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诗词鉴赏与教学》第三次预习作业



作业内容:
1、批注下列《人间词话》二条目。
2、从所给诗词中选一首,写自己的鉴赏并设计一个课堂教学活动。
二一
欧阳修【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批注】
欧阳修在这首词中《浣溪沙》用字之妙,隐含着以一“出”字而带出境界之意。他在“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之妙,欧阳修此句是写在船上所见岸边之景,岸边杨柳,柳外小楼,楼外秋千,三种景物合成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
诗句中这个“出”字,将秋千的摆动对静态的杨柳与小楼的点缀一下子彰显出来,整个画面因此而灵动起来。让我们读者仿佛听到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中,传来笑语喧闹声,仿佛看到秋千上娇美的身影,一群翩翩少女在春风的吹拂下,坐在秋千上自由自在地飘荡。
六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批注】
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其中一个“廋”不仅让我们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在眼前仿佛看到,一位瘦弱的漂泊游子,骑着一匹廋马,在夕阳西下,行走在西风萧瑟的古道中。老树上的乌鸦,飞倦了,停在枯藤上休息,而诗人自己,远在天涯却无家可归。
词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从下面课本诗词中选择一首,写鉴赏文字,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的鉴赏】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这首诗选自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是写古代传统节日清明春雨中所见。诗人在诗中选取的意象有:“清明、雨纷纷、酒”。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时间是“清明时节”这是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雨纷纷”细雨蒙蒙,更是寄托诗人无尽的愁绪哀思,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
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欲断魂”描写出诗人此时的愁苦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借问酒家”是诗人想解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牧童的聪明智慧,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
全诗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已故亲人的思念以及触景伤怀的凄凉之情。
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诗中,想象一下诗人是怎样问牧童的?牧童又是怎样来回答的?
正值清明节日,诗人走在路上,天空中又下着小雨,行人的神色忧愁,好像思念亲人过度的悲伤,就像失去了魂魄,那么,为了缓解一下自己的心情,找个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看到问正在放牧的牧童:“小朋友,此处不远处可有休息吃饭的酒店?”牧童上下打量了失魂落魄的诗人却没有得到回答,只是用手遥指杏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