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Ⅰ,通用性的解决方案
“电脑从被认为是官僚机构的统治工具而让人不屑一顾,变成了个人表达与自由解放的象征而被欣然接受。”约翰·马尔科夫说。
1975年1月,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牛郎星”)出现在《大众机械师》的封面上。实际上,这只是一堆价值495美元的零部件,需要焊接到电路板上才能使用。它没有键盘,取而代之的是8个开关;它没有显示器,取而代之的是面板上几个闪烁不停的灯泡;它的存储空间只有256B,现在一条微博的体量都会比这个更大些。
1975年3月5日,自制电脑俱乐部(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成立,32个年轻人率先响应了这次号召。最终,这个俱乐部催生出超过200种个人电脑,孕育出至少22个名震一时的电脑公司。
其中除了乔布斯和沃兹的苹果,还包括亚当·奥斯伯恩和李·费尔森斯坦的奥斯伯恩公司,泰德·纳尔逊的“超文本”,鲍勃·马什、盖里·英格莱姆和李·费尔森斯坦的“所罗门一号”电脑,哈里·加兰和罗杰·梅伦创办的“克罗门克”以及李·费尔森斯坦和戈登·弗伦奇的“SOL20”。
但最终的赢家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苹果公司。据说,当费尔森斯坦看到了苹果的Apple Ⅰ以后,认定苹果电脑“十分平庸”。这个“十分平庸”的苹果到底哪些地方打动了市场?或者说,哪些基因让苹果最后成为活下来的赢家?
先来看看Apple Ⅰ。
Apple Ⅰ没有机箱、没有电源、没有键盘,也没有配备显示器。因为乔布斯和沃兹认为: 一个完全装配好的电路板就是一台电脑了。
与此同时,当时个人电脑的新宠“所罗门”电脑有光滑的金属机箱;苹果的前辈——个人电脑先驱爱德华·罗伯茨的Altair、Commodore(康懋达)以及IMSAI(以姆赛)等电脑新秀,都比当时的Apple Ⅰ好看、好用甚至便宜。
在上百家PC生产企业中,苹果并非一枝独秀,但为什么苹果最后却领先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让技术回归于人性: 键盘的创造。
后来,苹果站在技术和人文交叉口的工作都是由乔布斯来完成的。但是最开始,让技术能够更加友好这些事都是沃兹一个人的工作。
在Apple Ⅰ之前,每台电脑都配有灯和按钮的仪表盘,操控电脑不仅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而且耗时日久。比如,如果用Altair写入程序,往往需要半小时,而用Apple Ⅰ不到1分钟就可以搞定。从一堆傻瓜才能懂的机器语言中解放出来,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工作。通过键盘而非机器语言输入,这改变了PC行业,从此键盘成为标配。
2. 可视化的价值: 显示器。
此前的仪表盘不仅是为了输入,还可以输出信号。1975年6月29日,沃兹把自己编写的数据存入存储器,然后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键盘敲打的符号,直接显示在电视屏幕上。
3. 最简单成熟的工艺流程。
早在别人使用上百个零件的时候,沃兹就可以用20个零件组装出自己简陋的电脑。这种简洁使苹果的产品变得简单,也更好用。
4. 程序,以及为程序而建立完善的操作系统。
沃兹从自己在惠普做计算器的工作中获得灵感,认为电脑应该和计算器一样,必须要有存储器和应用程序。当时的电脑开机后需要半小时载入程序,而Apple Ⅰ仅用不到1分钟。为了做到这一点,Apple Ⅰ有存储器,还要存储器在开机以后就自动运行存储器中的数据。此外,沃兹还为Apple Ⅰ编写了BASIC(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程序。
5. 解决电源问题。
乔布斯讨厌风扇,因此找来电气工程师霍尔特。霍尔特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开关电源,每秒通断电不是传统的60次,而是上千次。由于开关速度越快,电源存储电能的时间就越少,损耗就越小,散热量就越低。现在,所有的电脑电源都采用同样设计。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发明了直接输入程序的键盘、接通了可视化的显示器、建立了可以直接入手的程序,同时又解决了散热和工艺流程问题,这些内容加在一起,就打造出了现代个人电脑的雏形(除了鼠标)。
没错,Apple Ⅰ简陋,外观上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但是,它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使得电脑变得不仅可用,而且有趣,同时也有了更大发展的可能性。直到IBM个人电脑出现以前,Apple Ⅰ 和Apple Ⅱ一直是盈利最多的电脑操作平台(即便是在微软的总部西雅图)。马库拉就是从中发现了未来的潜力,进而加盟苹果。
作为当下的创业者,我们通常能够发现一个切口,就好比有人利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平台做美甲,就有人用O2O做“大保健”,在不断复制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微创新”。但如果没能真正为用户提供逻辑清晰的解决方案,并让用户从中受益,未来就难有继续进化的空间。
在笔者看来,将创业的初心和愿景梳理清楚,让创业运行的小逻辑融入社会运转的大逻辑,是每个创业者的必修课。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创业入门了。
至繁归于至简。——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本文作者赵博思,专注创新哲学和实践管理。《乔布斯到底给苹果留下了什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