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期待的奴隶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二两棉花
在学习休谟哲学理念的时候,了解了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怀疑上帝的存在,他的心灵不带有任何成见,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不排除基督教或者奇迹,但认为这是信仰范畴,与知识或理性无关。
他论述的观点中,有一个很是有趣—习惯性期待。
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习惯性期待”的奴隶。
假设一个我与一个婴儿同时看到雨静止在空中,那么震惊的一定是我,对这种现象产生疑惑的也一定是我,相反婴儿对于自然认识的较少,他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
我们愈发成长,自以为了解了自然法则,了解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但其实我们只不过是置身其中有了一些体验而已,那并不一定可以证明是绝对真实或者绝对的定律。而孩子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原貌,并不会添加任何东西。
而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固化我们的思维,形成期待与偏见。这是千百年来,已经埋在我们心底的种子。
粉丝因为喜爱热爱偶像,会习惯性的期待,他的荧幕前与私生活都是一个样子。
追剧的影迷,会习惯性的将演员这个身份和角色化为等号。比如认为杨幂就是白浅,白浅就是杨幂。
两个国民艺人离婚了,林志玲姐姐结婚了,整个微博都瘫痪了,纷纷嚎哭再也不相信爱了,这都是我们习惯性为这些公众人物附加的期待与偏见。
休谟在谈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强调“因果法则”。比如打台球,黑球的撞击是白球开始运动的原因,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白球滚动了,但是我们并未经验到它滚动的实际原因。我们只知道一件事发生后,另一件事随之发生,但是第一到第二的原因我们并为体验到。
这也就告诉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事件发展的一个过程或结果,但为何发生,怎么发生,这背后蕴含的原因,我们并未知晓。
所以我们的习惯性期待很可能是片面的,我们所笃定的也很可能是假的。
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