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意义
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的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的学术地位是受到低估的,学者们一直因为中国哲学缺少概念和逻辑而受到困扰,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并没有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冯友兰先生编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尽了很大的努力使中国哲学概念化、体系化,他采用的方法是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但是,普鸣教授看待中国哲学的思路却截然相反。他认为,中国哲学欠缺概念和逻辑体系的特点,恰恰是非常宝贵的地方。西方哲学是注重概念和逻辑的,往往提出比较抽象的命题,比如,什么是自由意志?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道德是经验的还是先验的?等等。但是,中国哲学却从留意具体的细节开始,比如《论语》中会关注人吃饭、走路的举止行为,这种见地在哲学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相信,哲学恰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他们借助生活中平凡的一面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只有日常生活才是伟大变化发生的地方。这样一来,思想就真正贴近了生活。中国哲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基础但是很有智慧的问题:你如何面对你的日常生活?
或许是源于这样的认识,普鸣教授在传授中国哲学思想时,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他大量地运用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通俗地解读孔孟、老庄、管仲、荀子等人的思想。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联想到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因为它的内容贴近我们的生活,发挥了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进入具体思想的讨论之前,作者还提醒我们,需要打破对于中国哲学的刻板印象。比如,提起儒家思想,我们往往会想到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我们认为儒家教导我们要安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服从现成的社会规则,给人的感觉是保守的、僵化的。但是作者认为,孔子从来不是一个希望加强社会控制的人,儒家思想反而是激发我们改善自我的意识,通过修身的方法,塑造更完善的自己。它引向的是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封闭和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