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输出】【干货】舒明月写作课第七课 画面感之辞藻(一)
上节课讲了文章的画面感之比喻,然而仅有基础画面感还不够,类似素描。通过使用丰富的辞藻,像给画面上色,会让文章更刺激和鲜明,使画面更生动。本节课主要讲的便是如何利用辞藻对提升文章的画面感。
先看下面例子:
例1: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鲁迅《雪》
思考,把“灼灼”换成“亮亮”,是否感觉整个钝了很多?因为“灼”是比“亮”更亮的颜色。
例2: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是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夹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鲁迅《怎么写?》
上例四个消极词并列,两个好处,第一,,照应了佛教用语“无量”(无数,无穷),文本有一种意义和形式上的契合美感;第二,像画画一样,一层一层的晕染,烘托氛围。
当代写作绝大多数的人是词汇量不足的,像是直男的衣柜。必须树立一个意识:朴素简洁是众多审美风格中的一种,未必是适合所有的情景的,也未必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不要一提华丽就避而远之,如果我们描述的事物就是华丽的,不用华丽的语言和辞藻是行不通的。例如杜甫,整体风格是朴素的,但他在描写富贵的美妇人时,依然用华丽的辞藻。
例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及稳称身。
——杜甫《丽人行》
所谓的作家的创造力,应是灵活的应用,不要抱着固定的原则一成不变。无论其风格是华丽、质朴、朦胧、冲淡、冷峻,应永远是妥帖的,浑然的。
思考:假设追求的是朴素简洁风格,那基础动词“看”是否达意即可,一连串的近义词就不需要了?具体的有:瞄,瞅,望,眺,瞧,盯,瞪,凝视,瞥,觑。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我看着山”换成“我眺望着山”,整个意境立刻包含了动作和神态。“眺望”比“看”包含了更多的信息,更具体,更有画面感。
一、写作误区
不要认为写作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情感,就对技巧,辞藻等留有偏见。咱们来挨个驳斥:
①技巧不重要。你自以为你的情感跟文学表达只隔着一层纸或纱,殊不知远隔万水千山。
②文学妨碍了真实,是一种矫饰。
③需求是精准和精确,并不是为了追求美。精准和精确与美不冲突,是美下的一个子集。
④不要用被动句。被动句的好处是突出受词。
二、丰富辞藻方法
1、阅读
推荐阅读作品类型:新白话作品,旧小说,文言文;推荐:《古代汉语》一套四本大学的教材,写作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古代文言的作品单音节居多。文言文读多了,会习惯把两个字拆开看每个字的含义、轻重、色彩。可单用单音节词或重新组合创造新词,词汇量很容易翻倍;同时可通过用单双音节的词的切换,增加文章的韵律和语感(具体之后有课单独涉及)。
2、炼词
思路:替换;方法:利用网络找近义词,挨个斟酌。
例:美丽的烟花——绚烂的烟花;(美丽—近义词:绚丽—丽是否可以再换?烂—烂有热度,丽泛冷光—确定即为绚烂更适合)
3、对仗
对仗修辞形式上对称工整,在文本空间里可以让读者的目光停留,返回,交织,从而提升画面感。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小技巧:关注同义词不同的长短和韵角。中文对对子有同等效果,逼着自己的对对子,有助于提高词汇量。
对对子的基础规则:1,词性对仗;2,如首句尾是仄声,要用平声来接后一句。
rose声明:我这的笔记输出只涵盖部分要点内容,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知识点,也希望能给各位朋友些许启发,相对正课而言相差甚远。老师的课不是快销写作课,知识点讲的很透彻,很实用,是真的能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技巧的,而不是只靠起标题。
对课程感兴趣的,请点击链接:舒明月视频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