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你的面试官自己也“专业不对口”
导读
非科班出身的人都能当你的上司,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为啥就不能当你的下属呢?
这是上次在乔布简历做分享时的一个问题。
问:我是一名应届生,综合能力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想往人资方向求职,但之前没有相关的实习经验,个人专业也是与人资无关。有些直接看专业经历不对口就把我out了,有时候凭借综合能力进入到终面,却会被高层婉拒:“你没有相关知识和经历,我肯定会优先考虑人资生,起码他懂我说的专业名词,拿来就可以用;而你就算学习能力强,你也没有一直接触人资的那种思维方式,而且培训你也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好伤心,怎么破…
苏:不是这个专业的,可是,这个专业的基础类书籍,一个月看两三本,没问题吧?面试的时候,不经意间,不用他问,你拿里面的知识来装逼。给他一种“我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我有热忱,我确实付出努力”了的感觉,这样,他对你的接受度对就会提高。
你还可以冒险问:可否冒昧地问一下,您本人是人力资源专业科班出身吗?如果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概率非常高),你继续可以追问:你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都当上HR的领导了,如何断定我就一定不行呢?
如果他自己是人力资源科班出身,你再问大boss是不是? 肯定不是啊。非科班出身的人都能当你的上司,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为啥就不能当你的下属呢?
你这样问,就算他不认同你的歪理,但一定会钦佩你的机智。(希望这篇文章不要被HR看到)
要胆大自信,不要怕得罪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劣势很多的你,不得罪他,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得罪”了,可能机会就来了。
看了上面一段,肯定会有人骂我瞎鸡巴扯淡,那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08年4月份,我去昆山扬皓光电面试,那面试官看了我简历之后说:“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换了两份工作,可我们这个岗位很重要,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重点培养、可以长期使用的人。”我假装不懂滴问:“你是担心我短期内会跳槽吗?”他说是的。然后,我淡淡地说:“按照你的意思,假如两个人一起去领结婚证,走到路上,一个突然问另外一个,‘你不会马上跟我离婚’,那ta明显缺乏自信啊。”他问:“你的意思是,我不够自信?”我说:“不是对自己不自信,而是,对你所在的公司缺乏信心。”
回去之后我想:今天,要么是,直接被咔擦,要么,他对我印象特别好。结果是,很快就录取了。那段时间,我参加过十几家公司的面试,就他一个录取了我。
因此,冒犯一下面试官,并不是个多严重的事情。
我总结了一下,同学们的各种提问的,涉及“专业不对口”和“缺乏相关工作经历”的最多,那么,我来句两个关于“专业不对口”和“缺乏相关工作经历”的例子吧。一个是朋友的,一个是我自己的。
四年前,我一个朋友,去上海的一家电子类企业应聘销售工作,事前, 在他哥的安排下,他跟我的另一个在电子类公司做老板的同学有过交流,根据交流所得,做了一个PPT。 面试结束之后,他把那个PPT交给了面试官。 最终被录取了。
那个朋友的底子其实很差,面试表现也不佳,打动面试官的,就是他的用心程度。
而我自己,2013年,从销售改行做记者,从江苏镇江坐火车硬座33个小时来成都面试。面试时,在自我介绍环节,我首先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劣势全部摆出来:“在今天来面试的人中,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既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又既专业不对口的吧,从销售转到媒体,算是半路出家。”然后,我又话锋一转:“但是,我最近通过马克吐温、欧亨利、王小波、黄仁宇等人的经历,总结出一个规律: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里,半路出家的人,要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更加有可能取得出色的成就——不是绝对数字,而是比率,譬如,科班出生者十个里面只有三个能混出个模样,而半路出家的,十个里面则可能有五六个都‘混得不错’。”
看着他们脸上惊讶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谬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便接着补充道:“这看似奇怪,实则在逻辑上很容易解释——一个人科班出身去干一份差事,大都是出于本能和习非惯,是为了‘混口饭吃’,与爱好志趣关系不大,所以不会怎么投入;而当一个人选择半路出家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要么是兴趣浓厚、破釜沉舟自断后路,要么是其他路都走不通,因此会格外投入 既然已经不存在‘备胎项’ 了,当然能在这个新领域投入极大热情并取得成就了。” 我就这样,硬是通过玩弄逻辑,将自己的劣势给说成优势了。面试结束离开的时候,我还特意问了总编一句:“假如这次不能被录取,以后,我可否来这边实习?现在,我在江苏那边还有点事情,等处理完后,到九月底或十月初,我会辞掉工作,找一个媒体,全职实习;就是不要工资,纯粹学习几个月。”
我的面试官后来说,我面试时的表现打动了他,估计就是因为“不要工资来实习”这段吧。诚然,一开始我并没有被正式录取,但我是有幸被列入了“备胎”的队伍中。在主胎出问题后,我就替补上来了。
因此,如果在面试中无法被录取,你可以尝试着先做一个备胎。