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7 金学伟:把握大势从年均值开始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Jasmine_yao

把握大势从年均值开始

——价值中枢理论(中)

金学伟

1993是各种技术指标大普及的一年,现在普遍使用的技术指标大都是那一年陆续传入A股市场的。其中有一个叫CDP的短线操作指标,成为我研究价值中枢的起点。

CDP,全名逆势操作系统。它的计算方法是:取一条K线的最高价加上它的最低价、收盘价,再除以3,所得结果称为CDP,即多空平衡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最高价和最低价可进一步演化出翌日的第一阻力位、第二阻力位,以及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其计算方法是——

CDP×2-最低价=翌日的第一阻力位,即次高点;

最高价-最低价+CDP=翌日的第二阻力位,即最高点;

CDP×2-最高价=翌日的第一支撑位,即次低点;

CDP-(最高价-最低价)=翌日的第二支撑位,即最低点。

由于这个工具是用来做“拔档”交易,也就是在短线支撑位买进,在短线阻力位卖出的,因此又被称为“逆势操作系统”。但令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它对交易结果的计算方法。

在此之前,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瞬间的最高和最低对中长期分析来说,都没有太大意义,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它的收盘价,因此我一直在用收盘价来做价格和趋势分析。比如1992年上证指数最高1429点,但最高收盘价是1420点;最低是386点,但最低收盘价是393点,因此,我一直将1420点和393点作为1992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但把最高和最低完全省略,毕竟是一直遗憾。CDP以简单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最高价代表了买方力量可以达到的极限,也代表了卖方力量取得胜利的价位;最低价代表了卖方力量可以达到的极限,也代表了买方力量取得胜利的价位;收盘价则是买卖力量对决的结果。3个价位的简单平均,正好可代表当日的买卖均衡点以及投资者对价格的综合判断结果。

沿着这一思路,我开始考虑2个问题。

1、虽然CDP发明人的目的为短线交易,但短线历来有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市场一个冲动,甚至是一部分投资者的一时冲动,就足以打破这种按机械程序设计的价格范围。反之,把这种方法用于长线走势的分析中,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为长线走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带有更多的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

2、我们能否把一些技术测算方法用到年CDP的走势中来,帮我们预测下一个年份的多空平衡点?

由于1993年2月1558点后,我一直秉持着长期调整的观点,而所谓长期调整,从时间上说就是超过1年。因此,1994年初,我应2份报刊约稿,写了2篇关于1994年的预测。一篇是关于点位和时间的:预计底部在386点之下(熊市调整,底在底下),时间为8月份。一篇是关于全年波动轮廓的,预计1994年上证指数将围绕666点上下波动,并将666点定位1994年的价值中枢,这是我首次使用价值中枢这个词。

为什么将666点作为1994年的多空平衡点?因为黄金分割率中有个0.618,也有个0.625、0.666,它们是同一组黄金分割率,3个黄金倍率的平均就是0.636,这是我一直喜欢用的黄金分割率。其次,1993年上证指数最高收盘1536点,最低收盘783点,年末收盘833点,(1536+783+833)=1050点。而1050×0.636=667,接近于0.666的黄金倍率,为了好看易记,就取了666点。

由于这只是一种理论尝试,管用不管用还没经过实践证明,也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这一成功预测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打了很大的折扣。那时我在南方证券工作,直接和间接掌管的资金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最多时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亿。人说长袖善舞,但股市中最简单的就是钱多能把股价打上去,最难的却是上去后能够退出来。因此,虽然早在年初就预测了386点以下是底部区,也预测了666点将成为全年的价值中枢,但前者是纯粹的技术分析,它所获得的只是N多选项中的一个,小资金做做不妨,以如此庞大的资金用如此不确定的分析结果来做操作依据,无疑是盲人瞎马,行走于悬崖边。加上过于谨慎和贪婪,尤其是总想抄到最低价的散户心态影响,所以,当大盘到达325点时,实际建仓比例才完成20%不到。本以为还有1、2周时间可从容建仓,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突发利好——“三大救市政策”令大盘第二周的周一即暴涨33%。

