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开启宇宙奥秘的人》有感

2023-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jessie随心

一、忆起本自具足。

老师说有些人是生而知之,有些人是学而知之,有些人是困而知之。南怀瑾说,有的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的住胎还不迷,出娘胎的时候迷掉了。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才是最高的定力。我现在感悟到,这份资质其实是人与自性链接有多深,是否能回忆起本自具足。

作为一名母亲,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我感受到孩子们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是他们生命的源头,并不是他们爱的源头。他们有自己的源头,我越来越觉得他们是自带出厂设置的。儿子读了小学后,学校的老师总是希望我们配合老师做好教育,孩子做作业监督、检查,似乎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父母。开学这一个月,我接二连三收到了来自老师的负面反馈,同时希望家长在家中对孩子严格批评教育,甚至我感觉到了一度影响到了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直到我听了胡尧老师的课,看到了拉塞尔的书,我被点醒了,每个人需要正反馈,正反馈可以补给能量,负反馈会进一步消耗能量让头脑迟钝,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对于孩子,少一些要求,责备、比较,多一些鼓励、支持和陪伴。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的妈妈在我很小时过世,我的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他没有太多的知识,可是他有自己的智慧,这份智慧是他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从小他给了很大的空间,由于对自己的谦卑,并没有高高在上对我有太多的说教。一路成大,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冥冥之中为我安排,信任着这份力量,一路走来,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现在的感悟是,给孩子空间,给孩子独处对话的时间,作为父母少唠叨,少制造杂音,孩子内在的智慧会慢慢生发。只有自己生发出来的智慧,才是自己的。外在的说教,很快会忘记,流经自己血液的带不走。

对于我自己也是一样,在学习上更多需要自己下功夫去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比如,看了老师的天才流程图,再对比自己的流程图,我发现自己画的流程图只是对第一章内容的梳理,从有意识的自问、能量聚集、不知疲倦到最后的作者归纳的5大成功要素,我是用作者的原话把要点摘录了出来,穿成主线。在梳理的过程中,比第一遍看,更清晰了作者的主线。而胡尧老师画的流程图,并没有完全用书中的原话,老师用自己的话语高度浓缩了书中的要点,浓缩、提炼、流程的指向,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所以,思考的深度决定了内化的多少。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学而有感,感而有悟,忆起本自具足。

二、忆起志向渴望

自从看到《拉塞尔合集》,我每天都在问自己,我要如何度过余生。工作的15年,最初我追求外在的评价,个人的价值,可是每往上迈进一个台阶,仰头一往,还要往上继续迈进,最后感觉那似乎是一个黑洞。这几年领导对我的评价不思进取。我最近反思,是我的渴望不够强烈。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渴望不强烈。所以,我对于现有的名和利,总是有一种可有可无,与世无争的样子。那么到底,我的志向是什么?我内心渴望什么?我曾经有有不知疲倦的状态吗?

读大学的时候,是我最有活力。办社团、演话剧,采访写稿,拍记录片。见不同的人,采访不同的人。大二的时候与同学一起给当地留守儿童拍了一个记录片,获得了学校的新闻摄影二等奖。大三的时候与同学撰写了一篇关于当地即将没落的图书馆遗迹,写一篇有深度的新闻稿,被发表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的结果不是让我最兴奋的,最兴奋和狂喜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真正的走出去,与人交流,长了很多见识。总之那些活动,都有我积极参与的身影,早上5、6点起床出发,晚上回来码稿,不知疲倦。如果不是这次要梳理回忆,我都快要把这些记忆都封存了。

所以,那个时期,吸引我的我渴望的是什么?发现美好,记录美好,传递美好。

工作之后,有没有这样的让我感到喜悦、狂喜的时刻呢?应该是有的,于是我从收集自己的正反馈中回忆其从2009年到2017年期间,我几乎每年都有获奖,期间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尤其在大量作品发表时期,也是我正反馈各自荣誉多的时期。可是,到了2018年之后我的作品少了,我的正反馈也少了。2018年,我发生了什么,我的身份转变了,我转型成了管理人员,我很少再花精力在作品上,或是直接带领团队在创作作品上。我的更多精力都投入到了管理辅助和细节上,而不是创作上。在作品的时间和思考上投入的少了,每天都从事流程性的管理工作,陷入这些琐碎之后,让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被被看见,得不到认可,碌碌无为。原来,根源在我没有拿出思考的作品。

从2016年开始,从亲子教育、心理学到身心灵一直在学习,困惑什么学什么。现在我开始明白,求学不是说为了增长知识,如果执着于知识反而变成更大的障碍。求学的目的是复明自己的本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的本性光明。学任何都是来检查自己有哪些部分被落了尘埃,需要拂去,就离光明更近一步,而不是用所学来彰显。先把自己活出来,才能影响身边的人。

胡尧老师在解密《光的秘密》中说,我们的职业是我们身心成长的脚手架。既然我现在受限身处这个环境,立足这个起点,想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是可以与我的初心链接的。这个初心是,发现美好,记录美好,传递美好。

再转念一想,这个环境包括,不仅是工作环境,还可以延伸至生活环境、网络社群环境,这样一想感觉自己不再受局限。唯一要确定的是,确立志向,脚踏实地,聆听内在,记录思想,创作出来。

觉察日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