照片中经常见到。
阮玲玉
在眼妆方面,当时已经引进了眼影和睫毛膏,对普通女子来说,并无太多眼部妆容的需求。名媛、明星的流行风尚亦是效仿好莱坞,她们开始追求卷翘的睫毛,以深色眼影来勾勒出幽深的眼廓。
王丹凤
如果说眉妆并无多大突破,眼妆仍是小众的尝试,那么唇妆的变化是民国时期可谓是飞跃式的。
当时流行的风尚主要是浓艳的大红唇,一方面受到好莱坞女星的审美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制作唇膏的技术限制。
张爱玲在散文《童言无忌》中写过:“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祺唇膏。”
1940年代丹祺的广告
不禁令人好奇,这位上海滩的时髦才女如此想要的这只丹祺唇膏究竟有什么魅力。其实,丹祺Tangee,是一个美国化妆品牌,流行于美国1940年代的战乱时期,一支关于“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风靡一时。战争时期,化妆给女人好的气色,给战争时期的人们以希望。
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写道:“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
白先勇的小说中提到了民国时期流行的另一舶来品牌——蜜丝佛陀。其实这个中文译名,是由张爱玲所翻译的。它也曾一度是好莱坞女星的化妆间标配。那个时代的管状唇膏样式(下图),如今看来依然经典。
《良友》上的蜜丝佛陀广告
名流绅士、淑女佳人似乎都爱谈论唇膏,其实他们是在谈论什么呢?这一点非常之有趣,古诗词中最不缺美人之面容口唇描写,诗人杜甫写过“绛唇珠袖”,即便在今天,唇膏仍然是最富有话题的美妆单品。仿佛化妆包里不放一支唇膏就枉为女人一般。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购买门槛低,更重要的是唇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慢慢演化成为女性魅力和女性力量的隐喻。
民族美妆工业的大时代
丹祺、蜜丝佛陀其实并不是最早期进入中国的进口化妆品。早在1870年,美国纽约的化妆品牌 “林文烟”(Lanman&Kemp),已经进入了上海,以售卖花露水和香粉为主。
林文烟的广告
进入30至40年代,前文提到的丹祺、蜜丝佛陀都是在这一时期涌入中国的,同时期还有法国Bourjois、英国Burroughs Wellcome(主要品牌为夏士莲)、德国的4711等等。
这些品牌完全重建了民国时期女性的审美和护肤习惯,可以说是最早期的进口品对于国内市场的教育。女人们开始认为夏季需要用爽身粉、香水,冬季则需要用滋润的雪花膏,护发用品有生发油和凡士林等。也正是这个时期,化妆品进入了女性的日常消费之中。
力士广告
在如此强劲的西风之下,民族美妆工业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欧美舶来品多是被社会富裕阶层所使用,而蝶霜、雅霜、三花牌、无敌牌等品牌则丰富了普通女性的梳妆台。
无敌牌蝶霜(以影星胡蝶的名字命名)
无敌牌化妆品的品类之丰富,超出想象,包括了蝴蝶红胭脂、唇膏、无敌香粉、指甲上光液、指甲退光水、粉蝶霜、冷蝶霜、无敌香水、擦面牙粉、无敌牙膏等十几个品种。
无敌牌牙膏
我们所知道的双妹、百雀羚等百年国民品牌都发端于这个时代。
双妹的广告
可惜的是,战争给了正处于发展时期的民族工业沉重的打击。
民国发式:保守派vs革新派
在当时,民国女子的发型分为保守派和革新派。简单来说,保守派的发型便是沿袭了晚清女子的发式,多以发髻为主。
革新派的发式则是我们常常在年代剧中见到的,比如双辫、齐耳短发(也就是学生头)、烫发。
《金粉世家》中冷清秋早期的双辫造型、剪发以后的学生头
英剧《唐顿庄园》几乎是展示20世纪初叶欧美社会时尚潮流的教科书。有意思的事,在民国时期,这样的发型也能找到。
唐顿二小姐的手推波纹造型
阮玲玉的手推波纹造型
当时有一首风趣的打油诗:趋时头式散而松,烫发整夸技术工。恰合千家诗一句,“一团茅草乱蓬蓬“。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发髻、头部妆饰反映了社会阶层和婚姻状况,到了民国,剪发和烫发的出现,无疑是巨大的变革,其影响力不亚于解放女性的足。
民国服饰:旗袍之美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旗袍就是民国女性的语言,时而温婉,时而性感,时而革新,时而古典。
张爱玲
旗袍的起源至今仍未有定论,究竟是汉族的深衣袍服还是满族的旗装改良而来。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旗袍是最能体现中国女性体态美的服饰之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造型早已从传统宽松的袍服中脱胎出来,学习欧洲的女装廓形,愈发纤长优美。不少电影导演迷恋这个女人们穿旗袍的岁月,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关锦鹏的《阮玲玉》、李安的《色戒》都将旗袍之美演绎到极致。
《色戒》中的王佳芝
《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片中记录了一位近百岁的旗袍手艺人褚宏生,他为胡蝶女士所制作的白色镂空蕾丝旗袍,至今仍被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
《了不起的匠人》褚宏生
民国结婚照:从红色到白色
长久以来,中国人结婚的传统一直是红色。五四运动以后,时髦的年轻人们在婚俗上有了突破。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伴随着不少民国时期的海外留学生归国,新娘开始穿着西式的婚纱,而新郎则是黑色礼服、白色手套,信奉基督教的新人则会在教堂举行婚礼。
40年代,婚纱照开始在照相馆进行拍摄,慢慢从集体合照演变为新郎新娘二人的合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婚纱照。
郭婉莹与吴毓骧
新旧交替,东西融合。这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民国之前,从未有这样一个时代,它的变革如此自由大胆、又如此兼容并蓄。女性的头发、足部、和妆容都随之解放,民国新女性的独立自由意识被唤醒。
民国女子的美妆风格在冲突的东西方审美之间寻找平衡点,民族美妆品牌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与西方品牌分庭抗礼。当时的时髦风尚,以如今的审美来看依然不俗。
民国的美,千姿百态。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品牌消亡,美人逝去,然而,唯有民国的这般风姿绰约不曾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