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
范蠡晚年隐居陶地。有一天,家仆突然跌跌撞撞跑进来,说:“不好了,二公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抓起来了。”范蠡赶紧把小儿子叫来,说:“你去楚国跑一趟,把你二哥救出来。”
范蠡长子不干了,说:“我是大哥,救弟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范蠡坚持说:“你不行,还是让老三去吧”
这里,《史记》记载,【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长子很委屈,父亲这是看不起我,我不活了。
范蠡夫人骂范蠡:“你这个老不死的,脑袋进水了吗?老二还没救回来,老大先没命了,你咋这么固执呢!”
范蠡没办法,只好让长子去。走之前,给了他千金巨款。同时,给楚国的好朋友庄生写了封信,让长子带上。
范蠡叮嘱长子:“你到楚国后,把这些钱都交给庄生,无论他怎么处理,你都不要问,更不能与他发生争执。切记!”
这里,《史记》这样记载,【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老大出发时,又把自己的私房钱拿上,足足有几百金,准备到楚国好好打点一番。
到了楚国,老大傻眼了。原来,庄生住在离城市很远的乡下,穷的叮当乱响。《史记》说,【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
然而,范蠡长子还是遵照父命,送上信和钱。庄生把钱收下。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
范蠡长子离开后,自语道:“就凭他?还能救我的弟弟?”所以,没跟庄生打招呼就自作主张留在楚国,拿私房钱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没想到,老大看走眼了!
庄生虽然很穷,在楚国可是名人,连楚王都敬他为师。范蠡的钱,他并没打算要,想事成之后,再归还范蠡,以示自己是个诚信之人。
所以,拿到钱后,他对老婆说: “这是我的朋友范蠡的钱,只是暂时寄存咱们家,日后要归还的,不要动它。”
然后,庄生进宫,对楚王说:“我夜观天象,灾星照临,恐怕对楚不利,大王要广施恩德,这样才能消灾避害!”
楚王一听,赶紧说:“先生所言极是,我马上大赦天下。”
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跑来告诉范蠡的长子。
范蠡长子很高兴,楚王要大赦天下,弟弟肯定能放出来。可惜,白白给了庄生那么多钱!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心疼,不行,我得要回来!
于是,他又去见了庄生。
庄生吃惊地问道:“你怎么还没走?”
老大说: “现在楚王决定大赦天下,我弟弟很快放出来了,所以,再来辞谢。”
庄生不傻,知道老大想拿回他的金钱。便说: “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吧。”范蠡长子就到屋里拿了金子走了,高兴的不得了。
整个一个倍爽!
好小子,敢耍我!庄生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再次进宫见楚王,说: “外面的人都说,范蠡的儿子杀了人,他的家人重金贿赂大王身边的人,所以你的大赦并不是怜悯楚国百姓,而是为范蠡儿子开脱罪责。”
楚王大怒!说: “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我怎么会为了他的儿子而乱施恩惠呢!”于是,命令先杀了范蠡的儿子,第二天,才下发赦免令。
范蠡长子只能带了弟弟的死尸回家。
到了家,亲人都十分悲痛。范蠡却说: “这是意料之中的。老大去,老二必死!他不是不爱弟弟,而是不忍舍掉钱财。老大从小见我挣钱艰难,所以把钱看得很重。老三则不同,他一出生,就见到家里很有钱,他从小吃好的,穿好的,花钱如流水,视钱如粪土,无论花多少钱,都不觉得可惜。我之前所以派小儿子去,因为他能“舍钱救哥”,而老大去,只能是“惜财杀弟”。”
这个故事,《史记》记载很清楚。我觉得,启示有三个。
一,勤俭惜财,本是值得肯定的优点,但“惜财”不能变成“爱财”。如果一个人爱财如命,就是格局的问题了。
二,舍得这个词很有意思,先有舍,后有得。你想得到什么,必须先学会舍弃。舍不得种子,就没有收获;舍不得投入,就没有回报。
三,范蠡虽能识人,但不能断事!所以,有时坚持己见并不是固执。明知自己是正确的,就不能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