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为什么需要接纳,而不应管理?
以前我们总是生活在如下的教育环境下:
有人哭,我们爱说“不哭、不哭。”
有人生气,我们爱说“别生气、别生气。”
有人担心,我们爱说“不用担心、不用担心。”
小时候摔倒了,我们经常说“不痛了、不痛了。”
人长大了,再遇到哪里痛,就直接告诉他/她“你吃止痛药没?”
现在的教育和环境是,如果小孩有情绪,我们被告知要去接纳;我们自己有了情绪,很多人会建议不要压抑,要适当去宣泄等等,我们从小所接受的那些做法一下子好像全不对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最近读了《身体平衡,就有好情绪》这本书后,我算彻底弄明白了。
01情绪和感觉一样都是潜意识控制的
冷了,热了,是酸,是甜,这些感觉不受我们意识控制,它是我们感觉器官对外在环境的生理反应。
情绪跟感觉一样,也是源自于一个我们意识管不着的神经机制——潜意识。它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想要掌控它们、掩饰它们、压抑它们,或是躲避它们,都是徒劳无益的。
02情绪和感觉是我们的健康卫兵
我们的心理情绪与生理感觉,介于我们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他们不但能侦测外在环境,比如小婴儿被掐,不但屁股会痛,心里也会生气,它们同时也能察觉内在环境的改变,比如,人的血糖急速掉进谷底时,不但很饿,而且还会发脾气。
生理感觉与心理情绪的任务都是保护我们健康的卫兵。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界限得以确立。这个界限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侵犯。
03美好和痛苦的情绪都各有任务
美好的情绪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环境和行为对我们有利,没有危险;而痛苦的情绪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环境和行为对我们是有危险的。因此,情绪可以引导行为。
04压抑情绪生活会失去平衡
感觉和情绪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因此,当我们打压、否定它们时,在行为上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a.被别人越界而不自知
b.越界而不自知
c.打压痛苦极力追求喜乐
有苦味才显得出甜味,有痛苦才显得出喜乐,情绪跟感觉一样,只有这种对比,才能有所感受。
可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想尽办法把痛苦和除了甜以外的人生滋味赶尽杀绝,不愿面对痛苦的话,就会不停追求喜乐。
当我们只追求喜乐时,感受到最后就会麻痹,我们就需要更大、更多的美好感觉,才感受到同样的美好情绪,最后我们就陷入了各种成瘾问题中,身心失去平衡,变得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