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赚24%的基金,我却忍痛和TA分手了…
简七说:上周收到了一个来自读者的主动型基金投资实例,这其中发现了一些普适性的投资原则。各位仅供参考,谨慎模仿哦~
今年上半年,我抛掉了一只基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赚到了24%的收益。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次小试牛刀的经历,让我对基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在基金投资中非常关键。
先谈谈我买入的这只产品。
当初买它,是看中了两点优势:
1 . 老牌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过去业绩也不错
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该基金跑赢市场30%多,业绩还是不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 投资方向我比较喜欢
当时基金买到的都是一些行业龙头股票;而且也比较分散。
思来想去,要不就先投着试试:一次买入了2000块;并设置了每周一买入300块的定投计划。
当然,我也不是一买就涨。
从曲线里你也能看到:头两个月,最惨的时候基金亏了10%。但我没放弃,毕竟是试水,我有耐心拿得更久一点;终于熬到峰回路转,最多的时候它让我赚了40%多。
持有这只基金的1年半时间里,好像谈恋爱一样:
我经常在睡前看看收益;亏钱的时候,我总劝自己:没关系,还有机会;要是赚钱了,我心情也会是红色的。
但直到今年的6月份,我正式做出决定:卖掉它,彻底和它分手。
分开的时候还有点舍不得,但我的“分手理由”也很坚定:
因为,它变了。
基金经理,把我喜欢的行业龙头全卖掉了,几乎都换成了能源行业的股票。
其一,我在“能源股”上吃过亏,心理上就不太喜欢去碰;
其二,我看中的“龙头股”、“行业分散”的优势也跟着消失了
第三,换完股之后,业绩一直不好。3个月连跌了15%以上。
以上3个变化,让我逐渐失去了曾经“爱”它的理由。
与其让“钱”在我不喜欢的领域不断亏下去,还不如忍痛割爱,落袋为安。当然,还是要非常感谢之前的上涨,让我在卖出的时候,还能留下24%的收益。
这也是,第一只,让我真正赚到钱的基金。
最后,写一点“分手感言”吧。
希望你也能从我的经验中,收获一些对你有用的信息。
1 . 投资主动管理的基金,还是要看人
都说买基金是找专业的基金经理帮你管钱,方便又省心。
但帮你管钱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到底怎么样,你还真要详细调查调查。
比如你可以关注,基金经理人的履历背景、从业经验、管理过几只基金、业绩如何等等。
这些信息:你在天天基金网、好买基金、蚂蚁财富等第三方基金平台,都能找得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说明的是:光看短期业绩选基金是不行的。
俗话说:风来了,猪也能飞...你哪知道是不是基金经理命好,碰巧赶上了一波市场红利呢。
所以,我现在喜欢有5~10年经验的投资“老人”。它们至少经历过市场起起落落,操作会更稳健一点。
2 . 主动型基金,还是要主动出击
主动型基金,正如其名,除了基金经理人的管理操作更加主动之外,作为投资者来说主动性也需要提高。
除了关注基金经理人的历史投资业绩外,经理人的更迭、投资风格的转变,都是需要更主动去了解的。
而这些资讯,都可以从主动型基金每季度的投资报告中获得。虽然说披露的信息相对有限,但也是你掌握自己投资进度的重要线索。
3 . 觉得太复杂,你可以试试“指数基金”
这种由基金经理主动打理的基金,还是太复杂了。
一是: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又靠谱的基金经理,挺难的。你得耐下心来,多学多看多体验。
二来:即便你看中了他,他也可能会“变心”——换领域、换方向,甚至被其他经理人所替代……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如果你是工薪阶层的投资小白,研究基金的时间少、对这种复杂的事情也很难提起兴趣或无从下手。那不如跟我一样,转投那些被动跟踪某一指数的指数基金。
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它就是跟踪沪深300指数,投资规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变。基金会完全跟着市场走势,即便是换人、甚至是换基金公司,收益情况也不会和指数差太远。这类基金,要比主动型基金单纯得多。
简七画外音:指数基金怎么查?你可以看看这篇拓展阅读: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三点经验。
常有人问我,卖掉这只基金,你后悔吗?
说实话,不存在后不后悔的问题。只能说,如果我继续持有它,感受它的变化。也许,我能对投资,理解得更深一点。
我一直认为:没有人能一上来就买对基金、做对投资。
早点开始、边实践边学、尽量延长投资时间来感受波动;这是我学习基金投资的3大法宝,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