我不是小脑型的人,对突发事件的临机应变能力不强,大盘飙升的头当天还迟疑了一下,等第二天反应过来,再手忙脚乱地抢盘,全部仓位建满,已到600多点了。因此,1994年的325点行情真正满仓做的行情只有半截,利润最丰厚的前半段所赚的钱,相对如此庞大的资金,连心理安慰一下都达不到。幸好其后高点预测的成功帮了大忙——我的预测是1056点,实际最高点是1052点,否则真把肠子都悔青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波行情使我认识到2个问题。一个是价格围绕价值中枢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从325点到1052点,中值就是688点,与666点的测算值非常接近。一个是价值中枢是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找到的,而且也能通过某种方法来预测和推导的。于是,行情结束后,我就开始潜心研究价值中枢以及寻找价值中枢的各种方法。

这项研究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何为价值中枢。经过3个多月对中外股市大量的实证研究,我觉得,所谓价值中枢就是那个出现频率最高、停留时间最长的价位。它既可以是价格,也开始是估值,如PE、PB等。因此,任何一轮循环,其中间的整理区,只要时间足够长,都毫无例外地会成为价值中枢。如325点到1052点中间的700上下整理,1558点到325点途中的750点到1045点整理等,它们都是或大或小的价值中枢。经过对750点到1045点长达6个月整理的平均价格计算,我又找到了893点这个价值中枢。并确认这是1992年实行竞价交易以来市场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中枢。

一个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基本模式。那就是上一期我们讲的“重返-回落-突破”三部曲。这一模式得到了325点到1052点行情的验证,也得到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众多股市的实践证明。

还有一个是价值中枢本身的运行模式。这项研究开始的进展不大,直到1995年初一本由许沂光编译、原作者为史泰米亚的《四度空间》(原名为《市场逻辑与市场轮廓》)的书,才使这项研究最终定型。原来,时间与价位合一是价值中枢构筑完毕的必要条件。这为价值中枢研究提供了另一定量工具——时间轴。

这项研究使我们在1995年的交易中大获全胜:超过2.5亿资金在底部全部满仓,又在最高900点时全部退出。至此,为弥补325点行情的过失,除休息天和出差外,我几乎睡在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大半年。

把我对价值中枢研究的起始过程写出来,当然是与目前的大盘有关。当我们看到上证指数从2005年的998点涨到2007年的6124点时,我们很可能不会注意到:2005年的CDP(也可称为年均值)是1162点,而2007年是4642点。从4642点开始,大盘的年均值已连续回调了4年,今年如继续下调,则是第5年,时间已和2245点至998点等长。

从幅度和比例来看,上证指数的年均值有过3次回调。

第一次从1993年的1050点到1995年的661点(比原先的预测值低了5点),年均值的跌幅是37%,接近0.375的黄金倍率。

第二次从2000年的1853点到2005年的1162点,回调了62.7%,接近于0.625的黄金倍率。

第三次从2007年的4642点开始,至2011年,已跌至2466点(看看这个点位,再看看2132点行情在2478点回调,我们就可知道年均值在价格走势中的作用了)。由于0.38、0.5、0.62这3个黄金倍率已用去了2个,还有一个0.5,因此,今年的年均值即便继续下调,大体也就是4642×0.5=2321点。同时,从1162点到4642点,年均值上涨了3480点,而3480的0.666倍就是2320点,4642-2320=2322点。因此,以2322点为价格中轴上下波动,就是我对2012年最悲观的预测了。至于更低的点位,“更坏的时候还没到来”等等,我把它留给梦想家们去预测。因为在我的辞典里,年均值就是大盘波动轮廓最好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指标,我把它公布出来,和大家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