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每天写1000字日更挑战

《三字经》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11人  李之远
《三字经》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1:

原文: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父母生下了孩子,而未对他进行教育,这是做父母的过错。老师对学生只管教书而不做严格要求,便是做老师的怠惰

典故:《其父生其子》:齐国的时候,有一家富人,家里有两个儿子,但非常的愚钝,当父亲的却又不管教他们。有一天,艾子问富人的两个儿子:我们平常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两个儿子居然回答:我们每次吃的大米都是从米袋里拿出来的。听后,富人非常生气,意识到做父亲的过错了。

理解:通过《其父生其子》这个典故。我想到了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兴趣、爱好、个性、职业等因素所营造的环境,孩子在此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发展到与父母相同的或类似的个性、爱好、特长,甚至于选择相同的职业。

2: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肯用功读书,这是不良的习惯。年轻的时候若不好好学习,到老之后能有什么作为呢?

典故:《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位谋士叫苏秦,他立志做一名政治家。前期,他到各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外交主张,但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他就刻苦读书,每次读到深夜。有时候读书太累了,困得眼睛就睁不开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接着继续读。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理解:通过《锥刺骨》这个典故,我想到了一首诗:古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才悔读书迟。"就是说若立志读书,一定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3: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器皿。人如果不读书学习,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典故:《和氏之璧》:有一个楚国人,他叫和氏,有一天,他在楚山捡到一块玉石,于是把它献给了国君楚厉王。治玉的匠人认为它不是玉,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将他的左脚砍了下去。等到厉王去世,和氏又将玉石献给国君武王。武王认为和氏欺骗自己,又将他的右脚砍了下去。等到武王去世,文王做了国君。和氏来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叫人去问他:"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和氏回答:"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断了双脚而伤心啊!我伤心的是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好人当做骗子。”后来,文王让治玉匠人整治这块玉石,确实是一块宝玉,并将它成为“和氏之璧”

理解:《和氏之璧》这个典故。让我想到了:和氏之璧虽然名贵,但它若不被雕刻打磨,将永远是一块石头;人也是一样,若不读书学习,将永远是愚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